
二、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与意义
现代大学有其自身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价值存在物”。作为规范、制约学术活动的规则或规范体系,现代大学制度不仅仅是一套客观的“技术性装置”,也是一种价值性规范,是一定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实体化和制度化。“规范系统总是逻辑地以价值的认定为依据。”
大学制度的价值属性是天然存在、与生俱来的,大学制度自产生起,价值就内蕴其中了。不过,在大学发展的不同历史节点,大学制度之价值属性是随着大学内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具体化的。
现代大学制度从价值意义上来理解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概念。学界的基本共识是,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的价值意义,也并非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大学制度,而更多地指向于“现代性”“理想型”的大学制度,意味着一个在不断建构中的事实而非完成的结果,无论西方大学还是本土大学概莫例外。人们只是用现代大学制度中的“现代”指现代大学制度进展的方向,希望在“现代的”框架内克服现存大学制度的种种弊端,“现代”理论代表着希望和正义,能够在政府、社会和大学之间形成一个对改革前途设计的共同话语平台。“在中西方学者的眼里,‘现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学者的眼里,‘现代’一词的内涵非常不确定,仅是一种象征的说法,是美好理想的总汇。”“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诉诸一种价值追求,并以此来把握‘现代的’最根本的特征。”这同样也是国内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和意义诉求。
基于此,探讨大学制度架构的价值追求成为讨论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人们对现存大学的批判性认识。换言之,人们认识到现实中的大学组织架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认为这些不合理部分都需要革除,需要用一种新型的或全新的制度模式来替代。”实际上,今天的现代大学制度,冠之以“现代”,不过借用一个名词而已,表示与过去的不同。而这里所说的过去,在时限上应该是指过去以来持续至今。如果一定要说它与前面所谈的大学制度有什么联系的话,它可能在大学精神上与前述大学制度有某些共同之处,但绝对不是等同的关系。因为今天的我国大学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大学使命、大学的责任,以及大学自身的内在矛盾与冲突都是独特的。大学制度是现实的,既为现实服务,也规范现实的表现。任何大学制度都是针对具体社会环境和大学条件的,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大学条件,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不能成为现实的大学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所指的是特定时期的大学制度。它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学逐步进入社会的中心并产生众多利益相关者之后,面对复杂的大学内外部关系和矛盾而形成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以及指向未来的趋势。从历史演进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中世纪大学萌芽后,在保持大学传统、应对环境变化、响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经历近千年的磨合和调适,“进化”到现代所形成的大学制度。我们称之为现代大学制度,以区别于在此之前的大学制度。
当然,现代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大学的特有本性和固有传统的基础之上,其现代意义并非要完全割离与传统大学的所有联系,抛弃了大学与生俱来的内在逻辑。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不是大学制度,更非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了“现代大学和现代社会”和“制度”本身的双层内涵,并且从本质上说更是一种特定和具体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