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发展
关于现代大学是从何时算起的问题,历来都有争议,但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开始。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起始于洪堡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柏林大学的建立确实“创造了一种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
,其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旗帜鲜明地坚持“自由追求”:“无论在学校的事务管理方面还是在研究和行政方面,这所大学都拥有完全的自由。”
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柏林大学创办时期就已形成,当时受命组建柏林大学的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提出了现代大学理念,即“教学研究合一”的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大学的第二种职能,大学的角色不再仅仅定位为一个教学机构,而且同时也是一个科研中心。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又率先提出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要求大学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社会服务,这就宣告了大学的第三种职能。至此,“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大学职能的确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建立。
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之所以把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点,是因为洪堡在柏林大学推行新的办学理念,即大学不再以传统的经典知识传承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新知识探索作为目标。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科学研究开始成为大学的第二种职能,大学的角色不再仅仅定位为一个教学机构,而且同时也是一个科研中心。后人一般把“科研功能”引入大学作为现代大学创立的标志。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是以知识探索为中心的大学制度设计,它以促进知识生产为其根本目的。就此而言,“柏林大学的建立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已,而是创造了一所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大学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会等的关系上,柏林大学享有高度自治,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另一方面,在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教授个体和教授团体完全掌握大学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他们不仅拥有广泛的学术自由权利,而且还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力量。
柏林大学的建立诠释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在柏林大学创办之初,就创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问题,当时有几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是仿效法国当时的专科学校,培养工程师和各种职业人才,因为当时法国正与普鲁士打仗而且还打赢了普鲁士,所以当时有人认为应该学习法国,建立一所实用性很强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另一种意见认为,新办的大学应该是一种人才培养机构,应当只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这两种意见都来源于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法国的高校与德国、英国的均有所不同,它们长期以来主要承担教学职能,而科研主要由当时的博物馆等机构承担。后来苏联学习了法国的体制,把教学与科研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的专门机构,大学主要培养人才,科研院所进行科研。
与上述意见不同,洪堡主张建立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大学。所谓完全意义上的大学,是指大学不能把教学与科研完全分开。所以,他在创办柏林大学之初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统一。所谓统一,就是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存在高和低的问题,因此大学不能办成单科的大学。这个原则所要解决的直接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按照洪堡的理解,大学应当是学者与学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场所,所以不存在单纯的教学,也不存在单纯的科研,两者应合二为一。众所周知,教学职能是传统大学的职能,而把科研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洪堡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后来美国的大学又提出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另一个原则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决大学与国家的关系。柏林大学是由普鲁士王国拨经费资助的,即开办者是国家,在当时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当然对这所大学有所期望。但洪堡对此问题保持着高度警醒。“就总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当坚信,只要大学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标,它也就实现了,而且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用高等教育的俗语理解,国家对大学都是有需要的,一种是直接需要,国家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明天就能培养出来,这是办专门学校的思路;再一种就是间接需要,通过大学的发展,最终为国家服务,这个过程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简言之,他认为统治者不能对大学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办法。洪堡通过强调自由原则,为柏林大学在源头上确立了“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两条基本原则,使大学成为既受国家保护又享有自治的学术机构。
洪堡的改革主张首先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影响。1806年普鲁士被拿破仑军队打败之后,正想重建民族的自信心,期望通过改革提升普鲁士的学术文化,作为重建民族精神的依据。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和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19世纪的欧洲是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浪潮席卷全欧洲。源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不仅要把“人”从中世纪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要在封建政权的压迫下争取自由,人文主义就逐渐转变为古典自由主义。洪堡在柏林大学筹备之初就提出了大学学术自由的原则,对这一原则的坚持是德国大学模式能够成为世界大学效仿榜样的重要基础。上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洪堡对人的自由探索天性的尊重基础上的。因而,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内在一致的,都是洪堡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文主义的教育以人的性格的发展以及个人潜力的激发为目的,与封建领主的工具主义格格不入。洪堡的思想正是属于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愈少愈好,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个人国民化,而是把政府人性化。德国的大学尤其是像柏林大学由此形成一个特点:大学一方面由国家设立、管理,同时又保持高度自治。德国大学虽然大多由政府举办,并通常向学校派遣一个官员进行监督,但大学本身却是高度自治的,校长的权力也非常有限。像柏林大学校长,通常是一年一选,干得再好也不能继续当,而校长则由教授会来选,大学校长只是一个象征。所以,德国大学的内部事务都由大学自身来管理。但是,德国大学对德国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在19世纪后期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的。德国虽然开始工业化比较晚,但在19世纪末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科学源源不断地运用于它的工业和技术,而其科学成果主要来自大学。在19—20世纪前期,近代化工最强的是德国,而化学则来自德国大学的化学试验室所提供的关键技术支持,包括德国的军工和汽车工业等均同大学的科研活动密切相关。在这方面,当时德国是最成功的,后来则是美国。所以,后人一般把“科研功能”引入大学作为现代大学创立的标志。自此,西方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有史以来,研究首次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而大学也依据新兴的科学领域以阶层的方式重新组织。”
从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看,德国大学在19世纪末期的这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开始了对传统大学的改造。美国把德国大学模式和殖民地时期流传下来的英国大学模式结合起来,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美国大学模式。这一改造在美国直接体现为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并以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创办为标志。“19世纪中叶后,受德国大学尤其是‘近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办学理念启发,美国研究型大学异军突起,后者特别强调对研究工作的激励,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当这所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在1876年成立的时候,它就以“严肃的学问,研究生的学习,博士学位,专业化的学术专业和广泛的辅修课程,深入的探究精神以及与之相配的坚定不移的决心”为特征,
并开始影响其他新大学和新学院。随着斯坦福大学、克拉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加入,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老牌大学的改弦更张,美国大学移植德国大学模式的行动终于达到了顶点。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大学还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研究生院,它迎合了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突破了德国研究生教学学徒制的桎梏,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正是这个改造,大大提升了美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也为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强盛打下了坚实基础。19世纪后半叶,美国在结束了南北战争之后,其社会以最大的开放性来接受各种新鲜事物,而且对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也表现出巨大的包容能力。这样,从德国流传过来的德国大学模式被吸收,而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英国大学模式也没有被抛弃,它们开始在新基础上进行整合,这个新基础就是美国拓边的需要和发展农工业的需要,这种需要最终创造出独特的美国大学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奈尔计划
和威斯康星精神
。可以说,强调社会服务是美国大学的创造,这一创造表明,美国大学开始打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并确认大学只有从事社会服务才能尽到一个现代大学的责任。于是美国大学模式诞生了。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和大学办学实力的增长,美国大学也在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但其重视社会服务的特色始终没变。今天,美国大学模式已在世界广为传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性的大学模式。
西方大学发展史表明,中世纪大学理念转变为德国大学理念再转变为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是一个不断继承与超越的过程,各理念间存在着张力,这种张力推动着大学不断创新与发展。价值理念与工具理念的不断调适促进了大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大学理念发展与调适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本体意义的有效性向世俗意义有效性的转移,这是移出象牙塔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世纪许多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证明上帝的存在,有着厚重的救赎情怀。传统大学无一例外是以信仰为中心,其标志是神学院居于大学这个象牙塔的塔尖。把“科研与教学的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实质上是确立了理性在大学的中心地位。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哲学院才成为大学的中心,哲学代替了神学的地位,从而哲学也从原先的神学侍女变成了知识的女王,这一地位变化正显示出大学精神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的价值理性观和知识应该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观开始融合。这一点在经典与现代大学理念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德国经典大学理念是对中世纪大学理念的发展,把对知识的欲求从彼岸世界拓展到此岸世界,但同时也继承了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知识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观念,并一直存在于大学人的意识中。而美国现代大学理念则是对德国理念的调适与发展,它继承了价值理性的主体元素,将之潜意识化地存在与人的心理中,尽管表现于外的是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但内心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不断起着制衡的作用。虽然表面看,美国大学理念更偏重于经济与社会的实用主义原则,但经典理念奉行的学术无功利性也是它的另一重要组成要素,进而使20世纪的美国大学引领了世界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