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回民支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峰回路转

上一年深秋的几场大雨,使文安低洼地区出现了沥涝,积水排不出去。直到寒露季节,小麦也无法播种。大多数农户都揪着心,转眼间的春荒怎样度过? 大片洼地被冰雪覆盖着,冬季显得寒冷而漫长,人们的痛苦比往年又加了一层。

1943 年初的一个早晨,有一位头戴黑毡帽的年轻人在北李村边下了拖床。他脖子上缠着线围巾,身穿厚棉衣,一边向撑拖床的师傅挥手告别,一边把行李卷甩向背后,快步走到村边的黑梢门前轻轻敲门。管家杜大爷打开小套门,见到熟人到来,热情地把客人领到前院西厢房,问道:“马同志是不是起了个大早,从任丘赶过来的?”

客人说:“是从白洋淀乘拖床过来的,早晨大洼的冰凌又硬又滑,撑起拖床来特别省劲儿。”

“你放下行李卷,洗把脸,就去伙房吃早饭吧!”杜大爷说着离开了屋子。

客人就是马志新,是由冀中回建会主任马玉槐推荐,经九分区批准,调到文新县接替干一同志的。他原来在唐县担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党支部书记,考虑到学校和游击队在环境和任务方面差别较大,他担心自己难以胜任,要求先到文安县大队当普通战士,再抽时间搞一些社会调查,有一定经验积累后再赴任,上级同意了他的意见。他五天前向县大队请假,回白洋淀军分区述职,今日归队参加县委召开的会议。

任家大院在当地很有名。清朝中期,任家是武术世家,有两代人相继考取武举功名,进入官场,曾富甲一方。到第四代时办起了北方昆曲班,唱红了京城。民国时期家境败落,只留下这片空荡荡的院落。第五代人同情革命,把前院腾出,交给县委和县大队使用。东厢房是五间通套房,据说是当年戏班的排练场,现在是县委和县大队经常开会的场所,有一个班的警卫人员驻侧院耳房,实施全天候保卫工作。村里还有一家叫作“油坊老大”的堡垒户,也是游击队的可靠驻地。

县委根据对敌斗争的严峻形势,决定年前召开一次会议,任命回民中队领导人。县委书记、组织部门和县大队的几位领导提前到了北李村。

县委组织部的王干事主持会议,他说:“县委、县大队很重视回民中队的建设,县委书记阎建、县大队政委马得骏和大队长储国恩从二区专程赶来,主要议题是讨论回民中队有关事宜。这个问题也搁置一段时间了,春节临近,抓紧时间解决才是。马志新同志今早赶到,还有中队临时负责人孔新、房玉岭及杨春圃参加,大家相互都很熟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请县委书记阎建同志讲话。”

阎建摆摆手:“今天会议的主角是马志新同志,让他先谈一谈基本情况,然后大家再讨论,这样更节省时间。”

马志新环视一下周围,说道:“首先感谢上级和县委给我到县大队当兵的机会。提起县大队这个英雄集体,我肃然起敬,在去年最困难的时候,接连取得了‘砸监狱、救战友、夜袭文安城’,‘里应外合、瓜熟蒂落、智取左各庄据点’,‘精英卧底、敢拼敢杀、姜庄子斧头战’ 这‘半月三捷’,受到《冀中导报》的高度赞扬,英雄美名在冀中大地广为传诵,长了人民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确实是我们文安人的骄傲。三个月来我参加了几场战斗,其中有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是在初冬季节,文安洼的芦苇开始枯萎,但还能遮身。为伏击日伪运输船,我和县大队一连三班的战友在小渔船上蹲了一宿,寒风中三五个人只能背靠背贴身取暖。熬到天上出现鱼肚白时,我向后方一望才发现,前一夜埋伏在这里的几乎是一个整连。密密麻麻的小船儿眯在芦苇荡里,耐心等待着那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远处飘起了黑烟,隆隆的马达声越来越大,敌船徐徐开了过来,一条、两条、三条……当日伪军第六条运输船进入视线后,一个信号弹升到了半空,我军的子弹雨点似的射向敌船。我抄起手榴弹要往外甩,立即被班长制止了。后来我才知道,打运输船用散弹容易引燃船只,船上的物资会化为灰烬。在集中射击时,因后坐力太大,小船会往后飘移摇晃,射击精度会大打折扣。司号员毫不犹豫地跳到冰冷的水中,一手推船,一手抓住芦苇,小船被固定住,战友们的射击更准了,各船看到这招很灵也纷纷效仿。战斗很快结束,伪军死的死,俘的俘,装满面粉的六条大船都成了战利品。

“另一次是前些天发生在四区小务村的一场战斗。县委为了总结去年反扫荡工作,迎接新一年的战斗,在小务村召开了动员大会,县机关、县大队和二、三、四区的领导都赶来参加。会议开始后,侦察员跑来报告,大留镇岗楼纠集史各庄等地日伪军150 多人进攻小务村,想把文安抗日主力一网打尽,激烈的战斗在村里展开。当敌人感到这个硬骨头不好啃时,又从江村调来伪军近300 人支援。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只有150 人的县大队和区小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斗持续9 个小时。在夜幕降临敌人疲惫之际,我方通过喊话瓦解了部分伪军。县大队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选择小务村东北方向有厚冰层的地方为突破口,最终成功突围。整个战斗,共打死日伪军50 多人,打伤10 人,我方无一伤亡,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在座的领导都参加过多次惊险战斗,对这两场小规模战斗不会感到稀奇,但对于我这个新兵来说,收获颇多。我在实践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从政治动员到军事部署都是活教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逐步领会,做到活学活用。

“再说社会调查,这也是我的工作重点。在部队休整期间,我走访了文安、霸州、河间等几个回民聚居的村庄,感觉到那里贫困户非常多。归根结底,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远的不说,就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受反动民族政策的影响,回民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经济贫困,受教育程度低,普通百姓的土地少得可怜,有两三顷土地的人家寥寥无几。多数回民为了生计,只有选择做小生意。俗话说,‘回民两把刀,一把是卖牛羊肉,一把是卖切糕’。小营村一家姓李的回民,开着一个烧饼馃子铺,已经是第五代人了,无耕地,无房屋,连门脸也是租的。遇上大集、庙会,生意还过得去,因为有现钱收入;平常日子,即便卖出一些货,也是赊账居多,大年临近时才能收回少量现钱。买来小麦磨面出售,仅仅能赚取一些麦麸当口粮。主人李大伯对我说:‘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八路军,全家都很支持,一是在革命队伍里能受锻炼、走正路;二是参军后家里也少些负担。’ 小营村李家的状况,可谓回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阶级分析观点看,赤贫者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经过党的引导和教育,能够较快地接受革命道理,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干一同志在文安发展回民武装时,不到一年时间就组织起一支近300 人的队伍,说明赤贫者由于家庭牵挂少,顾虑也少,参加革命极少有思想包袱。毛泽东同志在阶级分析中已有明确阐述。

“还有一部分回民朋友,受官府和恶势力欺辱,在走投无路时加入了土匪。一旦走上这条路,在回回圈里很难再抬起头,他们不敢回村,不敢见家人和亲戚,思想压力极大,渴望有朝一日获得解救。我曾找这种人聊天,问他们愿不愿走正路,他们说:‘只要还能走回正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我在向分区汇报这个问题时,领导说:‘所谓统一战线,就是动员一切力量抗日。浪子回头金不换,这种人经过教育完全可以吸收过来,把反面的东西转变到正面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 在调查中,还遇到一些开明绅士要为抗日贡献土地,这些土地敢不敢收? 收下后怎样利用? 上边还没有说法。

“在调查中我找到了十分区回建会主任王若平同志,他肯定地表示,河间、文安、霸州、永清等县的广大回民群众,绝大多数人拥护共产党、八路军。只要我们深入下去,那里的大多数青年都会踊跃报名。另外,队伍拉起来后,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把连队建设好,慢慢积累力量,我们是完全能够打下一片红色天地的。

“总之,通过三个月的锻炼和调查,我对重新组织文安、霸州地区回民武装信心更足了。”

阎建同志微笑着说道:“知识分子和大老粗就是不一样,马志新同志的讲话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让人佩服。其他不谈,就他本人提出的到连队当兵同时搞社会调查这一点就很不简单,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值得大家学习。

“县委的意见有三条:第一是干部问题,要在实践中选择连排级干部,把那些忠诚老实、一心一意抗日又经过战争锻炼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这是建立一支过硬队伍的必备条件。过去这方面是否有教训,要认真总结。

“第二是军事方面,无论是回民中队、大队还是支队,都是由九分区直接领导,地方只起协调作用。这里我强调的是我们之间的协调配合,要不怕麻烦多通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里说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以前我们主动通气不够,失去了一些重要发展机会,这一点今后双方都要注意。

“第三是武器、枪支和后勤供给问题,地方要多承担责任。

“总之,从现在起,马志新同志要立即上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保证半年内把队伍拉起来,争取打几场漂亮仗。”

大队政委马得骏说道:“完全同意阎建同志的意见。此前我们和回民中队有过往来和交流,但还不够,主要是从组织上、思想上沟通不够,今后要加强。我和大队长储国恩商量过,我们可以支援一些武器弹药,由于来源不同,只能分步交接,一部分由县大队直接运到指定地点,另一部分由马志新同志指定专人运走,时间上越快越好。另外,县大队里有个大围河籍的回民战士叫辛桂田,是一位非常能干的机枪手,立过功,上过榜,趁这次支援回民中队就调给你们。还有一些技术问题,会后我们双方沟通。”

马志新、房玉岭、杨春圃、孔新站起来,向各位领导鞠躬表示感谢。

阎建同志说道:“春节临近,有些贫困户过不去年关,我们有责任帮一把,这一带是我们可靠的根据地,他们对抗战都有过贡献。县委决定,从大留镇保甲长刘以庄家的仓库里取出部分打包运船缴获的大米、白面、海盐,分发给五留镇、四李村等地的贫苦农户,保证他们在灾害之年吃上五更饺子,也是县委的一点心意。”

会议结束后,储国恩走过来紧紧握住马志新的手说:“你大胆干吧! 我们是你的后盾。后天就要过大年了,你的老家献县东辛庄是回不去了,就在文安过吧。我不能陪你,建议你到堡垒户家里住一住,一个是回回营辛福田家,一个是大留镇李泽生家,两家都忠实可靠。”

马志新频频点头,在会场外等候已久的辛桂田也迫不及待地跑进来和新战友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