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迷局:理财通识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指数化投资的午餐

在产生大额亏损的股民和基民中,有两种持仓情况非常多:一种是手上二三十只股票,亏得一塌糊涂;另一种是手上二三十只基金,亏得一塌糊涂。这些投资者被套牢后往往不愿意分析原因,调整仓位,而是坚决持有,不涨回本金坚决不卖,最后,股票业绩多年持续亏损,成了ST;基金业绩倒退,规模缩至几千万元。

关键是,买了这么多股票或这么多基金,持仓高度分散了,为何不买指数型基金呢?毕竟在散户居多的A股,专业投资者跑赢指数,比美国投资者跑赢美股指数容易很多。但绝大多数散户,长期看,跑赢指数真的很难。所以,对绝大多数投资股票的新手而言,指数型基金永远是第一站,甚至是最后一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指数,如物价指数(CPI)、房价指数、上证指数等。为什么需要各种指数?源于我们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需要用一个数字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地描述清楚。股票指数的存在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整个市场只有10只股票,只需看一眼就能知道今天市场的整体涨跌情况。但如果有5000只股票,有涨有跌,而且有的股票市值几十亿元,有的股票市值几千亿元,想快速了解市场今天的行情该怎么办?这时,股票指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看一眼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大盘,就知道今天股市如何。

指数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上交所官网,有专门的《上证系列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非常适合“催眠”,大家可以看看目录,如图1-7所示。

图1-7 《上证系列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目录(截图)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你只需知道,一个股票指数的编制规则涉及两大方面:第一,成分股的确定,指包含哪些股票;第二,成分股的计算方式,如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加权平均还是算术平均等。千万别小看指数的编制规则,这涉及指数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因为理论上人人都可以编制一个股票指数,但大家只会认可最权威的指数。这里举个“悲剧”的例子:

2017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不久的美图秀秀于2017年5月16日被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指数MSCI纳入“MSCI中国指数”,当天该股票即上涨4.05%,但第二天,MSCI又宣布剔除美图秀秀,当天美图秀秀的股票又暴跌9.09%。

这就是MSCI指数权威之处——背后是强大的金融话语权。在全球规模前100名的资产管理者中,97家都采用MSCI的指数。一旦被MSCI纳入指数,意味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都将按一定比例买入。

指数型基金的特点非常明显:

第一,紧密跟踪市场指数波动,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主动管理型基金受基金经理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基金经理的个人情绪周期、对市场热点及择时等的判断错误、基金经理的更换等,都会对基金净值产生影响。此外,指数的长、短期交易策略丰富,对于短期投机者,如果不确定热点板块,购买综合指数有机会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对于长期投资者,指数会熨平短期波动,获取平均收益。所以,选择优秀的主动型基金比较难,不适合普通投资者,选择指数型基金则相对比较“傻瓜”,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肯定不是最坏的选择。

第二,指数型基金的持有成本远低于主动型基金和自己炒股。2017年,主动型基金换手率加权平均值为287.42%,而指数型基金的换手率一般在10%~30%之间。这背后消耗的交易佣金和印花税足足有10倍的差别,在不断侵蚀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润。至于个人炒股,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散户的换手率是远高于主动型基金的。

第三,持有持续性强。指数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根据指数规则,每年会调整标的股票,剔除不符合指数标准的差股票,调入符合标准的优质股票,因此更适合作为长期投资标的。当然,这里有个特殊情况——中证500指数,其编制规则是全部A股股票中剔除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及总市值排在前300名的股票后,由总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组成。所以,中证500中市值增长到前300名的好股票,会被剔除后纳入沪深300指数。因此,在做指数配置时,要将中证5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结合起来考虑。

当然,指数也有一定缺陷。以大家熟悉的上证指数为例,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为市值加权平均指数,市值越大的股票,权重就越大,对指数的影响就越大。以中国石油为例,其股价从上市时的48元跌到2019年6月11日的7元,乘以1830亿的总股本,蒸发了近7.5万亿元的市值。考虑到目前上交所的总市值也就30多万亿元,其他市值较小的股票无论怎么上涨,也填不上中国石油这个“大坑”。所以,你会发现,上证指数近10年几乎没怎么上涨,但很多股票,如招商银行、贵州茅台等,都创了新高。也就是说,这个指数的编制规则导致其失真了,并不能有效反映市场情况。

所以,投资指数型基金时一定要了解各种指数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如以蓝筹股为主的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走势相对稳健,波动较小;偏中盘的,中证500指数,相对前者波动较大;偏小盘的,创业板指数,则大起大落;追求高分红的,可以选择红利ETF。还有一些行业指数型基金,如医疗指数ETF、证券指数ETF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当然,即使同一个指数,也有不同的玩法。

如沪深300增强指数,属于主动型的指数型基金,即基金经理会根据对市场的判断,不再被动跟踪沪深300指数,而是通过整体仓位和个股持仓的调整,获取超越沪深300指数的收益。从历史数据看,2010—2017年,这个策略收益超越沪深300指数近56%,还是相当不错的。但这个策略并不是万能的。2018年,增强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基本没有超额收益,因为这一年该指数中的大市值股票明显跑赢小市值股票。

又如沪深300等权指数,即每只股票的权重一样,均为0.33%。该指数的逻辑是,长期看,小盘股票的涨幅超过大盘股票,为避免原指数中权重高的个股稀释收益,所以每只股票的占比一致。但这个策略在沪深300指数这样的大盘宽指基金优势不是很明显,5年的超额收益仅7%。

所以,在实盘操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判断,通过多只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指数型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如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组合,覆盖大盘和小盘股;中证500指数+医疗行业指数型基金,覆盖小盘和医疗行业;红利ETF,关注高分红股票。

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中美股市差异化的问题。美国股票市场高度发达,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所以主动型基金长期上很难超越指数型基金(如表1-3所示),因此才有著名的巴菲特指数型基金必胜的十年赌局。而中股作为盛产“韭菜”的市场,2001—2007年主动型基金超越指数型基金易如反掌(如表1-4所示),但2008年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增多,以及各种对冲量化产品的出现,“韭菜”被收割殆尽,进入机构竞争阶段,主动型基金超越指数型基金的难度明显增大(如表1-5所示)。

表1-3 美国对冲基金整体表现与标普500指数对比(单位:%)

数据来源:彭博。

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

表1-4 2001—2007年熊市期间,基金年度超额回报优异 (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表1-5 2008—2016年间,基金年度超额收益明显缩小 (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所以,虽然A股市场正趋于成熟,但毕竟和海外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起码当下在国内完全来用海外的套路难免吃瘪。选择主动型基金还是指数型基金,核心在于对自己能力和需求的认识。如果你对公募基金和股票市场有比较专业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希望获取超额收益,且为一次性买入或集中时段买入,那么可以考虑自己亲自炒股或选择主动型基金。如果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韭菜”一枚,对基金、股票两眼一抹黑,而且可以接受市场平均收益、主要采取定投的方式投资,那么选择一个指数型基金的组合更适合。所以,指数型基金定投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资方式,但一定是绝大多数常年亏损的股民投资A股的最优方式。

基金不是给天才的圣礼,基金是给凡人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