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东亚儒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如众所周知,朱子对于《大学》的解释,特别注重其格物致知说,以作为朱子儒学思想的基本功夫论。在经一章中朱子对格物致知作了明确的训释: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子以推扩训致,以至极训格,以知为识,以物为事,解释既合古训,又简明清晰。朱子认为致知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推广至极,格物就是彻底穷究事物之理。

朱子在传文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其说: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章,误在经文之下。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7页。

朱子认为,传文的“此谓知本”是衍文,而“此谓知之至也”则是解释致知格物的传文的结尾,因传文大部遗失,故今本只剩下这结尾的一句。为了使得文本和解释完整呈现给读者,朱子便根据二程(主要是伊川)的思想,作一补传。这一补格物致知传,在后来的儒学史上影响甚大,也引起众多的讨论。

补传首先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又把格物作了更全面的界定,即“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在这个说法里,即物、穷理、至极,成为把握“格物”的三个要素。“即物”强调儒者的功夫不能脱离伦常事物,这就与佛教和受佛教影响的功夫主张区分开来。“穷理”是掌握格物概念的核心,穷理的概念本出自易传,用穷理解释格物,就使历来对格物的模糊解释有了确定的哲学内涵,不仅强调了理性研究与学习的意义,也和理学重视“理”的思想结合起来了。

关于致知,补传的思想认为,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识,但一般人不能穷理,所以其知识是不充分的,只有经过格物穷理的反复过程,才能使人的知识扩大至极。格物的最终目的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事物的道理无论精粗都穷究透彻了,这就是经文所说的“物格”。致知的最终境界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自己心灵的明德本体和知觉发用皆洞然光明,这就是经文所说的“知至”。

补传中涉及到格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即“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这是说,格物的最终境界不是一天一事就可以达到的,要通过用力持久的功夫,用朱子在别的地方的表达,就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要经过积久的努力。通过长期的格物努力,就会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境界,这个豁然贯通的境界不是没有内容的神秘体验,而是标志着达到了“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物格知至的阶段。

[1]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