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与“庸”
朱子首先定义“中庸”,他在篇首辨其名义曰: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1]
朱子开篇所引述的“子程子曰”,是杂引《遗书》《外书》中二程论及中庸的话,如:“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遗书》卷七;“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见于《外书》十一;“《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出自《遗书》十四;“《中庸》之书,其味无穷”见于《遗书》十八。“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人物之迹,莫非实学也”,出自《遗书》卷一;“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见于《遗书》十七。
在这些二程的论述中,朱子最重视的,是对于“中”和“庸”的解释。但朱子也结合了二程门人如吕大临的说法。如“中”字,吕氏以“盖中之谓义,无过不及而立名”。[2]朱子便吸收其说。所以朱子对中的解释,结合了二程的“不偏不倚”说和吕大临的“无过不及”说。至于“庸”字,二程本来解释为“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但朱子却解释为“庸,平常也。”朱子在《中庸或问》里对此作了说明:
曰:庸字之义,程子以不易言之,而子以为平常,何也?曰:惟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若惊世骇俗之事,则可暂而不得为常矣。[3]
朱子强调庸的平常义,除了照顾训诂的根据外,主要是认为平常的东西才是实践中能长久的,诡异高难的东西是无法长久的,强调道理不能离开人伦日用,也隐含了对佛教离开人伦日用去追求高明境界的批评。朱子说《中庸》是“实学”,也是强调“中庸”的道理不离事事物物。
[1] 《四书章句集注》,第20页。
[2]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496页。
[3] 《四书或问》卷三,《朱子全书》第六册,第5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