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类型
罗伯特·利普西(Robert Lipsey)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欧洲的直接投资可追溯到中世纪,美国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日本在一战之前就有直接投资,其主要对象是中国,但对FDI的研究却开始得很晚。一方面是因为直到最近,政府贷款和证券投资仍是国际资金流动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FDI的确与其他投资方式很不一样,它对输入国、输出国的投资公司来说都是很特别的: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实体,输入国获得了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它创建了一种新的贸易关系,即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
美国在19世纪早期就成为了净对外直接投资国,虽然当时外资流入净值为正。在1914年,大部分国家的外国资产以政府贷款或证券投资的形式持有,但美国和日本则以FDI为主。在输入国中,分别与美日毗邻的加拿大和中国是个例外,以FDI为主。最近二三十年,FDI在世界总资本流出中的比例逐年上升,1996、1997年有所下降,199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又开始回升并超过了30%。FDI相对于其他资本流动方式,其波动要小得多,对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更为显著。这是因为FDI涉及生产设备的物主关系和操作,不易变化,对于制造业尤其如此。因为制造业与跨国公司的其他部分的人员、技术、业务联系更为紧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FDI和其他投资类型的波动的差异非常明显。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1997、1998年间下降了17%,但仍高于1995年的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净值1997、1998年共下降了22%。而证券投资在1997年下降了70%,1998年转为负值,即1997、1998年共下降了180%。除FDI和证券投资以外的资本流动就下降得更多了,两年内下降了250%。
直接投资的长期性意味着这些企业更多地融入到输入国的经济中,进而使这些企业产生特殊的行为。在1982年的拉丁美洲经济危机中,美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子公司的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地从内销转为出口。他们的出口及出口倾向的增长比输入国的其他公司还快,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子公司比当地的企业更容易由内销转为出口。由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这些子公司的出口数据和总的销售数据没有及时收集,因此难以对他们在危机中的反应下结论,但仍能看出与20世纪80年代相似的转移市场的行为。在1994到1996、1997年间,这些子公司的出口占墨西哥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从35%增加到50%以上。
美国和日本早期直接投资的方式有所不同。美国早期更多地投资于那些美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品,而日本则更多地投资于那些输入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因此在早期,美国对改变贸易结构的影响更大。不过两个国家渐渐地变得相似,都开始输出本国的技术和投资于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在危机后的迅速恢复,以及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企业在1982年危机中的出口情况来看,利普西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很可能在经济恢复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何会有这种重要作用呢?有人认为这种作用来自于外企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技术,但这是一种长期效应,无法解释波动,而且实证检验表明,当把企业规模、位置、资本密集度考虑进去,外企和内企的技术和效率的差异很小。利普西认为这种作用来自于外企与国际市场更为接近,这种与国际市场的接近性是跨国公司带来的一种优势。事实表明,美国的母公司对某个市场出口多,其在东亚的子公司对这个市场出口也多。跨国公司带来的是国际市场的信息,需求的信息,如何供给的信息,同时他们带来了与公司其他部门共同生产销售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