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形象漫谈:中国动画作品中的神话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神话概述

第一节 神话的概念

在神话产生之初的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生产力的极其低下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人们无法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神奇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太阳的东升西落、潮涨潮落、四季更替、生老病死等,因而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通过奇特的幻想来理解、认识自然界,赋予自然界中陌生神奇的事物、现象以一定的神秘色彩,使自然现象具有人格化的特点。之后,人们通过或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的形式,将绮丽的想象化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神话由此形成。不少古代典籍都记载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

至于什么是神话,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曾经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者们往往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出神话的概念,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神话定义。

图1-1 夸父逐日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神话就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220页。简而言之,神话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想象与愿望。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认为,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初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页。

美国学者阿兰·邓迪思认为,“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转引自: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载《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从以上这些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神话是早期人们通过超自然的想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是许多人的创作成果,先有口头创作,后来才出现汇集而成的文学作品。首先,它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其次,它是关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形态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最后,神话是关于神灵的故事,强调神这样一个形象,以及自然、人、宇宙如何形成的这样一种神圣的叙事,具有神圣性和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