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惊现
1899年,清朝的一位重要官员王懿荣患病在家休养。医生开的药方里有一味叫“龙骨”的药。仆人从药铺买回一些骨头残片,王懿荣出于好奇随手拿了几片端详,他突然发现:咦,这些残片上怎么会刻画着奇特的符号呢?要知道王懿荣可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他的职位是国子监祭酒。他在金石文字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意识到这些龙骨大有名堂,于是放出风声,要高价采购刻有特殊图案的龟甲和兽骨。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山东潍坊一位叫范维清的古董商人到河南去收购青铜器,顺便把当地人从地里掘出的十来片刻有符号的龙骨也给买下了。范维清将这些奇特的龟甲和牛肩胛骨带到京师,并经药铺的人引荐,请王懿荣加以鉴定。
故事究竟是哪个版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懿荣对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图案作出了判断。他出于直觉认为这些看上去整齐优美的符号应该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其中有一些符号跟当时的汉字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日()、月()、雨()、门()、犬()等等。这些字不需要学富五车的专家,小孩子也能连蒙带猜地认出来。但是其中还有一些符号很难辨认,王懿荣决定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以每个字二两纹银的高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获得了1500多片甲骨。通过对这些符号进行细致的考据,王懿荣提出:这些甲骨是商代人用于占卜的,甲骨上的文字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金文。
这番判断对于整个中国文明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它们大约产生于三千年前。再往前,历史中便没有了文字的踪迹。所谓“信史”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所以尽管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过商王朝,我们中国人也都毫不犹豫地相信这段历史存在,但直到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国际学术界的很多人认为商不过是神话里的王朝。
就在王懿荣决心要将甲骨文研究深入推进时,中国发生了一场巨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王懿荣受命于危难。一位俯首书案的学者承担起保卫京城的职责,并在城破之日,带着家眷从容地投井殉国。
王懿荣被后人称作“甲骨文之父”,因为在他发现并高价收购甲骨之前,许许多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作药吃进了人们的肚子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可惜天不假年,如果没有这场国难,如果王懿荣不是这么早逝去,那么关于神秘的甲骨文,他也许还能告诉后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