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2/30941642/b_30941642.jpg)
自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正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站起来”靠的是民族觉醒和革命斗争,“富起来”靠的是改革开放和每个人的努力奋斗,“强起来”则靠的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工人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笔者潜心5年研究,数易其稿的《大国工匠研究》一书,终于付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中国已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量子通信、核能等工程技术硕果累累,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弯道超车的神奇故事。
中国创新理念已经融入世界,“中国双创”已成为世界名片。新科技、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科学家、技术员和普通军工、普通工人,都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根。看看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仅42岁。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中国人民的心理定力源自强大的综合国力,源自悠久的文化底蕴所滋养出的民族自信心。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置身于泱泱大国的太平盛世,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宁。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地让超过8.5亿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生产和制造基地。中国最初生产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则逐渐转向生产高价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各种产品,包括电子零件、客机和美酒等。全世界数十亿消费者也购买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包括芭比娃娃、篮球、无人机和智能手机等,这些商品往往也用到其他国家生产的零件和科技,让全世界受惠。
如今的中国,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要靠自己去选择,去勤奋努力、刻苦打拼,把握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笔者曾在企业工作,目睹了平凡而伟大的工匠们是怎样撑起我们国家庞大的产业体系和生产链的。自从1995年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建立以来,已有260名大国工匠受到国家表彰,他们是成千上万中国产业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技能大奖是中国政府对技术工人的最高奖励,获得这个荣誉的技术工人,号称“大国工匠”,又被誉为“工人院士”,可见这个大奖的高度、难度和含金量。
中华技能大奖制度实施9年后,中央于2003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技术工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产业技术工人是国家四大类型人才之一,与党政机关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大人才队伍并列,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才观,也是中央首次把技术工人上升为国家人才观。自此,技师学院这种新型的教育,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技师学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培养技术工人层次最高的学制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技师学院的教育体制是科学、系统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能反映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意志和社会民意。在笔者看来,第一所技师学院的建立,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实现了高技能人才最伟大的转变,也是我们国家工人阶级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大国工匠”这个称呼。“大国工匠”这4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表明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技术工人这个先锋队伍。
产业工人成为国家新时代的主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根本变化。从此,高技能人才真正可以集中力量从事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不奋斗,不青春。广大的青年产业技术工人,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崭新的姿态建设自己的祖国,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习近平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纵观世界强国,无不把知识产权当作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加以主权意识保护。“华为事件”“中兴事件”,表面看是贸易战,实质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胜。在2018年7月13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习近平在2018年3月7日参加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创新要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顶尖的科技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是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引进不来的,唯有靠自己培养,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中锻炼磨砺出来,从工作中干出来,这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笔者曾在企业工作,深知企业里的技师是干出来的,是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上长期磨炼成长起来的。企业里的技师,人人都有一把“刷子”,是生产技术技能上的一把好手。后来笔者调到技师学院从事教育工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工作十多年后,笔者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研究对象,客观而真实,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无疑,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研究高技能人才,找出他们的成长规律。笔者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把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实践系统化、理论化,并加以提炼形成一套技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书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可谓选题方向精准,立意深远,旨在总结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找出高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理论,引入学校,引入教学,进入课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是为序。
任秋君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