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运营拐点
运营拐点,即企业专业化分工过度或业务不确定性过高,导致企业组织的运行复杂性与企业运行内在一致性要求产生背离,造成组织局部与整体之间脱节,使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危及市场竞争优势的临界状态。
分工产生效率,这是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但分工过度会增加内部协调的复杂性,使效率不升反降。某企业为了加强成本管控,在集团总部设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成本管理中心,执行对各子公司的成本管理职能。其他规模相当的同行,其总部负责成本管理的部门成员平均在10个人左右,所以该集团总部的成本管理团队算是超额配置了。但是,运行了半年之后,其成本管理中心又提出了增加5个编制的需求。这让老板很纳闷:同行10个人就可以干的事,为什么自己的企业20个人都干不过来呢?调研后发现,成本管理中心对职能按照20个人的编制进行了拆分,分工比同行要细。按照分工理论,分工产生效率,但是过细的分工使每个人都严格固守自己的职责边界,不越雷池一步,也不允许其他人介入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且每个人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在自己职责边界之内不断定义新内容。于是成本管理中心的职责内容不断“发酵”,每个人工作都很饱满,以至于干不过来了,需要更多的人来承担。所以他们又提出了增加编制的要求。随着人员的增多,成本管理流程变得越来越长,凭空“发酵”出来的工作内容,消耗着管理者本人的精力,也消耗着被管理者的精力,叠加效应就是效率越来越低。
科技创新企业的业务不确定性程度非常高,过程变量非常复杂,导致企业运行中各部门、各层级、各职能的信息不同步、进程不同步,这就与企业运行内在一致性的要求相矛盾。因此,科技创新企业更需要一种有效的运营机制,将企业各部门协调起来,保持合理的运行效率。
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的战略模式创新、组织方式更迭、人才机制转型提升,都可能导致企业局部与整体的脱节。当脱节严重到一定程度,企业需要通过运营机制的调整,将企业的效率调节到一个合理区间,使企业在战略、组织、人才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有机系统。否则,企业就会患上以臃肿、割裂、紊乱等为特征的大企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