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的产品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因产品缺陷使消费者遭遇人身、财产安全风险的案例也日渐增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
依据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2015年1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根据缺陷信息分析和评估结果,认为消费品缺陷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害,不能确定生产者或者生产者已被注销等原因不能依照本办法实施召回的,应当向社会发布消费预警信息”。
因此,开展基于缺陷产品风险评估的消费预警体系研究,不仅有利于预防缺陷产品可能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而且是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直接体现与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加强对消费品安全事后监管的需要,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缺陷产品管理工作成效一直是缺陷召回管理的重要工作。本书主要目标是研究缺陷产品管理工作成效问题,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缺陷电子电气产品的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电子电气分品类成效指标体系设计、电子电气产品指标算法以及算例;二是典型缺陷产品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缺陷产品管理工作机制改善对成效的影响;三是采用多元研究方法,进行交叉验证,使评估结果体现科学性和客观性,项目完成后可为重庆市改善现行管理工作机制提供可行的决策依据和相关的对策建议及实施方案。
本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收集、部门座谈、数据分析及交叉验证、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等方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缺陷产品对象、缺陷产品管理流程、评价指标体系等文献的研究,对国内外缺陷产品管理机制与实践进行总结;二是数据收集,通过缺陷产品管理部门、市统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国家标准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不同领域的缺陷产品的设计、制造、警示缺陷数据;三是部门座谈,邀请对口单位(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对项目涉及的重点数据进行专题座谈;四是数据分析及交叉验证,将数据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各组数据的关联,对缺陷产品的不同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摸排;五是实地调研,对缺陷产品管理开展实地调研,确保缺陷产品管理数据的准确;六是专家论证,适时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专家论证,并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本书所指缺陷产品召回前效益评估,是从政府角度进行的事前评价,指启动缺陷产品召回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主要针对企业作为召回主体的单个召回事件中召回实施前效益的评价,简称缺陷产品召回预期效益评估。缺陷产品预期效益评估,是对产品缺陷风险的评估,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实现缺陷产品召回效益评价主要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看召回可能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缺陷产品召回的预期效益评价定位为从预测角度进行的事前评价。评价结果提供召回该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反之,若不召回该产品,出现问题后所造成的损失,能作为缺陷召回管理决策的依据。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研究员刘红喜认为“成效评价不是进行风险分析,而是召回后的评价,评价召回结果有效。事前评估是缺陷调查”。因此需要完成产品缺陷风险评估,这个方面往往需要专家和专业实验室来完成,需要进行缺陷调查。从预测角度评估报告要初步进行产品风险评估,分析产品的风险等级、存在的人身和财产伤害的危害,还要分析舆情情况。同时从风险信息收集角度,报告已经造成的危害情况、投诉情况、抽检情况、认证情况及同类产品召回情况。将评价结果提供给领导,便于领导做出产品缺陷调查和产品召回的决策。召回前效益评估所处的阶段,实质就是进行缺陷的综合分析,包括缺陷信息的综合分析、缺陷的初步技术分析、缺陷的最终调查和认定。可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需要缺陷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与检测机构协同完成。为此,本书试图提出适用各类产品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主要涉及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以便于科学地评价召回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书分为2个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第1—5章)提供了汽车产品的缺陷风险和预期效益评估方法。第1章对汽车召回效益进行了综述,第2章提出了汽车产品的缺陷风险评估方法,第3章介绍了汽车制造商的召回主动度分析及其指标体系,第4章提出了缺陷汽车召回预期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第5章介绍了缺陷汽车的召回决策模型、决策策略和召回政策建议。第二部分(第6—7章)主要介绍电子产品缺陷风险和预期召回效益的评估方法。第6章提出了家用电器产品缺陷风险和预期召回效益的评估方法,第7章提供了消费电子产品缺陷风险和预期召回效益的评估方法。
本书第1章和第7章由梁新元编写(约7.2万字),第2章和第6章由王洪建编写(约8.2万字),第3章由杨文秀编写(约3.3万字),第4章由陈雄编写(约2.6万字),第5章由焦昭杰编写(约2.4万字),全书由梁新元统稿(全书约25万字),梁新元共编写约8.5万字。
本书受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课题“国内外缺陷产品管理工作机制研究”资助,是子课题“缺陷产品管理工作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受到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王洪建博士、重庆市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陈雄副院长、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刘红喜研究员、重庆市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余松华、江苏省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张天龙、湖北省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戴朝娟、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王易、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杨文秀(现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黄辉教授和苏加福博士等的指导、帮助和合作,在此一并致谢。特别感谢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出版资金资助。
本书尽量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政府缺陷产品管理机构和企业的缺陷召回管理部门与我们开展课题和论文合作研究,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产品召回实践服务。
作者的联系方式是E-mail:liangxinyuan2010@163.com; QQ:239979061。
梁新元
2019年3月于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