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汽车缺陷风险评价方法
2.3.1 汽车缺陷风险识别与评估流程
汽车缺陷风险体现为由缺陷引发的事故,同时也体现为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故。为了建立汽车召回预测模型,把包含汽车缺陷的潜在事故风险和汽车缺陷的事故后果风险两种情况统称为汽车缺陷的事故风险。
缺陷调查与召回监管主要流程如图2-4所示,确定了缺陷调查所处的阶段。

图2-4 缺陷调查与召回监管流程图
根据图2-4缺陷调查与召回监管流程图,将风险分析分为3个阶段,即缺陷信息综合分析、缺陷技术初步分析、缺陷技术认定。缺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既是产品召回监管工作的起点,又是决定产品召回监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为配合缺陷汽车信息的收集管理,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建立了消费者投诉分析与处理系统、汽车制造商信息备案系统、国外召回信息监测系统、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和产品伤害监测系统等。相应信息收集包括消费者投诉信息、制造商备案信息、国外产品召回信息、舆情信息和事故信息,经筛选整理后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形成信息评估意见。
图2-5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流程图。召回缺陷是一个循环演变的过程,最终消除安全隐患。缺陷产品召回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整理、缺陷调查、缺陷处理与消除(召回)等环节。

图2-5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流程图
风险识别前要确定风险主体。风险主体是指“有安全隐患的单个汽车产品”。“有安全隐患的单个汽车产品”是从有安全隐患批次中随机选取的统计学概念的样本,而不是具体的某个车辆。“有安全隐患批次”是确实具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的集合,通常是理论上存在但无法确切定位的批次。追溯产品的最终结果可以得到“问题批次”,这是受某个质量问题或故障影响的最小的可追溯批次。这个车辆批次即“问题批次”,是风险处理措施的对象。
初步辨识是信息综合会商的结果,也是风险评估的前提。并不是每个批次的汽车质量问题或故障都必须启动缺陷风险评估的程序。原则上违反国家法规或强制性安全标准,以及风险水平极低和极高的情形都不需要启动风险评估,因为大部分生产者会直接采取主动召回或其他措施消除风险。对评定等级为高级或中级的缺陷,若生产者主动召回的态度消极,则需进行风险评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风险管理流程图如图2-6所示。

图2-6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风险管理流程图
缺陷汽车产品的风险传递流程为缺陷—故障—事故—伤害,表现形式由最初单一的、确定的缺陷分化为若干不同的故障,每种故障会产生不同事故形态,最终导致各种程度不一的伤害。一种缺陷可能引发多重危险,这些危险可能独立发生,也可能有因果关系。对危险进行初步评估,多数可以确定主要危险。对于少数不易区分主次危险的情况,可以先假设其为主要危险,对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次要危险对总体危险的影响来适当提高风险的等级。
由于缺陷产品具有同一性和批量性,不同数量的缺陷汽车的社会总体风险差异很大,因此在分析缺陷风险时需考虑危险发生范围或缺陷产品数量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期更客观地反映风险本质,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在提出除缺陷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时,增加缺陷汽车数量这一辅助指标,得到图2-6所示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风险管理流程图。
2.3.2 信息评估评判
对于信息评估评判,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要求: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并采取处置措施。
(1)分级研判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全系统对各类风险信息分三级进行研判。
三级研判。各地两局基层单位收集、筛查确认的风险信息由所在地直属局或者省级质监局负责组织三级研判。
二级研判。直属局或者省级质监局认为应当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研判的事项,报总局各业务司局,由各业务司局负责组织二级研判;总局业务司局直接收集、筛查确认的风险信息可直接进行二级研判。
一级研判。总局各业务司局难以研判和处置的,报总局领导批准后组织一级研判。
(2)研判方式
工作研判。总局各业务司局和各地两局都要建立专题会议和联席会议制度,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进行研判。
专家研判。专家研判由各级质检部门有关业务工作部门组织,以会议集体研究为主要形式。参与研判的专家应当为奇数,且原则上不少于3人,复杂问题的研判专家不少于5人。研判决定应当根据多数与会专家的意见做出。专家意见分歧较大的,应当组织进一步调查研究。
技术研判。需要进行技术研判的,由各级质检部门指定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包括定量、定性实验分析和技术鉴定等。
调查研判。对风险尚未完全查明的事项,负责研判的部门应当组织专项调查,必要时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调查。专项调查形成结果后,应当根据调查结果组织会议研判或者专家、技术研判,形成研判结论。
集中研判。总局各业务司局和各地两局应当定期组织阶段性的集中研判,综合分析研究特殊性、系统性风险信息。
(3)研判工作要求
一是各级质检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研判工作制度,研判结束后应当形成完整的资料档案;二是组织专家、技术机构调查研判后,应当形成书面结论或报告;三是与有关部门共同研判时,应当明确组织研判工作的负责人。
下面首先对汽车缺陷的事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进行事故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