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升级:用大零售思维创新商业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分解与渗透:完成业态融合与情境创造

零售思维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零售商除业态融合和情境创造之外,还需要重点做好分解与渗透,将大零售的情境和业务进行细分,并增强零售的渗透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4.1 线上线下的结合,不是救世主

关于新零售,O2O这一关键指标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只要与O2O有关,基本上都会靠上新零售。而关键就在于:O2O并不是当前零售的进化方向。

例如,最典型的是国美和苏宁,O2O做得很不错,下了很大功夫,付出的成本够多。但O2O对于业务增量的贡献,其实并不多。在与对手竞争的过程中,O2O也是难以发挥威力的。

因很明显,业态的渗透不够,能做的融合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业态渗透不够,那你的O2O就只是在隔靴搔痒

大零售讲究一切皆零售,到处去渗透。业态渗透得多了,仓储物流才能更好地规划出来,品类运营才能发挥出来,传播推广的威力才能更明显。渗透不够,用户的黏性就不够,国美、苏宁这种大家电调性很强的品牌,用户的购物频次就会很低,会浪费很多广告费。

渗透的目的其实就是慢慢地增加用户的接触和购买频次(不必为了渗透而渗透,如果有别的办法增加用户的接触和购买频次,不做渗透也是可行的)。现在不是谁的广告打得多,用户就去谁那里购物,而是要在用户需要的场景中存在,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在身边。所以,对于很多实体零售来说,没有做渗透与业态融合,而是去做自己的App和O2O的融合,一定是得不偿失的,也是在新零售里走火入魔的典型表现。

新零售的O2O,追求的是导流,线上给线下导流,线下给线上导流,也就是在做用户的点击。虽说是线上吸引、线下体验,但是有这种需求的人太少了,作为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这是很好的做法。但是,这不能构成企业转型适应当前消费大环境的主力做法。

其实,线上线下结合还是要做的,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的是大零售,是业态融合、情境创造、分解渗透的一系列做法,线上线下结合只是业态融合中很小的一部分。

又如,阿里巴巴与一些百货业的整合,做出的成绩并不多。一位百货从业者说,这样的整合没有创新之处,就是围绕打通会员数据在整合,其结果是百货业自己的会员数据被弄走,却没有得到阿里巴巴的任何数据。他认为,无论是数据还是技术,在零售中的作用真的非常有限。

笔者能理解他的感受,技术和数据都有作用,但是要先掌控好大方向。如果百货业不做业态融合,那么技术和数据根本没有作用,现在再看过去的数据,价值已经有了很大折损,因为每年的流行都不一样,能从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

2.4.2 大零售不是大而全,而是分解

为了争夺消费情境,各种业态开始了大规模的跨越界限的融合。但是,融合不是整合,不是并购。阿里巴巴收购了三江购物,并非是大零售行为,只是并购行为。即使打通会员给予被并购企业大数据的指导,依然不是大零售。

要想融合业态,争夺更多的细分情境,不是要把业务拼凑得很大,而是要把业务分解到很小。这看起来的确有点不匹配,大零售居然不是说要往大了做,而是要往小了做。

零售行业都知道的一个事实:便利店社区业态增速非常快,而大卖场却不行了。这就是往小了做的趋势。如何分解到小呢?分解产品、分解渠道、分解价格、分解推广、分解服务、分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4P吗?4P是分析品牌制造方的理论体系,怎么也用到泛零售领域了呢?零售讲究的是选址、坪效、陈列。

其实,零售也越来越注重品牌塑造了,他们和制造型品牌越来越面临同样的问题,多业融合会殊途同归。分解产品,让商品迷你化变得越来越流行,明明是消费升级,在产品层面上却是在做减法,这种减法无处不在。

例如,以前大家都是买一棵白菜,但现在,可能是搭配之后的半成品更受欢迎;以前视频长度大多是十几分钟,这样才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现在,往往就是一分钟,甚至十几秒。

分解理论对于品牌商和零售商的运作手法不一样,但思路是一样的。对于品牌方来说,分解产品可能是思考产品做大还是做小;但对零售商来说,分解的可能是需求与空间的匹配,提供的是品类解决方案。

例如,分解出婴童经济、快乐经济、美丽经济、潮品经济等主题性需求,当用户有哪一类需求的时候,就会想到你。这样分解的目的其实是让你的运营更有灵魂。越细分就会发现需求更明确,服务更无止境,可以做的话题越多。分解不仅仅是因为碎片化需求,更多的是情境细分的需要,同时也在降低顾客的体验门槛。

当然,分解也不全是往小了做,分解的是产品的应用场景,有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更大的产品。很多做内容电商的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想把全链条搞定,没有分解出自己的优势。

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分解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再配合分解渠道、分解价格、分解推广、分解服务,那么简直是一部“大零售字典”了。

2.4.3 一切皆零售,可以到处去渗透

分解的意义不仅要满足需求,更在于渗透:一切皆零售,到处去渗透,对用户需求的灵敏感应与反馈是终极思路。大零售就是要重视渗透度,未来不是电商将消失,而是电商将无处不在,就跟空气、水一样是基础设施。

只不过,不是纯电商的存在形态,而是大零售的存在形态。现在,只要有流量、有入口、有资源,无不想着变现。变现的途径就是卖东西,即使微信上只有10个好友,都会去做微商。一切皆零售,到处去渗透,不只是一句口号,还是人性的需求。

过去的渗透是渠道渗透,把门店开到乡镇村,讲究的是渠道服务能力,如可口可乐的渠道管理影响了中国一代营销人。

现在的渗透仅靠开小店还不行,它追求圈层渗透,快手已经有4亿用户,但一线大城市几乎没听说过,这代表了中国城乡两极分化;还有年龄分化、兴趣分化、性别分化、收入分化。中国14亿人口能被分化成几亿个部落,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圈层,靠开实体店是不可能影响到的,所以必须重视渗透能力了。

调皮电商为什么要分解出大零售、品牌家、消费家、电商诊断等栏目,其实也是在分解自己的内容,形成产品化运作。需要说明的是,分解考验的是洞察力,渗透考验的是执行力,洞察力解决卖什么,执行力解决在哪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