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消肿的开关 阴陵泉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通常所称的水肿指的是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中医认为,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局部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水肿发病多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根据引起水肿的原因不同,需要进行的治疗也不尽相同。对于血管神经性的水肿,或者已经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以及下肢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出现的肿胀,这些时候可通过刺激“消肿穴”阴陵泉让气血顺利通行。
取穴
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简便取穴
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由下向上推,在小腿内侧骨向上弯曲处可触及一凹陷,即为本穴。
功效
清热利湿,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操作方法1
按揉:
屈膝,用拇指按揉阴陵泉2~3分钟,松开休息5秒,再按揉2~3分钟,反复3~5次。
操作方法2
悬灸:
选用一根艾条,在一端点燃,将点燃的一端置于阴陵泉皮肤上方约1厘米处施灸。施灸过程中如自觉皮肤灼热疼痛,可将艾条适当远离皮肤表面,待灼痛感缓解后继续施灸。每次灸5~10分钟。
疗 程• 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注意事项• 引起水肿的原因比较复杂,一定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再采用穴位按揉或者艾灸的方法治疗。
• 全身性水肿的患者,一般状况较差,在按揉时要注意防止皮肤破损,艾灸期间要时刻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防止烫伤。
• 尽可能不要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多活动有利于全身的气血循环,避免身体僵硬。
一语道破
泉,水原也。穴属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足太阴脉气汇合之处,穴与阳陵泉相对,膝盖突起如山陵,陵起于上,泉出于下,穴当其处,故命名为阴陵泉。阴陵泉为脾经合穴。《百症赋》记载:“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阴陵泉穴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消肿的效果。肺经与脾经同属太阴经,肺在上,脾在下。如果我们患感冒后,寒邪未得到发散,强行压制下去,体内的寒气不得抒发,长久如此寒气就会变成湿气从肺经沉到脾经,造成脾湿,如水肿、关节炎、湿疹、青春痘、过敏性鼻炎、颈椎病、后背痛等都与湿重有关。 治疗这些病时要除湿,就得调理脾经,特别是脾经上的阴陵泉这个排湿大穴一定要多加运用。脾主运化气血,脾经不通的人气血必会不足,因此除了常喝山药薏米粥之外,还要多按揉阴陵泉穴,或采用刺血、艾灸等方法,既可培补气血,又可健脾袪湿。
一用就灵
患者,女,61岁,因乏力、双下肢水肿1年余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乏力,双下肢水肿,双下肢胀痛,行走后加重。经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低”,予口服优甲乐治疗,乏力症状缓解,但双下肢水肿缓解不明显。就诊时患者还有食欲减退、便秘等症状,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考虑患者属于脾气亏虚,气虚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则发为水肿。于中脘、阴陵泉处施针,并在针上加灸,每次更换2个或3个艾段,以加强健脾祛湿的效果。每次治疗后,针眼处可见清亮的液体渗出,治疗后水肿逐渐减轻,患者食欲渐增,经连续治疗1个月后,患者基本恢复如常。
水肿的中医辨证有诸多证型,如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湿热壅盛、水湿浸渍、脾阳虚弱、肾阳衰弱等,但核心的辨证应该区分是阴水还是阳水。 阳水 发病急,多数起病在几天之内,肿多由上而下,心热烦渴,小便短涩色黄,大便多秘,气息粗长,多见于青壮年,脉多滑而有力。 阴水 多逐渐起病,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来,病多内伤,由下而上,身冷不热、不渴,小便或短,但多不赤涩,大便或见溏薄,神疲气怯,劳则病加,病程较长,多见于正虚久病的情况。阳水应该积极明确致病原因,在针对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防止延误病情。阴水多由久病所致,比较适合采用针灸或者中药治疗。
此外,水肿的生活调护也非常重要,应避外邪(风、寒、暑、湿)以免病情加重;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西瓜、冬瓜等利水消肿之食物;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根据病情选择无盐或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