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脑 脓 肿

脑脓肿(brain abscess)是指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脑组织所形成坏死性脓腔,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感染性致病菌的侵蚀破坏,因此这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及选用更有效的抗生素,脑脓肿的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但它仍威胁着儿童的生命。
【病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细菌来源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血源性
远隔部位的感染产生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经血行将感染播散到脑内引起,多发生在幕上,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多见。儿童多由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引起。
2.邻近感染局部扩散性
多见于鼻窦化脓性炎症或中耳和乳突的感染的颅内扩散,此类在婴幼儿较少见,与小儿的鼻窦和乳突气房未发育完全有关。头部的局部化脓或颅骨的骨髓炎可经导静脉扩散到颅内。
3.外伤性
头部开放性损伤时碎骨片或异物的嵌入较常见,而外伤导致的脑脊液鼻漏、耳漏也是原因之一。
4.隐源性
是指找不到明确的感染来源的一类,实际也多为血源性。可能原发病灶很轻,经抗菌治疗已痊愈或自行消散。
【病原学】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血源性感染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鼻源性感染以咽峡炎链球菌多见;耳源性感染以厌氧链球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多见;外伤性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最多见。
【临床表现】
根据脓肿形成的时间、部位、大小的不同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现就一般规律叙述如下:
1.感染症状
急性化脓性脑炎和脑膜炎时有高热、头痛、呕吐、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小儿可烦躁不安、易激惹。末梢血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脑脊液外观可呈毛玻璃样浑浊,严重者可呈米汤样。
2.颅内压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热退后仍有头痛、呕吐。头痛可以是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清晨较重,用力或弯腰可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部分患儿可出现嗜睡、精神淡漠,后期可出现昏迷。检查可见缓脉、血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婴幼儿可表现有前囟张力膨隆、头围增大。特别指出的是婴幼儿颅压增高症状可与成人不同,心率多变或不规则、呼吸浅快,心率变慢、血压增高并不多见。一旦出现血压增高、呼吸变慢,往往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出现呼吸突然停止。
3.局限性体征
取决于脓肿的部位。额叶脓肿可有神清淡漠及性格改变;额叶脓肿可有同向偏盲和感觉性失语;额顶部脓肿可有对侧的轻偏瘫和感觉障碍;小脑的脓肿可出现共济运动障碍、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位于大脑半球表浅的脓肿尚可引发癫痫的发作,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均可发生,而且多数慢性期脑脓肿以此为首发症状。
【辅助检查】
1.腰椎穿刺
脓肿的占位效应多导致脑脊液压力增高,如有视乳头水肿者腰穿列为禁忌。在急性脑炎阶段,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但脓肿形成后,细胞数多降为正常。脑脊液中蛋白定量可轻度升高。
2.头颅CT检查
脑脓肿的CT影像特点因病变的发展阶段表现各异。
3.MRI检查
因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不同。在包膜未形成之前,表现为边界不清,不规则、水肿带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需结合临床与胶质瘤、转移瘤鉴别。在包膜形成以后,T1像显示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的类圆形低或等信号影,T2像显示为高信号,有时可见周边圆形点状低信号血管流空效应,为脓肿包膜的血管反应性增生,增强扫描可见边界清楚的薄壁环状强化,脓肿壁多无内突的结节影。
【诊断】
患儿有化脓性病灶,特别是中耳炎、乳突炎、疖、痈和败血症;有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有颅脑开放性损伤继发感染等病史,如出现高热、淡漠嗜睡、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定位体征,应考虑脑脓肿的可能性而进行必要的检查。
【鉴别诊断】
1.脑瘤
多数无发热病史,起病缓慢,可有头痛、呕吐,一般脑脊液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但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脑脊液亦可有炎症性改变需引起注意。
2.脑膜炎
发病急、发热及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炎性改变,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小儿多见,多为乳突炎后乙状窦栓塞,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及CT检查无明显改变,静脉窦造影可证实。
4.硬膜下积液
可有颅内炎症和头部外伤病史,头颅CT和硬膜下穿刺可区别。
【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不管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积极有效地抗感染至关重要。对于脑脓肿脑炎期,早期脑脓肿及<2cm 直径的脑脓肿,单用抗生素即可治愈。脑炎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血流量大大增加,局部抗生素浓度高,容易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单纯性药物治疗的指征有:①患儿一般状况不好不能耐受手术者;②颅内多发小的脓肿,分布范围广泛;③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特别是优势半球;④伴有脑膜炎或室管膜炎;⑤脑积水需要分流但手术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者。
2.外科治疗
一旦脓肿包膜形成后,应及早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均应大剂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手术的指征有:①CT显示脓肿有明显的占位效应;②脓肿的诊断困难,需手术来鉴别者;③脓肿位于脑室附近,极有可能破入脑室者;④有颅内压明显增高征象者;⑤药物治疗两周脓肿继续增大或药物治疗四周脓肿大小未见明显缩小者。手术的方式有:①脓肿穿刺法;②脓肿引流;③脓肿切除术。
3.脓肿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选择
(1)炎症早期当病原学仍不清楚或高度怀疑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选用万古霉素40~60mg/(kg·d),每8小时1次+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以下三种任选其一:①甲硝唑(10mg/kg,每8小时1次);②口服利福平[10~15mg/(kg·d),每天1次,晨起空腹顿服]。
(2)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随时作药物调整。静脉抗生素的应用持续6~8周,疗程完成后即使CT仍显示异常,也可减量或停药。因为脓肿周围的新生血管会使CT的改变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如果脓肿和包膜已被完全切除,治疗的疗程可相应缩短。
4.激素的应用
目前激素的应用存在争议。如患儿急性期颅高压症状明显,炎性反应剧烈,可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和调整血脑屏障的功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脓肿周围的脑水肿。可选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
5.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主要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补充,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调整。检查肝、肾等功能状况。病程长、全身情况较差者需适当输全血、血浆和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增加抵抗力,为手术创造条件。如有高热,可物理降温。对并发癫痫者,应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并预防和治疗其他并发症。
6.脱水药物的应用
主要用来降低颅内压,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预防发生脑疝,常用脱水药物有高渗性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溶液,利尿药物如呋塞米(速尿)等,用药同时应注意补钾,注意肾功能、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的检查。

(郭凌云 刘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