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操作方法
(一)定位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现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1.额中线(见图2-1)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2.额旁1线(见图2-1)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3.额旁2线(见图2-1)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见图2-1)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图2-1
5.顶中线(见图2-2)
[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图2-2
6.顶颞前斜线(见图2-3)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见图2-3)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图2-3
8.顶旁1线(见图2-4)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麻木、疼痛等。
9.顶旁2线(见图2-4)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10.颞前线(见图2-4)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11.颞后线(见图2-4)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图2-4
12.枕上正中线(见图2-5)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眼病、足癣等。
13.枕上旁线(见图2-5)
[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14.枕下旁线(见图2-5)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图2-5
15.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cm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16.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17.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症。单侧病变者针对侧,两侧均有病变者针双侧。
18.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共4cm。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19.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cm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20.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21.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cm。
[主治]失用症。
22.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cm,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cm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23.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1cm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24.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25.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26.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cm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
27.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可治疗子宫脱垂。
28.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二)体位
坐位或卧位均可。
(三)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
(四)运针
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做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五)电针刺激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频率可用每分钟200~300次,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选择可参考电针,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而定。
(六)疗程
每日或隔日针1次,10~15次为1个疗程。休息5~7天后,再做下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