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一、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一)复杂网络的特征与理论框架

复杂网络主要是指具有复杂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大规模网络,它是由大量的节点通过边的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如现实中的高速公路网络、供电线路网络,虚拟的因特网、万维网,等等。参见马骏等:《复杂网络理论在组织网络研究中的应用》,载《科学学研究》, 2005 (2),173~177页。复杂网络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二是网络结构具有动态演进性;三是网络之间的影响具有交互性。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结构模型以及发生在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三个方面。

复杂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如图论、统计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虽然许多研究成果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是复杂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抽象,也可以用来描述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等,运用复杂网络来考察经济社会现象也日益受到关注。现代复杂网络的快速发展发端于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的两项创新性成果:1998年小世界网络(small world)的发现和1999年无标度网络的发现。此后,学者们通过广泛研究发现许多实际的网络具有一些共同的拓扑统计性质,即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或者称为介于规则与随机之间的复杂性。参见董微微:《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二)复杂网络在组织网络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组织的网络化作为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逐渐发展成组织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前沿领域。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组织网络及其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与复杂网络相同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Barabási A.L. (2003)指出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企业、产业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分析,有助于监控和预防大规模的经济衰退。See Barabási A.L., Bonabeau E., “Scale-free network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3 (5):50-59.

在产业集群组织研究中,我国学者蔡宁等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产业组织理论中,借以探索产业竞争关系,指出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包括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特征直接影响集群竞争力,使得产业集群在抵御外部风险的过程中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参见蔡宁、吴结兵、殷鸣:《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载《经济地理》,2006 (3),378-384页。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处理具体产业集群案例的实际数据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拓扑结构,研究了网络结构、节点变化对集群演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从而全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例如,王发明等学者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刻画网络结构的三个统计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分析了美国128公路地区产业集群衰退的原因,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参见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以美国128公路区产业集群衰退为例》,载《科学学研究》,2006 (6)。这反映出学界已经开始了对复杂网络理论在组织网络甚至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应用的有益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演进

自美国的“9·11”事件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公共突发事件越来越频发,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的后果。究其原因,一是气候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二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三是世界政治秩序不平等;四是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使现代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增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催生了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理论。

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理论产生于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决策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安全科学、管理科学知识与技术等,对潜在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测、报警、早期干预,在事件爆发后进行应急反应、联动救援的系统管理活动。作为一门正在形成的新型学科,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如下:一是公共安全事件的诱发和演化机理;二是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三是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理论和技术;四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理论和技术;五是应急心理及其干预方法。同时,在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一是关于预警信息的基础理论问题;二是关于应急资源的基础理论问题;三是关于应急法规法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四是应急技术与方法问题。参见佘廉、雷丽萍:《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思考》,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