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霸:好成绩是怎样炼成的](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07/27111307/b_27111307.jpg)
三、预习都做些什么
一开始,我在预习上会花费很多时间。因为书本上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找不到重点,更多时候像是读一本晦涩难懂的课外书。理科的逻辑思维很强,各部分的关联性也很强,如果前面的部分没有掌握好,后面的内容就变成天书。文科的教材都看得懂,但是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又找不到重点,看一遍书下来能记住的东西不多。看不懂的部分越多,对预习就越抵触。所以,用同一种方法来预习的效果并不好。慢慢地,我发现每个科目之间都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找到兴趣点之后就比较容易坚持。
时间久了,我开始像其他学习模块一样,给预习留出固定的时间,而且还有专门的预习计划表,分时间段、分阶段地进行预习,而且对每个阶段的预习内容都作出了合理的安排。这些小小的变动让我的预习越来越有规律,越来越高效。如果你是刚开始预习的同学,不知道预习都要做些什么,我愿意跟你分享我的预习经验,希望能够给你的学习一点启发。
根据预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我把我的预习分为三大类: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每天做的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初步接触要学习的基础知识,顺便通过新知识巩固加深对原来知识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我更注重基础,不会深度钻研。我通常会读两遍课本,第一遍通读,对整体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细读,标记出难点和疑点,不懂的地方先试着分析,也可以借用参考书来寻找思路,若还是不懂就等上课老师讲解。
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之后,我会合上书本,试着回忆刚才看过的内容,然后把预习的内容简要地写在本上。头脑里过一遍你会觉得很清晰,但是落实到笔头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当你发现有遗忘的时候,再简单翻一遍书本,加深印象。课前预习的时间因科而异,像是英语,若语法单一,单词量也少,5分钟即可,如果是数学、物理这样逻辑性强的学科,时间就会多一些。
阶段预习我都是以章节或者是一整个单元为单位,进行预习。我发现,记住一个小的知识点很容易,但是很难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我头脑里都是零散的记忆,很容易混乱和遗忘。阶段预习就能帮助我们提前对知识的脉络有一个了解,所以在阶段复习的时候,宜粗不宜细,不要关注细小的知识点,要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上。所以,这部分预习,我只要对整个单元的学习量、知识难度的分布、对知识的编排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我会看教材每小节前面方框中的学习基本要求和每章后面的小结与复习,学习要求让我知道本章的重点,给我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方向,而后面的小结可以帮助我把章节内容串联起来。很多参考书会把每章的内容做成一个图表,更加清晰,我把图表都收集起来,去研究中间的规律和联系。
每学期的新书发下来之后,我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学期预习。拿到一本新书,先看目录,了解整个教材的大致内容,粗略地浏览一下教材,了解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对书本整体有一个把握。其实,书中很多常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学期预习材料,例如目录、序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顺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语文、英语后面的单词表、语法知识归类、文学常识表、化学的周期元素表、主要化学公式表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
看书是个很枯燥的事情,所以我会选择我的弱势学科和优势学科穿插进行,弱势学科往往举步维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优势学科,找回兴趣和信心。学期预习让我对整个学期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老师上课讲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知识点在章节中的哪个位置,很容易想到和其他知识点的关联。
预习并不是让你在课前什么都懂了,它只是个预热的过程,让你瞄准方向,找到重点。试着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预习吧,让我们一起做学习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