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古代的自然哲学——进化思想的萌芽
近代的进化与反进化两种自然观都可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分别找寻到各自的根源。古代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一种近代人称之为演变或蜕变(transmutation)的概念,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相互转变(由一种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认为今日的复杂的生物来自某种较简单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生物类型(一种传衍的概念)。这可以说是进化思想的萌芽。
(1)西方近代的科学思想
西方近代的科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多数是唯物论者,他们视生命为自然现象,而不像18世纪以来的学者们那样将生命现象神秘化。例如,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之一——米利都的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 of Miletus,610—546 BC)就表达过一种生命起源观点。他认为生命最初是从海中软泥产生的,这有点类似现今流行的奥巴林-荷尔丹假说(Oparin-Haldane hypothesis)。阿纳克西曼德还认为,由海中软泥产生出来的原始生物经过蜕变而产生出陆地植物,这可以说是和达尔文的“有变化的传衍”概念有点接近了。另一位较晚一些的古希腊哲学家——爱奥尼亚(Ionia,古希腊文化中心之一)的伊姆佩多克(Empedocles,490—430 BC)则把进化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楚。他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连续的,植物起源于动物。他甚至还朦胧地表达了关于进化中的机会和选择因素,他认为一个无躯的头与一个无颜面的眼及无肩胛的臂若偶然碰巧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出一个奇异的类型。他还认为完善类型的产生是由于不完善类型的绝灭,即不完善型被更完善的类型所替代。这可以说是最早提出的“选择假说”,早于达尔文与华莱士2300年。可见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财富是多么丰富。可惜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不能直接阅读古希腊的原文著作,只能从奥斯本(H. F. Osbom)教授的介绍中略知一二了。[参阅Osborn的From Greek to Darwin;王太庆主编的《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的自然观表达得更为具体。凡读过他的《动物志》的人无不为这位2000年前的古希腊学者对动物解剖构造和生理习性及分类的研究之深入、了解之细微而叹服。亚里士多德不仅认识到生物传衍(血统)关系,而且还阐述了从水螅到人的传衍序列和逐步完善化的过程。他说:“由于物质产生抗力,自然界的发生只能由低等到高等。”又说:“自然界产生出的这些东西按一定原则运动并达到一定终点。”公元前5—前4世纪的另外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壁鸠鲁(Epicurus)的进化思想也同样的明确。他们都认为自然界是连续的,他们也都提出过类似伊姆佩多克的选择的概念。虽然我们无法估计近代进化论者在构思其进化学说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直接影响,但无可怀疑的是,近代进化学说渊源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如果说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是近代进化学说之源,那么,近代唯心主义的种不变论之源也可追溯到古希腊。“本体论”(essentialism)的鼻祖柏拉图(Plato)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不变论自然观之源。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多形多态乃是虚的、暂时的,而隐于具体物之后的固定不变的“本体”或“模”(eido)才是实的,形形色色的变体乃是有限数目的恒定不变的“模”的映像。所谓的“本体”或“模”是一种抽象,对本体来说不存在变化或进化,自然界中的变化只是“本体”(“模”)的不同的虚像。
(2)中国古代先贤的辩证思想
与古希腊哲学遥相辉映的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某些演变论的观点。不知道什么原因,中国的先贤们更感兴趣于社会政治,关于自然观的内容不太多,阐述的方式多是抽象、晦涩的。例如,目前研究周易的人颇多,而对易经的解释莫衷一是。周易用抽象符号来表述宇宙万物之演变:阴(--)和阳(——)两种爻符可组成8个单卦和64个重卦,意味着天地万物由阴阳矛盾对立面而生出无穷的变化。[1]且不说周易是唯心还是唯物,就其强调变化而言是和近代辩证思想相通的。
庄、老哲学继承了周易的辩证思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任何物都来自另一些有形之物(“万物生于有”),有形之物则产生于无形的初始状态,即“有形者生于无形”或“有生于无”。这里已包含着演变论思想。在《列子》中有一段话阐述得更明白:“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若说有形之物产生于无形之物,那么天与地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现)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相离也……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把天地万物之起源和演化分成“太易”“太初”“太始”与“太素”4个相继的阶段,逐步产生出“气”“形”和“质”,并由“气”“形”“质”不分离的“浑沦”(即混沌)状态逐步演化而达到清(天)浊(地)分异(即宇宙轻重物质分异)和万物化生(自然界万物产生)。将这一段论述和现代的宇宙起源假说对照,不难看出2500年前的中国哲人与现代的天体物理学家的观点(甚至阐述的方式)是如此相近。现代宇宙起源说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约200亿年前的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物质与能量未分离,引力、电磁力、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未分的小质点,通过“大爆炸”(big bang),体积迅速膨胀,质量与能量分离,4种作用力分离,宇宙物质元素产生,星系产生,太阳系和地球产生,生命万物逐步产生出来。这不正是所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者生于无形”吗?斯宾塞的进化定义中所说的物质由“不定的、支离破碎的同质状态”(就是浑沦或混沌状态)转变为“确定的、有条理的异质状态”(就是清浊分,天地出,万物化生),也正和列子阐述的自然万物发生与变化的机理一致。
对于庄、老的哲学思想(此处从钱穆先生所称,即庄子先于老子,老子继承与发展了庄子哲学。见钱穆,《老子辨》,1935年,大华书局),不同学者的理解不尽相同。一些学者简单地将庄、老哲学思想归诸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然庄、老在论及物之来源时却恰恰与唯心主义相反。庄子认为,物皆无待而自然,即世界万物不依靠任何造物者而自生的。正如郭象注释庄子思想时所说的:“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物是自生自造的,无待于其他。钱穆先生赞叹道:“自来言物源,均归诸天帝之创造,庄周独加非难……造物无主乃庄学一大发明……今庄周于数千年前举世共信上帝造物之时而独创此可惊之伟论。”(《老子辨》)老子认为,万物皆源出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但老子的道并不是指造物主或上帝,道乃是“万有之始”,即前面所说的宇宙的起始状态,一种“混沌”或“无”的状态。天和地也是从这种状态产生的,换句话说,天、地乃至上帝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可见深奥玄妙的庄、老哲学中潜含着极为可贵的进化的宇宙观。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先贤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以不同方式表达的自然观和近代进化概念及进化学说是一脉相通的。但那毕竟是哲学,是朦胧的进化思想,是古人对自然界的可变性与统一性的直觉的、概括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