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的小学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因此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由于生理年龄的增长,逐渐具有青春期的一些特点,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小学生在教育的影响下,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从六七岁开始,儿童进入学校,开始了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学习与儿童在幼儿园时的游戏有很大不同,小学生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学校的各项要求得以实现的。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品格。同时,集体的舆论又控制、监督和调节着每个集体成员的行为,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在学校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还要接受各种规章、制度,在此期间,其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得到了发展。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最初的基础。
总之,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促使他们心理和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所以,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幼儿阶段,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进入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促进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如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与幼儿晚期差不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虽然带有具体性的特征,但基本上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例如:对小学生来说,“判断”这种思维形式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年级小学生的判断大多为实然判断,并仍主要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在二年级小学生身上,开始可以看到一些盖然判断。儿童掌握盖然判断是与儿童认识到事物的多种属性以及理解事物变化的多种原因相联系的。在这一时期,儿童虽然能提出不同的假设,但他们一般还不能自觉地、独立地去论证自己的假设;中年级的儿童已能开始比较独立地提出事实和理由,并能明确地论证一些较复杂的盖然判断,这说明儿童自觉的逻辑判断能力已初步形成。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直接的知识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在教小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时候,尽管是以直观教育为主,教师还需要借助于书面言语,通过讲述事物形象的书面材料来实现的。小学生要掌握大量间接的知识经验就必须学会进行智力活动,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方法来掌握各种概念和概念系统;不仅要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把它与类似概念区别开来,还要对各种有关的概念进行划分、分类和系统化的工作。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还要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活动促进了小学生逻辑思维的不断发展。
小学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和常识的教学,引导小学生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和数学两科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科目,这两科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多数以集体为单位进行,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从此,他们开始成为参加社会集体生活的成员。这改变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改变了他们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学生在入学后与其周围人们形成了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关系以及集体生活、集体意识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他们形成和发展了新的个性品质、道德品质,发展了同学间的友情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