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研究: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面对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两大挑战

如上所述,尽管“中等收入陷阱”有经济、社会、文化和体制多方面因素,但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和低碳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两大核心挑战。

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很大

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问题仍不容回避,可以用“大而不强”来形容。过去中国产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粗放式的“量”的增长,而非创新驱动的、技术内涵式的“质”的进步。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产业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世界第三阵营,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至少30年。

回顾过去,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自低成本和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优势,而在核心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品牌建设、国际运营管理等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还很大。按照工信部的说法,中国制造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服务体系明显滞后”等典型问题。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当前,尽管中国有近百家企业已经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但是绝大多数来自央企,像华为、联想一样真正靠市场竞争成为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还不多见。另外,有关机构每年评选的全球百个知名公司品牌,中国企业也鲜有入围(6)

近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基础正在被逐渐侵蚀,很多中低端制造业正在向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等更低水平国家转移(7),甚至有些产业正往发达国家回流。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国际一流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又面临更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国制造正面临两面夹击的威胁。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而且,近年以美国、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重新振兴制造业,如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和德国工业4.0战略,这些都已经对中国制造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威胁。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讨论中国产业成就,轰轰烈烈憧憬“互联网+”和“工业4.0”强国战略的时候,我们还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足够的耐心,中国很多产业还没有资格谈工业4.0,有的还停留在2.0的水平,中国制造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层面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中国产业和中国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挑战

人类不是因为没有了石头才进入铁器时代。同样,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煤炭资源的丰富也不是阻碍我们进入低碳时代的借口,我们不能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拒绝绿色低碳时代的到来。那些仍然迷恋高碳经济、对新能源经济视而不见、停滞不前的国家和地区将被历史的大潮无情淘汰。

当前,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处于全球前列。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中国的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2016年巴黎协定以后,中国碳排放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转型压力有增无减。

低碳产业尽管不是效率驱动型产业,它往往不会使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廉价,是一个约束性的条件而非竞争性要素,但是它同样具有竞争性、攻击性。在国际共识和协定面前,高碳意味着落后产能,高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日益变为非法产业,如今国际市场上产品低碳标识化、标准化已经非常明显,低碳将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条件,未来如果不加速转型,高碳必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由于受到低碳转型趋势的影响,国内很多区域由于经济结构单一、高碳依赖,经济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山西、河北、东北经济不振都与低碳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可以说,这些地区已经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趋势。

因此可以说,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根本出路。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必须依赖创新驱动;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围绕绿色低碳方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