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能源领域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燃煤压减和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幅提升设施保障能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运行安全平稳,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确立,为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首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
为了增强北京市能源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北京市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能源科研机构和平台,汇聚国内外能源行业的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经全面考察和严格评审,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批准在华北电力大学设立“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以下简称能源基地),并于2007年1月26日正式授牌。能源基地成立后,秉持“聚能会源,咨政立言”理念,与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为国家和北京市制定能源战略、能源规划、能源政策和能源法规提供理论研究成果和专家智力支持,努力建成以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为重点,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开展高端学术交流,集科研、咨询、教学和培训于一体,具有学术原创力和特色竞争力的能源科研机构。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9年和2013年组织的北京社科规划研究基地的两次验收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
针对北京市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组织科研人员开展重点研究并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系列学术论文,并汇编成《北京能源发展研究报告(2017)》。本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本部分主要是对北京市农村煤改电政策实施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在收集整理北京煤改电工程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发改委、农委、区环保局、区供电公司和农户进行实地调研,进行后期数据和数学建模的诸多分析,得到关于经济成本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的诸多结果,并对政府、企业和基层民众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部分为北京雾霾治理问题研究。该研究从京津冀的地形气候和主要污染源分析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现状,探析了京津冀雾霾背后的原因。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京津冀雾霾治理政府间合作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历程。在总结国外雾霾治理政府间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对健全京津冀雾霾治理政府间合作进行思考,提出强化京津冀雾霾治理政府间合作的原则、机制和措施。
第三部分为北京能源消费问题研究。该项研究梳理北京市城乡家庭能源消费历史和现状,对北京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案例进行分析,对北京城乡家庭电力能源消费与上海和广东进行比较,分析欧洲国家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启示,最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北京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为北京电力发展问题研究。该研究以北京市采暖用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周边地区低谷风电进行分散式电采暖的主要技术路线。该研究首先确定了谷电入京采暖的负荷供需关系,以“需求侧用户承担的燃煤采暖费用与电采暖费用相等”为临界标准,确立了谷电入京采暖的阈值电价测算准则,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出发,建立了谷电入京采暖需求侧电价上限测算模型和供给侧电价下限测算模型,形成了谷电入京采暖的电价阈值。其次,以2017年北京市分散式电采暖方案为实例,讨论分散式电采暖替代传统燃煤采暖的经济可行性。
第五部分为北京能源法律问题研究。该部分研究在梳理我国和北京市低碳电力发展现状的背景下,对北京市促进低碳电力发展的政策立法进行了整理,分析了现行低碳电力法律与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北京市低碳电力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目标、构建原则、发电侧、输配侧、售电侧及需求侧的低碳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第六部分为北京低碳交通问题研究。首先,该部分对“低碳化”瞄准的北京交通政策工具作用效果及其有效性测度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分析框架,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测算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基于测算结果下的政策工具有效性问题讨论,以期为北京市瞄准“低碳化”目标的交通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其次,该部分还以政策工具视角对北京低碳化交通政策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对照政策目标及需求得出北京市发展低碳化交通过程中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过溢、缺失或冲突,政策工具选择程序不够透明,科学评估政策工具选择有效性的方法匮乏,政策工具选择的配套措施不健全,政策工具选择缺乏必要的风险预测等问题,亟待减少过溢类政策工具的应用频率,提升缺失类或应用不足类政策工具的应用度,构建科学化、透明化的政策工具选择的程序,注重政策工具优化组合及创新,探索科学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关的政策保障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