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可能有些迷信,它可能毫无依据,它甚至可能毫无实用价值……但是,这些习惯,这些风俗,这些文化,既然能够流传至今,正说明它有存在的意义。它或者代表着一种情结,或者援引着一段历史,或者铭记着一种坚守……但是无论如何,它以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跨越了千年传至今天,那它就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尊重,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的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民俗文化。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民俗已经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成为了精华。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国文化的引入和流传,年青一代已经很少有时间去了解传统文化,用心去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更是寥寥无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先人创造的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传承下去,更有义务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另外,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让民俗文化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赶着这股国学潮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为了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为了我们的生活能够增加更多的乐趣,我们适时地编纂了这本《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华民俗》。这本书以问题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读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诙谐有趣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轻松地学习民俗知识。
如果文学是一种殿堂级的人文艺术,是一种高雅的阳春白雪般的情结,那么民俗知识便可称得上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狂欢艺术。民俗,“民”之谓“民间”、“大众”,“俗”之谓“风俗”、“习俗”。“民俗”之所以为“俗”,我想绝大部分是因为它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没有那么高的姿态,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的渊源……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庸俗或者低俗,恰恰相反,民俗文化中蕴藏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感觉触手可及,伸手去碰时,却又那么遥不可及。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守岁……这些年俗可以说是每个中华儿女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习俗。可是,有几个能说出门神的起源,又有谁知道春节守岁的意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庆习俗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你知道其中原委吗?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清明插柳驱鬼又是怎么回事?端午节为什么要在门前挂艾叶?民间为何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虽然这些节庆习俗中蕴含了一些迷信思想,但是它寄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正是这些节庆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饱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气势恢宏。这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高雅、深奥,它深深地植根于民俗文化中,并通过民俗文化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滋养了华夏文明,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它默默无闻,甚至有些土气,但是它却用最朴实的方式将我们的民族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只有将民俗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
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书很多,只是其中不乏粗制滥造之流,它们有的晦涩难懂,有的语言呆板,有的内容简陋,有的甚至不尊重事实……《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华民俗》恰恰规避了这些缺点,针对大家比较感兴趣,且很少注意到的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其语言诙谐有趣,可读性很强。不仅如此,本书从节日民俗、礼仪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建筑民俗、工艺民俗、民俗文化、俗语与称谓等几个方面,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现象和民俗由来。阅读本书你将轻松而快速地了解最全面、最系统的民俗知识。
总之,《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华民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书。它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更多的民俗文化,了解了更多的民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