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一、学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所在院(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14年5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建制机构。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学院现有教师3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讲师12人。现有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2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北京理工大学获批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基础,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五个,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执政党建设研究。
该学科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构建了合理的学科梯队。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硕士生导师有18人,其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编制内的教师有16人,在其他院系编制内的教师有2人。团队成员中,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获2012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有1人,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有1人,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的有1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的有1人。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成果突出、教学成效显著。近五年来,本学科专职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8项,其他省部级重点、战略等项目30余个,出版学术专著、译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2008年建成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201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还建成北京市互动媒体艺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获北京市各类其他奖共计30余项。
二、教学科研工作
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李林英教授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功入选,这也是全国第一门上线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级资源共享课。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在李林英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与职称层次较高、学缘与年龄结构合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历史学等方向,优势互补,充满活力,整体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群体。在教学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并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2010年该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北京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在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支持下,开拓性地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领域,率先将“严肃游戏”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搭建学习社区网络平台,探索推广模式,取得了实效。2012年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为转型升级成资源共享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科研方面,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面的成果也非常突出。2014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有环境正义研究(2011.08—2014.09,崔建霞)、民国地理学研究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011.06—2014.07,郭丽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研究(2012.06—2015.07,陈宗海)、民国北京地区的诸十字会及其关系研究(2012.05—2015.07,王娟)、社会转型期中俄民族精神弘扬与培养比较研究(2012.06—2015.12,刘左元)、基于传播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机制创新及传播体系构建研究(2013.06—2015.07,翟杰全)、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文献的《资本论》创作史(2013.06—2015.12,刘新刚)、团队心理资本、知识协同及创新绩效:以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为对象(2013.06—2015.12,李林英)、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监管体系研究(2011.01—2014.12,王娟)、20世纪上半期社会教育的“中国化、乡村化、平民化”研究(2011.09—2014.09,杨才林)、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创新研究(2011.09—2014.09,李林英)、近代北京的疾疫与社会变迁(2012.01—2015.12,王娟)、《资本论》中国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012.02—2014.10,刘新刚)、建国以来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及其认同的历史经验研究(2014.05—2017.04,江大伟)、社会转型期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2013.12—2016.12,刘左元)、MOOC教育模式新媒体运维与管理长效机制研究(2012.05—2015.04,刘左元)、马克思虚拟社会理论及其对北京市虚拟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2013.10—2015.12,刘新刚)、基于系统分析的北京市民思想政治道德形成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2013.07—2016.12,张毅翔)、“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2014.01—2014.12,孙利)、情商加油站——辅助思政教学严肃游戏(2014.01—2014.12,李林英)。
三、对外交流
2014年4月14日上午,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教师到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调研,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副主任陈红教授率陈玉霞、李晏平、王红几位骨干教师访问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张红峻教授、李林英教授、郭丽萍教授等参加了会议。副院长李林英对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从近年的科研发展、队伍建设、教学教改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张红峻教授对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师们交换意见,共同探讨。杨才林副教授对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师在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筹备、合理规划、认真指导,连续几年获得北京市实践教学评比的优秀组织奖,学生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获两届特等奖及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北京市大学生实践教学成绩中位居前列。张毅翔副教授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他指出,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坚持摸索新媒体手段和多种互动模式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郭丽萍教授、刘新刚副教授也分别就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来访教师交换了意见。双方就进一步加强联系、互相支持等事宜达成了意向。
2014年6月12日下午,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少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陈为旭、院长庄穆等人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向他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近年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与特点。尤其对于来访者感兴趣的学生社会实践、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福州大学陈少平副书记也介绍了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院概况、学科特色,并分析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双方还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做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迅速,所取得的成绩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8月29日,为进一步落实《北京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延安大学协议》、加强两校间的交流合作,北京理工大学赵平副校长带队赴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深入探讨两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合作模式。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及学科方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都参加了交流活动。延安大学副校长许静洪、赵平副首先介绍了此次两院交流合作的背景、意义及期望,并指出在对口支援协议的背景下,希望通过两院的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两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琦介绍了本院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状况、优势特色等。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介绍了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概况、队伍建设、科研状况、教学优势等,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学校在人才引进、科研发展及教学成果上的做法和成绩,各学科方向负责人与骨干郭丽萍教授、陈宗海教授、刘新刚副教授和张毅翔副教授分别介绍了所在学科方向的发展情况。双方都认为,两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均有特色资源和优势,具有坚实的长远合作的基础。讨论形成以下几点合作意向:第一,进一步搭建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一些有意义的访问交流活动,增进情感和了解;第二,希望结合延安大学“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色和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特色,开展更多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结合两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发掘一些互助互补的合作培养项目,共同推动两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现共赢发展。
2014年11月13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创新论坛(2014)在京拉开帷幕。各地教育部门职能处负责同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代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代表等100余人齐聚一堂,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报告厅共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创新问题。李卫红在本次论坛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全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希望获得荣誉的各位教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讲好每一堂课,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进程中走在前头、做出表率。与会专家分别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通过科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主线,深化理论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阐释力;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此为出发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4年12月27日,北京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年会在湖北大厦举行。北京各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代表参加,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才林副教授、安学勇老师参加了此次年会。本次年会由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延敏主持,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松林教授做了年度工作汇报,北京市教工委宣教处杜建峰同志总结了教工委2014年的工作并介绍了2015年的常规工作计划。之后李松林教授做了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的报告。在教学研讨会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薛庆超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李久林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遵义会议研究的几个问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研究》的报告。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李桦教授、外交学院余科杰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周丽娟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秦国伟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黄延敏副教授等围绕微课教学、立体化教学设计、政党问题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戏曲艺术对外交流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诸问题做了发言。在自由发言时间里,与会教师就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的仝华教授做了总结报告。仝华教授肯定了参会学者的政治意识和问题意识,指出他们能够密切关注现实,旗帜鲜明,有责任感,并希望参会教师能够进一步做好“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