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才能学会合作
妈妈与自己的孩子合作,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个性、思想,所以妈妈需要与孩子多相处。妈妈只有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通过关注和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学会如何照顾孩子的身体、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与孩子合作。
不少家庭选择“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顾日常生活,送孩子进入早教班”的养育方式。通常这类家庭会有这样的观点: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谁带都一样。这种养育方式很普遍。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方式。我始终主张的观点是:启蒙教育不是提前学习,而是需要父母付出精力和时间用心陪伴。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启发、引导孩子去探索,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父母的用心陪伴很重要,孩子只有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信任父母,父母才能有机会引导、教育孩子。
北方人常说的“小孩子认生”就是指孩子大概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会选择让谁抱,大人拍手表示“抱抱”的时候,孩子会选择把手递给他/她最信任的人。如果是在家人与外人之间选择,孩子会选择家人。
“小孩子认生”现象表明,婴儿出生后,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直在尝试着与周围的世界合作,通过合作来建立信任感。信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良好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启蒙阶段是培养信任的关键期,所以如果父母没有在这个阶段选择与孩子相处该是多大的遗憾啊!
只有多与孩子相处,父母才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特点。父母只有在认清孩子的特点之后多动脑筋、运用智慧、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我女儿小时候,胆子比较小,做事情一旦出了差错,就会表现得无所适从,不敢再去尝试。
2010年,我在上海世博会买了两个水晶球,打算一个送给女儿,一个送给朋友家女儿。
到家后,女儿很高兴地拿起水晶球看里面的花草,没拿好,水晶球掉在地板上,碎了。一看到水晶球碎了,她紧张地都快要哭了,并且想逃离现场。看到她的反应,我立马对她说:“宝贝,你站在那里不要动,我担心玻璃渣子伤着你。”说着我把她抱到没有玻璃碎渣的地方,然后开始清理地板上的玻璃碎渣,一边清理,一边对她说:“这些玻璃渣子很容易伤着人,清理的时候得特别小心。碎了水晶球是小事,被它的渣子伤着可就麻烦大了。”她认真地听着,紧张地看着我清理,并提醒我:“妈妈,你别被玻璃渣子伤着了。”
清理完后,我问她:“你是不是还没看清楚里面有什么东西呀?”她点点头。“好吧,幸亏买了两个。”我一边说,一边把另外那个水晶球递给她。结果,女儿不接水晶球,而是对我说:“妈妈,你拿着我看,好吗?”我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于是,我坐下来,把她抱到我的腿上,对她说:“宝贝,我知道你特别想看看漂亮的水晶球,又担心拿不好掉地板上,是不是呀?”她点点头。我接着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拿好不就行了。有什么担心的?”她听我这么说,才接过水晶球,结果,转着水晶球看了半圈儿,又掉地板上,摔碎了。
我把她放在沙发上,又重复刚才的清理工作。一边清理,一边跟她开玩笑:“看来上海的水晶球不喜欢北京啊。回头,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北京的水晶球吧。”这时候,女儿也快乐地忙起来了,坐在沙发上,指挥我清理我没有发现的玻璃渣子。
女儿6岁多时,我们生活在丹麦。有一天,她和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有一种陶瓷足球储蓄罐做得太逼真了,她以为是足球,抱起来直接往地上一掷,足球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弹起来,而是变成了一地碎片。
我目睹了女儿对那次意外事件的处理过程。她先去水果区取了一个袋子,小心地把碎片装入袋子,然后找工作人员帮忙清理地面上的小碎渣;接下来找我,拎着袋子到柜台交钱。整件事情女儿处理得有条不紊,非常冷静。
这两件事情使我看到了女儿的成长,也让我体会到养育孩子要有耐心,遇到事情时,家长的从容冷静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焦虑。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担起责任。
只有多与孩子相处,父母才会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会接纳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女儿3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妈妈相约带孩子(几个孩子年龄差不多)到儿童游乐场玩。
到游乐场以后,妈妈们在一起聊天,孩子们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其间,有个小男孩跑到妈妈身边,拿出六七支彩色铅笔交给妈妈,让妈妈帮忙先收着。妈妈问:“宝贝,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彩色铅笔呀?”小男孩略带紧张地小声回答:“是我的好朋友Y昨天给我的。”妈妈接过彩色铅笔,又抱了抱小男孩说:“好的,宝贝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去吧!”接下来继续与其他的妈妈一起聊天。
小男孩回答妈妈问话时的神态给我的直觉就是“他没有对妈妈说实话”,所以小男孩跑开后,我就比较留意他,发现他直接跑到了画画的摊位,站在放着各种彩色铅笔、油画棒、荧光画笔的架子前面挑选自己喜欢的笔,我赶紧提醒小男孩的妈妈。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妈妈的处理方式,先是很生气地责骂孩子,打孩子的手,然后归还了画笔。
我很吃惊这位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教育3岁多的孩子。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妈妈,首先我要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对孩子的行为不敏感;我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自己说出“为什么撒谎说‘画笔是好朋友给的’”。同时,让孩子认识到“随便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接下来,会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处理“妈妈手中的画笔”。
后来,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像小男孩妈妈一样的父母。要么是发现不了孩子的问题,读不懂孩子的行为;要么是发现了问题,家长把发泄自己的情绪当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这类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
我的体会是,作为妈妈要对孩子有足够的敏感,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的想法,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敷衍了事。智慧的父母会让孩子在关爱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孩子只有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积累了有用的经验,才会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得心应手。
女儿小学期间分别在丹麦哥本哈根、美国旧金山及中国香港三个地方读书,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每到一个新地方,很快就会有好朋友。这主要得益于她在与我们相处过程中积累了与人合作的经验,使得她在新的环境里能很快地被接纳,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她的这个能力确实让我们省了很多心。
我和先生很爱女儿,但从来不溺爱。平时如果女儿有什么不当的言谈举止,我们就会通过引导女儿换位思考,让她体会别人的感受,进而接受我们的建议,而不会以“孩子小,长大就会明白”作为借口而推卸对她管教的责任;如果做错了事情,我们会耐心地引导女儿找出错的原因,同时帮助她找到正确的做法;作为父母,我们自然会对女儿很关注,但平时会用心引导她认识规则、明白人之常情、领会如何与人相处的技巧。
总的来说,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并有机会去“引导、培养”孩子。孩子只有从父母的做事风格中积累了好的合作经验,才能够在学校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进而激发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