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才会学习
所谓会学习,就是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会思考的孩子求知欲、好奇心都特别强,这些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所以说,会思考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优势。
我先和家长们分享一下我女儿在幼儿阶段学习上的表现。在北京,幼儿园会根据小学入学要求分配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任务。女儿幼儿园期间的学习要求是: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汉语拼音。
幼儿园中班时,关于算术,我不清楚老师是怎么教的,女儿是怎么学的。我平时工作忙,也不知道幼儿园阶段会有学习任务,所以几乎没有跟老师见过面。女儿平时也没有把有关算术的东西带回家。
只记得在大班的时候,女儿会带算术题回家,并且从女儿那里我知道了“凑10法”。在我的鼓励下,她把“凑10法”跟我讲得条理很清楚,还通过算术题演示了“分解小数字凑10法”和“分解大数字凑10法”两种情况。
既然是“凑10法”,前提必须得明白哪些数字能凑成10吧,于是我问:“你怎么知道谁跟谁能凑成10呢?”结果女儿像唱儿歌似的给出了答案: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我真不知道老师平时是怎么教会孩子们这些抽象知识的。
我想测测女儿是不是“纸上谈兵”?于是,我写出一道算式3+9=,女儿很快地分别用“分解小数字凑10法”和“分解大数字凑10法”两种方法非常清晰地给出了答案。
我鼓励她把自己的做题想法讲给我听,在我的偶尔提示下,她也做到了。等她讲完之后,我表扬她:思路清晰,“凑10法”运用准确,特别是还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学得真不错!
不过,我想考察一下女儿对“凑10法”的运用灵活度怎么样。于是,又写出一道算式13+9=,她先拿着题看了一会儿,然后,把13写成10+3,题目就变成了10+3+9=,她又结合上面那道题目写出了结果。我鼓励她讲出解题思路,然后赶紧问她:“在幼儿园,老师有没有教过10以上、20以下数字的加法计算?”她答:“没有啊,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善于思考,让女儿在学习乐理方面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在这里我要分享一下女儿学习乐理的经历。
女儿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学完了英皇五级乐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distinction)。
女儿的乐理老师在上完第3次课的时候,高兴地对我说:“你女儿很不一样,与我教过的学生都不一样。她不但能消化、吸收我的讲课内容,还能融会贯通。”
我笑着答:“大概是因为就读国际学校的缘故,思维方式不太一样。”
“不是的,不是的,我也有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但是她就很不同。对啦,应该是她特别会思考。”老师一边回答我,一边自言自语。
后来,根据女儿的弹琴程度,黄老师又建议女儿学习英皇八级乐理。跟女儿的乐理老师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联系了,不过乐理老师对女儿的印象很深,欣然答应辅导女儿,并且提出“女儿自学,老师答疑”的八级乐理学习方式,与我的思路吻合,女儿进入中学以后需要重点培养自学能力。事实再次证明老师的判断很正确:女儿会思考,会自学,采用老师提议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很好。
女儿是来到香港后才开始学习游泳的。善于思考,也让她在学习游泳时表现突出。
第一堂游泳课时,看着跟她一组的孩子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作为家长都觉得不自在。于是,赶紧找到游泳班的老板娘,打算跟她交流一下,希望她能根据情况随时把女儿调换到年龄差不多的小组。
“张太,你好!我是那个组个子最高的那个女孩的妈妈。”我一边主动自我介绍,一边指向正在跟着教练做热身运动的女儿。
“你好!有什么事情吗?”她问。
“噢,是这样的,你看,在那个组,我女儿无论年龄还是身高都与同组的小朋友们差距很大。她毕竟年龄大一点,应该学习能力更强一些,希望你能根据她的游泳进度情况把她调到与她年龄差不多的小组,好吗?”我问。
“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学习能力强,实际情况怎么样,还得我们自己看。”她似乎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显得很不耐烦。
老实说,第一堂课,女儿很开心,毕竟她是第一次上游泳课。而我,却因为老板娘的不解人意,内心有些闷闷不乐。
第三堂课,我正在家长等待区看书。
老板娘走过来,非常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你好!你女儿之前真的没有学过游泳吗?”
“没有啊,有什么不对吗?”我不解地问。
“你看,她已经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自己会游了。你有没有测试过她的IQ? ”她一边说,一边指向游泳池中的女儿。
我也很吃惊。“估计还是因为她年龄大一些了,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都不同的缘故吧。”我望着水中的女儿兴奋地回答。
“不是的,我们接触太多孩子了,你女儿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你该去给她测测IQ。”老板娘一边说,一边又去忙自己的事情。
我很高兴,女儿不但可以自学新知识,还可以融会贯通。所谓会学习,会思考,不就是指能获得新知识,能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吗?也只有这样,才会进步,才会成长。
不过,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家长更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通过思考、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美国读书时,女儿通过思考,让自己走出了芭蕾学习的困境。
我们一家在美国生活期间,女儿选择了学跳芭蕾。之所以选择学跳芭蕾,估计是觉得自己出国前学过芭蕾。
女儿5岁的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上过由中国舞蹈学院开办的幼儿芭蕾课。由于天气一冷,她经常跳完芭蕾就会感冒,所以学了大概半年,芭蕾课就停了。
到美国的时候,女儿已经7岁半,已经有2年时间没有跳芭蕾和其他的舞蹈了。我们也是在报名的时候才知道,芭蕾根据年龄分班。这就意味着在她要进入的班级里,她与同学比起来少了2年的芭蕾学习经历。Heba,这位芭蕾老师是个埃及人,身材娇小玲珑。我赶紧向老师说明女儿的芭蕾学习情况,希望她能把女儿安排到较低的班级。没有想到,Heba老师拒绝了,理由是:第一,年龄、身高不合适;第二,理解力不同,学习没有挑战。她还是需要和同龄的孩子待在一起。我跟女儿商量以后,她打算试试。
Heba老师很严厉,一学期下来,我已经完全不相信 “在西方教育体系下,孩子只是玩,什么也不用学,很轻松”等说法了。
女儿第一次课结束后,对我说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她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她只好模仿同学们做动作,并且老师也没有特殊照顾她。
第二次课结束后,女儿直接跑出教室,一头扑在我身上,等我费了好大劲儿说服她面对我时,才发现她哭了。
我没有说话,我们直接上车。开车回家需要10分钟,路上,我对她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不过,我想让你自己把原因说出来,不要让我去猜。”她委屈地告诉我:“因为她听不明白Heba老师的指令,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吼她了。”我听完之后,沉默了一路。到家后,我提议两个人一起在院子里走一走。
我问她:“接下来,是打算放弃不学了?还是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她说:“老师太严厉。”
我问:“是不是因为老师吼你,你就觉得老师严厉了?”她点头。
“那有没有你自己的什么原因,所以老师才吼你呢?”
她答道:“我没有按照她的指令做。她讲课说英语,说到芭蕾术语是法语。”
我问:“如果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听到老师的指令,你没有做到,老师吼你,那就是老师的不对;如果是老师重复两次以上的指令,你没有做到,那么你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专注力不够?”
女儿答道:“是两次以上的指令。”
我问:“接下来,你什么打算?”
女儿答道:“我想再试试。”
知道了她的态度之后,我对她说:“学习是一个过程,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联系已有的知识,才能取得进步。比如,老师重复2次以上的指令就该是你已有的知识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这节课上也应该是你已有的知识了,如果没有变成你的已有知识,这节课学起来就会吃力。报名的时候,我已经把你的情况跟Heba老师沟通过了,如果是有经验的老师,她一定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并且,你比别人少学了2年,所以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进度。打个比方,单就老师的指令来说,对其他同学而言是轻车熟路;对你而言,很陌生,需要听着老师的指令,对照同学的动作才能明白。所以在熟悉指令之前,你一节课下来肯定比别人要辛苦得多,刚开始也会很吃力。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尽快度过这个阶段呢?”
女儿默默地听完,然后对我说:“妈妈,我能够想起来老师课堂上说的话,还有,有些动作我在北京的时候也学过。我想,在家的时候,自己多想想吧,应该没事的。”
女儿运用的就是通过“复现”课堂情景让知识之间发生联系的方法。即使有些地方错了,下节课总还有机会校正。因为她思考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当发现这种联系是错误的时候,会很快找到正确的联系。这样就会把学到的新东西一点点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与只是牢记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接下来,她很快就适应了,并且经常对我说:“我在跳芭蕾的时候能很快地与背景音乐合拍。”我给她分析:这是她在学习跳芭蕾的过程中,开始运用自己已有的音乐知识,开始在芭蕾知识与音乐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她听我这么说,特别兴奋。
学期末的时候,Heba老师面对全班同学,对每个学生的一学期学习做了总结。她说,全班学生只有女儿达到了她的预期,她拥抱了女儿,算是对她努力的肯定。
当得知我们即将离开美国,Heba老师对女儿的恋恋不舍令我动容,她叮嘱女儿如果再次回到美国,一定再去她的舞蹈学校学习。
女儿在美国期间的芭蕾学习经历是一次宝贵的、难得的体验。这个经历让女儿明白:会学习,会思考,不应该只表现在某一单科上,因为这是一种能力,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