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价值:协作为何能创造一种生产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怎样量化和比较价值

既然价值主要由劳动和效用决定,量化和比较价值就应从劳动和效用两方面着手,并进行细化。

一 价值是矢量,有方向性

(一)受益不同,方向不同

某产品的效用或某生产活动会对某个人或某群人有利,却可能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甚至自己产生有害影响(也称负外部性),也可能对其他人无关紧要,还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利好(也称正外部性),这种利害关系,就是价值的方向性。简单来说,价值的方向指对谁有价值,效用的方向决定着价值的方向。这是个抽象的概念,为了更好地研究价值,我们举个例子。

一个人吸烟是在享受香烟的美味,但会让身边的人受到“二手烟”的危害,也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伤害,对离得很远的人就无关紧要。所以,香烟的价值有正有负,对比来看,负效用更大更广泛,禁烟运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损人利己是自私,是被谴责的;舍己为人是美德,是被赞誉的;利己不损人、利他不舍己,则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学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自身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既让别人得到利益,也让自己得到利益,也就是常说的“双赢”“共赢”。

(二)价值通常以共同利益为取向

任何两个人的利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一个人就是一种价值方向。不同的人对产品的价值可以取得一致意见,即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利益也可能相互矛盾,即形成利益冲突、相反价值取向。

我们泛指的价值,不会以某个人为中心,而是以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中心。比如,以家庭、企业、地区、民族、国家、全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概念多用在哲学范畴,心理学家奥尔波特[20]把价值取向分为六类:理论取向、经济取向、审美取向、社会取向、政治取向和宗教取向。狭义的价值主要指价值的经济取向,广义的价值主要指价值的社会取向或综合取向,而且广义的价值是以共同利益为中心的。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就是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取向的,低碳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在封建君主制国家,不仅政治取向以君主为中心,而且经济取向也以君主为中心。在现代民主制国家,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价值以最普遍、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取向,最大便是以全民共同利益为取向。

(三)货币的方向性

价值具有方向性,而货币似乎没有方向性,金钱(货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都能获得好处、享受利益,都可以有正价值,所以货币具有万向性,就像万向节一样,这使得货币可以和任意形式的价值形成对接,这样原来相反方向的价值最终会形成交换。

法国拿破仑军队的服装会是他们的敌对国英国的企业生产的,这就是货币的效用。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是这次战争最好的注脚: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但是这位法国领袖却没有想到,无论自己用多么强大的力量,采取什么严格的封锁措施,也难以阻挡“小店主”国家的产品涌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仑更不愿承认,即便是自己的军队与英国人面对面作战时,法国人身上穿的军服,也都是来自英帝国的棉纺织品。[21]

生活中我们常说,钱多了未必是好事。货币也有负效用——激起人的贪婪、扭曲人格、诱发罪恶,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货币,是人的自私和道德丧失,货币只是众多诱因中的一种,美物、权力、地位等都会是诱因。这些负效用往往是政治、社会、道德范畴的,在经济范畴,货币具有万向性。

(四)规避方向冲突,引导价值取向

中国民间有个神话故事:

传说关公升天之后,成为一方神仙,专管人间行风布雨之事。一次,关公有事外出,让下属周仓掌管一下关帝庙。

不多时,种田人来跪拜,说是禾苗干旱,请求降雨。周仓立即布雨,且连下了三天。这一下子可坑了开染房的人家,因为他们染的布匹无法晾晒,都快烂在染缸里了,只好到神前跪拜,请求住雨。周仓一听,马上赶散乌云,住雨停风三个整天。这样一来,云开日出,风平浪静,船家扬不起帆,开不了船,也来祷告,请求刮风。周仓又行起风来,风势还挺猛。不曾想果园又遭了灾,树上的果子刮落满地。果园的主人又来请求停风。

这下周仓可傻眼了。正在为难时,关老爷回来了,周仓赶紧请教。关公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几句话来:白日晴天晒布梅,夜晚下雨浇庄田,风打江边过,绕过果树园。[22]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可以发现:田农、染匠、船家、果农的价值取向不同,甚至相矛盾,关公巧妙解决,凸显管理智慧,体现管理价值。

狩猎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也是最早的生产活动。狩猎也常被称为围猎,狩猎多是集体劳动,发现动物后,在头人的指挥下,众人先形成包围圈,并逐步缩小包围圈,直至捕获或杀死野生动物。头人指挥围猎,就是最早的管理劳动,是将大家劳动方向统一,集中到一个目标。除了指挥,还有教育、示范、宣传、引导、鼓励、监督等,作为统一价值方向的工作,是为保持或改变众人劳动的方向性,将大家的劳动统一到一个目标。

二 价值的量比实际上是模糊比较

(一)价值的计量标准是浮动的

任何特殊的价格变动,究竟是起于被计量的商品的特殊性,还是起于计量标准的特殊性,无法说定。 [23]

我们先来看计量标准。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1983年10月,联合国度量组织在巴黎举行会议,规定了新的“米”的定义,即把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所走的距离定为一个标准米。[24]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25]包括米、千克等在内的七个国际基本单位,我们的测量器具都是直接或间接依照这些国际标准确定的。

1元的计量标准是什么?它是浮动的,找不到,也做不出它的原器。即便采用金本位,黄金的价值也是变动的,只是相对其他物品来说稳定得多。有些经济学家希望能精确地测得商品的价值,总想找到一种标准商品,让标准商品成为一种不变的价值尺度;不少人想把一些非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到经济领域,以解决“绝对价值尺度”的问题。其实这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满足交换就够了,我们没有必要将商品的价值精确测出,而且令其保持不变。商品价值的一个主要含义——效用,本身就源于我们的身心感受,尽管有差别、可区分,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身心感受的变化精确测算出来,并且,对同一商品的效用,不同人的感受更不可能都相同。

绝对相等、绝对精确值只有在数学抽象概念中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我们对万物的测量都是相对的,都不能绝对地计算准确,我们计算的精确度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而变化,数量级可以精确到小数点的前几位或后几位,其余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二)价值相对准确就能满足交换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在吃烤牛排的时候,师傅会问烤几分熟,顾客回答七分熟或八分熟等,在熟的程度的区分上,有经验的师傅和经常光顾的食客是可清楚分辨的,但“七分熟”和“八分熟”之间具体的分界是模糊的。价值的量化和价值量的模糊性就像分辨烤牛排的熟生程度一样。价值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区分,价值差别在细节上又是模糊的。

同样的商品,价值相同,但劳动不会完全相同。如一个人生产出两把镰刀,第一把可能打了1000锤,第二把可能打了1100锤,作用在每一把镰刀上的劳动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相同产品认定相同的价值。在我们的商业交换过程中,劳动是估算的,不需要精确,只要满足交换的需求就可以了。

劳动虽然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它们的价值通常却不是按劳动估计的。要确定两种不同劳动量的比例往往是困难的。两种不同工作所费的时间并不能老是单独地决定这一比例。还必须考虑到所经历的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所运用的不同程度的智巧,困难工作一小时所包含的劳动也许比容易工作两小时所包括的更多。在须经十年学习的行业中,工作一小时所包含的劳动比在普通明白易懂的行业中一个月的劳动还多。但难易程度和智巧性都不易找到准确的尺度。诚然,不同种类的劳动的不同产品互相交换时,对于这两方面通常都已作了某种估计。不过,这不是根据任何准确的尺度,而是根据市场上按一种大致平等关系所进行的讨价还价来调节的。这虽不精确,但对于进行日常生活事务说来也够用了。[26]

我们永远都不能确定商品最准确的价值,但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交换比值,做到这点不难,这就足够了!这样就可以交换、买卖、贸易、信贷……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发展。

(三)价值是价格的规律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价格和价值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商品交换中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希望有稳定的价格。价值的概念就是稳定的、真正的价格,最合适的价格、最准确的价格。用概率论来理解就是,价格是随机现象,随机现象多次重复,呈现出统计规律性,价格的内在规律性就是价值,简单来说,价值是价格的规律。

图1-3是英国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Galton)设计的用来研究随机现象的模型,又被称为高尔顿钉板(伽尔顿板)、统计规律演示器。我们把钉板上的每一个小球比作商品的一次成交,每个槽位比作成交价位,那么一段时间内,某种商品的价格呈现如图1-4所示的规律。

图1-3 高尔顿钉板

资料来源:《高尔顿钉板》,微商铺网,http://www.windmsn.com/detail18112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12月12日。

图1-4 价格的统计规律性

μ价格为中心成交的最多,在μ±σ价格区间成交的占成交量的六七成,在μ±2σ价格区间成交的占成交量的八九成,与μ价格差价越大,成交量越少,μ价格就被视为该商品的价值。不同时期,中心价格μ也会有变化,在x轴上移动,但变动范围相比所有成交价范围要窄得多。

以价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价格μ常变为平均价格。价值是设想的稳定值,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必要了解这个值,波动价格的平均值最接近准确价值,误差最小,也最为客观,于是我们常把平均价格等同于价值(见图1-5)。

图1-5 平均价格

只要是计算平均值就必然有统计范围,包括起止时间和市场区域。举例说:我们买苹果时,会询问若干个水果摊子的苹果价格分别是多少,会回想一下上次买时苹果的价格,然后就有了基准价位,决定在哪家购买。若干个水果摊子就是我们统计的市场区域,上次购买和这次购买就是起止时间。起止时间不会间隔太长,可能只有几天或几个星期,间隔几个月或几年的话,生产要素会变动太多,产品特征也会有一些变化,价格的同比性降低;统计取样范围也就不会过大,区域过大,生产条件不同,产品个性特征显著,价格的同比性也降低,甚至没有可比性。

人们活动的范围越广、信息的来源越广,平均价值的取样范围也就越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对商品价值的掌握会越来越方便、及时、准确。

三 时间、周期与价值

(一)劳动时间越长价值越大吗?

1.简单产品的价值以劳动时间为主要参量

价值由劳动和效用共同决定,如果效用相同或相近,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劳动量来计算价值。同样100斤小麦,一般情况下效用应是相同的,去年风调雨顺,而今年干旱,通过汲水灌溉才保住产量,今年的100斤小麦就比去年同期价值高,因为劳动量增加了。

劳动量有一项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可以直接地、客观地、精确地比较。价值交换中,价值具有模糊性,不需要太精准,用对比劳动量的方法对比价值,又用对比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对比劳动量,虽较为粗略,却十分简捷,在一定范围内是行之有效的,时间成为计量价值的一个维度。

不过我们的交换往往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不同产品的效用基于人的主观感受,模糊性大,难以比较,那么我们是怎么确定交换比例(价值)的呢?我们通过以下例子进行分析。

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他们的产品分别是柴和鱼,假若他们的劳动异质性很小,没有信息壁垒,也就是说樵夫也能捕鱼、渔夫也能砍柴,且劳动效率差不多,也知道对方每天能砍多少柴或每天能捕多少鱼。他们进行产品交换,樵夫一天砍柴量是X,渔夫一天捕鱼量是Y,必然是渔夫用Y量的鱼换得樵夫X量的柴,即Y量鱼的价值=X量柴(或X量柴的价值=Y量鱼)。否则,渔夫便会自己去砍柴,樵夫也会自己去捕鱼。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劳动有一定的异质性,即各具比较优势,樵夫的力气更大一些,渔夫对鱼的习性更了解一些。劳动的异质性主要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形成的,是分工的结果,先天性天赋形成的异质性也有,但占比很小,尤其简单劳动可以忽略之。假设,樵夫去捕鱼,一天能捕Y/3的鱼,渔夫去砍柴,一天能砍X/2的柴。鱼与柴交换,樵夫的底线是用X量的柴换Y/3量的鱼,渔夫的底线是用Y量的鱼换得樵夫X/2量的柴,用今天的话说,Y/3的鱼是樵夫的机会成本,X/2的柴是渔夫的机会成本。从用3X量的柴换Y量的鱼,到用X量的柴换2Y量的鱼,之间的交换比例都有可能,柴与鱼的交换对应劳动比例在1/2至3之间。

柴、鱼的交换比例如果大于X/Y很多,即有利于渔夫,那么樵夫就会多练习捕鱼技术,捕鱼并不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活儿,樵夫用不多久每天捕的鱼就可以接近Y量,柴鱼再有交换,比例必然回到X:Y。同样,柴鱼的交换比例如果小于X/Y很多,即有利于樵夫,那么渔夫就会多锻炼砍柴能力,砍柴几乎没什么技术门槛,多下点力气渔夫每天砍的柴很快就会接近X量,柴、鱼再有交换,比例必然也回到X:Y

物物交换发展为货物与货币交换,任何商品的生产者想消费其他商品,同柴、鱼交换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某种产品的价格与劳动时间比如果很高,该产品的生产者每天的劳动收入就可以换得别人几天的劳动成果,其他商品的生产者就会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既可能是为了自己消费,也可能是为了用此产品换钱。这种商品的价格肯定会下降,不久商品价格与劳动时间比,和其他产品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各种商品的价格比基本上就是劳动时间之比。不过,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没有难以逾越的技术、信息、资源等壁垒,往往只有简单产品满足此条件。

所以,对于简单产品来讲,不同产品的效用即便不同,在交换中,价值比较还是以劳动量及劳动时间为主要依据。

上一节我们分析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大都属于简单产品,又几乎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时期,劳动尽管存在异质性,但这种差异不是很大,因为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体能差别有限,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差别不太大。如果统计一段时间内成交的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便会发现,与商品的价格一样,劳动时间也会呈现统计规律性。

劳动时间在μ左右的商品成交的最多,劳动时间在μ±σ时间区间成交的商品占六七成,劳动时间在μ±2σ时间区间成交的商品占八九成,劳动时间与μ相差越大,占比越小,μ时间就被视为该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或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见图1-6)。

图1-6 劳动时间的统计规律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7]

马克思总结: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28]今天来看,这一论点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更加适合:价值以平均劳动时间为基准,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等量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

简单产品用比较劳动时间的方法比较价值,复杂产品则不行。复杂产品的生产有许多道工序,由许多人生产,买者基本上不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本;即便了解,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资源等条件,买者也无法自己生产,甚至尝试生产一下都做不到;有些产品买者自己也能生产,但耗费的时间多,成本也很高,质量也不如别人,与购买相比,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复杂产品,买者几乎不存在用自己生产它的成本作为交换它的机会成本的情况。那么,买者如何考量产品的价值呢?一般情况下,买者首先考虑产品对自己有多少效用,再对比产品的价格与自己的劳动收入,结合起来就是买者要考虑消耗多少劳动来获得一定量的效用,买者的机会成本就是买者一定时间的劳动。

分工和交换的不断进行,传统的简单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作为生产者中的一员,也不清楚整个生产过程,仅仅了解自己做的那段工序。比如米,因为现在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每一粒米中不仅有农民的劳动,也有农机工人的劳动,还有燃油生产者的劳动……可见,计算产品中确切包含多少劳动越来越困难,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其实这也是大可不必的事,因为我们只需要计算自己多少劳动能获得一定量的某种商品。

一段时间内,买方(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变化不大,若商品的性能没有变化,即效用不变,商品的价格(价值)也就基本不变,不过商品中包含的卖方(生产者)的劳动却在改变,因为卖方(生产者)会想办法让单位产品所付出的劳动变少,从而增加收益。分工让产品由许多阶段性生产组成,阶段性产品会成为下一生产阶段的原料,为增加获利,每个阶段的生产者都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虽然难以算清每个最终产品的劳动时间,却清楚每个阶段性产品的劳动时间在减少,因而总的劳动时间必然在减少。

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一定会发现成交量最多的商品的劳动时间在不断减少,也就是说,此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减少的(见图1-7)。

图1-7 产品的劳动时间变动趋势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不太大,进入工业社会则不同,产品的劳动时间会有天壤之别。手工纺纱,纺得最快的织女比一般人快一倍就了不得了,而机器纺纱,同样一个人使用先进的机器比使用旧机器快百倍都正常。劳动效率高的企业可以选择适度降低价格以增加销量,价格甚至低于劳动效率低的企业的生产成本,那些低效率的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积极应对,努力把生产效率提得更高。如此,你追我赶,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产品价格,不过降低价格的幅度一般小于生产效率增长的幅度,否则便会无利可图。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还会努力提高产品的性能,也就是提高效用,最后的结果就是等量价值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

很长时间内,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对斯密、马克思等经济学家关于价值的解释没有放在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价值的含义,完全用劳动时间的量比来等同价值的量比,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仅以劳动时间来量比价值,那么生产变快收入反而不增,不如越慢越好,这样的话提高生产效率岂不毫无意义。

(二)边际效用越大价值越大吗?

当劳动相同时,效用越大,价值越大。对消费者来说,效用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那么产品的价值也边际递减吗?

1.消费周期和消费时间

我们一般过着一日三餐的生活,也有一日四餐的,但都不可能一直吃个不停,是间歇的,也是周期的。鞋子穿旧了,我们会买双新鞋穿,讲究生活质量的人买新鞋的次数多些,节俭的人可能等到旧鞋破了再换新鞋……消费的种类很多,大多数人都不是一次消费,有过暂停、更换或重复,我们的许多消费具有间歇性和周期性。

造成消费的间歇性和周期性的因素有很多:产品的使用寿命,人的生理因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消费偏好的变化,改善生活,社会环境的改变,淘汰老产品等。

消费时间指产品价值下降到零的时间。有的消费是间歇性的,消费时间应是产品的使用时间加上待用时间(或闲置时间);有的消费是持久性的,使用时间就是消费时间。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区分使用状态还是待用状态,而是把消费时间看作使用寿命。并且,很多时候,产品的使用寿命并没有完全结束,还可以用一段时间,但残值(留存价值)已很低,只剩原值的一两成,就被大家视作使用寿命到期了。或者,有些产品的使用寿命还很长,但出现新的效用更好的同类产品,新产品为“优品”,原产品则为“劣品”,原产品的消费时间提前截止。“优品”具有缩短“劣品”消费时间的效应。比如,随着制造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的价格下降很快,许多才用了一年的、好好的、八九成新的BP机便被淘汰了,没人用了。

消费具有周期性,能起到延长消费时间的效应。物质不灭,通常我们把物质产品特定的效用属性消失或改变作为对它的消费结束。不过,有些产品的消费时间有必要重新理解一下。比如,食物,吃下它就是完成消费了,消费时间是我们吃下它的时间,很短。食品的作用是满足人对营养和热量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实际上它发挥效用的时间要远超过我们吃下它的时间,粗略地算,食物的消费时间应该是我们不感到饿的这段时间。再如,理发,理发师给顾客的服务时间就是生产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也认为是顾客的消费时间,然而,顾客理完发过一两个月还需要理发,这是理发这项消费的周期性,理发的消费时间就等效为一两个月,消费时间被延长了。我们不妨把这类消费时间称为延长性消费时间。

个人消费的周期性综合起来会形成某产品或某行业的周期性。个人消费的周期性是行业周期性的基础,但它们又有不同。个人消费有间歇性,但是消费者的消费不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某产品或某行业不会呈现零销售,但会有多和少的变化,于是行业周期性就表现为淡季和旺季。行业周期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运行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有周期性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比如说,所消费的第1单位冰淇淋给你带来了一定的满足和效用。现在推想一下消费第2单位的情况:你的总效用会增加,因为该物品的第2单位会给你带来一些新增的效用。进而,增加同一物品的第3单位和第4单位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最后,当你吃了足够多的冰淇淋之后,它将不再能够增加你的满意程度或效用,相反,会使你难受甚至作呕。

…………

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1单位商品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或额外的效用。

需求理论背后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物品,他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边际的效用量是下降的。[29]

经济学家们用数字图表形象地表述了边际效用(见表1-1、图1-8、图1-9)。

表1-1 总效用随消费量增加而增加,边际效用随消费量增加而下降

图1-8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a)

说明:总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它是以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如果我们使消费的物品的单位越来越小,则总效用的阶梯棱角就会消失,总效用就会变成图中的平滑曲线。资料来源:〔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19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第78页。

当吃冰激凌的边际效用为0甚至为负的时候,人们不会再继续消费,需求暂停,而不是终止,过了几个小时,尤其是在夏天和运动后,人们会想再吃冰激凌,而且需求会与吃第一个时一样强烈。于是,第6个边际效用等同第1个,第7个边际效用等同第2个,同样,我们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也会是如此继续和反复,呈现周期性,如图1-10所示。

图1-9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

说明:斜线表示经平滑处理的边际效用。资料来源:〔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19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第78页。

图1-10 总效用的变化规律

说明:总效用达到最高后暂停消费,经过间歇后会降到0,此后继续消费,进入下一个消费周期。

当边际效用为0时,进入消费间歇期,也就是总效用下降期,总效用降到0时则代表一个消费周期的结束,也是新的消费周期的开始。一个消费周期由消费持续期和消费间歇期组成。消费持续期就是产品消费量持续变化的阶段,也是个人消费趋于饱和的过程,边际效用为0时就是消费饱和时;消费间歇期在时间上有变化,在产品消费数量上没有变化,图1-10中是一条垂直向下的线段和箭头。下文我们再以时间为参数作图。

由图1-11我们可以知道,边际效用递减不会持续下去,递减规律只是在一个消费周期中的消费持续期呈现的规律。

图1-11 边际效用变化规律

说明:消费持续期0~t1,t2~t3,t4~t5……;消费间歇期t1~t2,t3~t4……。粗线条代表经平滑处理的边际效用,可见,边际效用递减是在消费持续期的规律。

实际上,这个周期是经验性规律,并非十分严谨,是近似的。首先,时间不是完全相同,消费持续期0~t1≠t2~t3≠t4~t5……消费间歇期t1~t2≠t3~t4……各时间段最多是近似相等;其次,每次消费持续期的最高边际效用不同,最低边际效用也不同,不会在边际效用为零的时候才停止消费,边际效用较小时就停止了,也不会在边际效用最高时才开始消费,边际效用较高时就开始。比如,人不会觉得胀肚子时才不吃,也不会当肚子十分饿才吃下顿饭,往往不太饿就到了吃下顿饭的时间了。本周期第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比起上周期第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就小些;还有,每次消费持续期的消费量,即达到消费饱和的消费量也不完全相同,最多也是近似相等。消费第一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如果大,往往本次消费持续期消费量也会大些。如:肚子不太饿,吃的就少些,肚子饿的时候吃的就多些(见图1-12)。

图1-12 边际效用变化规律是近似的规律

尽管间隔的时间并不相同,同一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每个消费周期的数量和效用量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具有随机性,但我们依然可以认定这是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确切地说,是近似周期性的规律。

虽然我们对产品效用的感受是随消费量的增加周期性递减的,但是我们会以此来判断产品的效用吗?如果是,产品的效用岂不是跌宕起伏,我们选购商品的时候如何拿得准呢!我们选择商品,必然考虑对自身是否有效用(使用价值)、有多少效用。对曾经消费过的商品效用的认识,既不是最高的第一个边际效用,也不是最低的最后一个边际效用0值,而是印象值,是平均感受,最接近于边际效用的平均值;对没有消费过的商品效用的认识,一方面基于同类商品(替代商品)的认识,为期望值,另一方面销售者可能提供少量的免费尝试,让消费者感受效用,这样也是对效用的平均认识(见图1-13)。

图1-13 边际效用和平均边际效用

由图1-13我们可以了解,尽管我们对产品边际效用的感受是随消费量的增加而周期性递减的,但我们对产品效用的认识是基于平均效用,这个值虽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稳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效用递减规律周期性更适用于生活性消费,因为生活消费的主体是人,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生产性消费的主体是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主要与生产条件和生产周期有关。

3.产品或行业的周期性

当你在吃冰激凌的时候,肯定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在吃,会有许多人或前或后或同时在享受同样冰激凌的效用。不仅是冰激凌,还有面包、音乐会……某一个产品或行业都是由多人先后或同时消费的。往往,一个人吃最后一个面包时,另一个人在吃第一个面包,或者吃第二个面包……多人消费同一种产品,每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选择若干个人,他们的个人消费周期相同,以消费1个产品时间为单位消费时段,而且他们之间的时差均等,见图1-14。

图1-14 某产品多人消费时平均边际效用变化之一

说明:A消费者的消费持续期0~t1,t2~t3,t3~t4……A消费者的消费间歇期t1~t2,t3~t4……。图1-15至图1-17同理。

当最后一个消费者进入消费间歇期时,第一个消费者也处在消费间歇期。每个色块代表一种边际效用,对应消费1个单位产品。当边际效用为0时,图1-14中对应的是横坐标轴上一个单位线段。由此,我们可以算出每个时刻平均1个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并用实心点标出,我们再用粗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图1-14中点对应的边际效用数值:4、3.5、3、2.5、2、2、2、2、1.5、1、0.5、0……)。粗线有段是水平的,这代表所有消费者的平均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会有一段稳定值。

当消费者的数量增加时,最后一个消费者的间歇期就会与第一个消费者的下一个消费持续期重合,如图1-15所示。

此时,折线呈波浪形(图1-15中实心点对应的边际效用数值:4、3.5、3、2.5、2、2、2、2、1.5、1、1.7、2.3、3、2.5、2、2……)。我们发现,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一开始下降,然后稳定,后面虽然有小的起伏,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

消费者的数量继续增加,消费前后衔接,均匀分布在每个时间段,如图1-16所示。

图1-15 某产品多人消费时平均边际效用变化之二

图1-16 某产品多人消费时平均边际效用变化之三

我们发现,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一开始下降,很快进入稳定期。如果在每个时间段消费者数量相同,消费者的消费周期相同,那么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也不变。

当后来的消费者与最初的部分消费者的周期完全重合,又会如何,如图1-17所示。

图1-17 某产品多人消费时平均边际效用变化之四

这时,一些新的消费者与最初部分的消费者的周期完全重合(相同颜色、大小的矩形表示消费周期重合),那么此重合时刻消费者和消费量都增加,会带来平均边际效用的波动,但幅度不会很大,总体上边际效用仍是趋稳的。

图1-13至图1-17都属于设计模型,实际情况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有多少是与模型吻合的,又存在多大出入呢?

首先,消费时段,我们能以分钟、小时、天、月、季度、年、N年等分别为单位,不同消费时段,统计结果不同。对某产品来说,以分钟为消费时段,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是不同的,但若以小时为消费时段,则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可能是均等的;以小时为消费时段,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是不同的,但以天为消费时段,则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可能是均等的;以年为消费时段,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是不同的,但以N年为消费时段,则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可能是均等的。

然后,在各消费时段消费者人数和消费量均等的情况下,代表A、B、C、D、E……消费者边际效用的色块,可以分别代表均等边际效用和单位消费量。

其次,每个同样产品的使用寿命是相近或相等的;消费者的身体条件和生理周期也是类似或接近的,都要吃饭,饭量也差别不大,夜里都要休息、睡眠时间也差不多相同,冬天都要穿暖装……假设人人都不浪费,也不过分节俭,那么对某产品的消费周期和消费量,是接近的或均等的。

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上的模型来分析产品和行业的周期性规律。

一个消费持续期(Ts)和一个消费间歇期(Ti)组成一个消费周期(Tx)。消费周期的倒数,我们定义为消费频率(Fx),或者消费频次。

消费频次不是使用频次,汽车的使用频次很高,几乎天天用,但汽车的使用寿命长达几年,正常情况下,十年内消费汽车的频次不过一至三次。消费频次也不是购买频次,买回来不用,是实物储蓄,不是真正的消费。不过许多人把购买等同于消费,这里请注意二者的区别。消费频次与购买频次有正相关关系。消费周期短、消费频次高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频次就高,购买了就会很快消费了,这时候才可以将购买频次等同于消费频次;消费周期长、消费频次低的产品,购买频次也相应较低,消费频次和购买频次不完全相同。食品消费频次最高,住房的消费频次最低。

4.消费的周期性使价值趋稳,价值多以平均效用为依据

效用是决定价值的要素之一,它的稳定是价值形成和趋稳的重要原因,它的变化也是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消费者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元钱都能获得一样多的效用,否则,获得的效用少就感到那一元钱有点不值得、有点浪费、东西有点贵,也就是等边际法则 。所以,当生产成本、供需关系、替代品、货币的供应和效用等决定价值的要素不变时,效用的大小就决定了价值的多少,下文我们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对价值进行分析。

由图1-13我们知道,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他对某产品的效用的感受是变化的,在消费持续期边际效用的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0时,消费饱和,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边际效用的感受会永远停留在0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需求会再生,边际效用又恢复,接着又递减,又饱和,如此反复变化。这样的周期性变化会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效用的认识趋于平均值,平均边际效用曲线是起伏不大的波浪线,这就意味着:对个人来说,虽然存在价格波动,但产品的价值是趋于稳定的。

对产品和行业来说,就是许多人消费同种产品,产品或行业的周期呈现新的特征。某产品,你觉得效用低,可能有许多人与你的感受相似,但也有许多人觉得效用高,你不买,有人买;某产品,你觉得效用高,可能有许多人与你的感受相近,但也有许多人觉得效用低,你买,别人不买。个人对产品效用的感受可能影响某一次价格,但价值不是由某个人对效用的感受决定的,只有公认的结果,也就是大家对产品效用最为普遍的感受,才决定价值的高低。众人平均边际效用曲线最接近于大家对某产品的效用实时公认结果,即反映了某产品或行业的价值变化规律。

图1-14适用季节性强的产品。在温带气候区,从秋天转向冬天时,羽绒服、保暖内衣、棉被、取暖器等产品,陆续进入消费持续期,消费量逐渐上升。经历一段稳定期,随着寒冬过去,春天来临,陆续进入消费间歇期,夏天几乎都进入了消费间歇期,此时即便有人购买,也不可能马上消费,是储存一段时间后才真正消费。需求量稳定会决定消费量稳定,往往也是价格稳定的时候。不过现实中,需求量下降时,即便产品的消费量降到0,价格也不会降到0,因为价格还受到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图1-15适用淡季和旺季差别明显的产品。我们看到,旺季是消费集中期,顾客多,价格高;淡季是消费分散期,顾客少,价格低。

图1-14和图1-15都有段水平线,这是消费饱和时期。产品消费进入饱和状态,从该消费时刻始,新增消费的和结束消费的人数是相同的。进入消费饱和并不是消费品已经被消费了,也可能正在使用中,只是消费数量不再增加。

个人消费饱和是产品消费饱和的基本原因,产品消费饱和的时候,一方面有消费者达到消费饱和进入消费间歇期,另一方面有消费者结束消费间歇期而进入新消费持续期,而二者的人数是相等的,此时消费量是稳定的值。消费量不变是个人消费饱和与产品消费饱和的相同点。两者也有不同,产品消费饱和的时候始终有个人消费没有进入饱和。

产品或行业消费饱和的时候,每天的供给最好等于消费量,也就是供需平衡,供给多了,多余的只能在仓库等着。

消费饱和不等于市场饱和,有时候消费量仍在上升,如果供给量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它的速度,消费没有进入饱和,而市场饱和了。

某些产品,消费一个单位就达到饱和,一次只能消费一个。比如床,一张床可以使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对消费者来说,每天只能睡一张床,如果增加床,那么总有床处在闲置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费。

图1-16适用消费频次高、消费者多、消费量大的产品,如食品类和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多、消费量大、消费频率高的产品,价格最为稳定。当这三个变量都足够大,各消费时段的平均边际效用不变,是常数。

相对来说,消费者越少、消费量越小、消费频次越低,价格的波动越大,如文物、艺术品等。

由图1-17可了解消费者数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比如,外来人口带来消费量增加,或部分消费者收入增加,给一些价格较高的产品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这些会引起平均边际效用的变化,价格先升后降。

从图1-14至图1-17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具有新鲜效应,开始价格最高,随后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即便消费量增加,价格仍递减,当产品销量稳定后,价格也稳定了;还有,价格高并不是在消费者最多的时候,而是在消费者增加的过程中。对刚增加的消费者来说,效用是最大值,所以消费者增加最快的时候,往往是价格最高的时候。

许多产品具有多重周期。比如冰激凌消费,在白天需以若干小时为周期,到晚上不再消费,所以按天是大周期,到冬季白天和晚上都几乎无人消费,所以按季度又呈现更大的周期。多重产品消费周期相互叠加、寄生,就像无线电波。

综合效用图形,我们可以知道,产品和行业边际效用曲线比个人边际效用曲线更加平缓,这就表明:对众人来说,价格波动更小,价值更稳定;对大多数产品来说,决定价格的是众人的平均效用,不是边际效用。事实上,消费中随机因素和个性需求很多,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一些近似条件,真正的曲线变化更为复杂,但我们将曲线粗描下,会发现其还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结论是:消费的周期性是价格稳定的基础,稳定的价格可以确立为价值。

应用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再分析,得出价值是个平均值;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也是平均值。这两种理论的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