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视野2:国际热点问题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乌克兰危机爆发的缘由

乌克兰危机是深刻的国内政治矛盾在俄罗斯与西方博弈因素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因此,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探究危机的缘起和发展。

(一)国内根源

第一,政治体制转型失败。独立后乌克兰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堪称一个“乱”字,不仅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体系和强有力的政治精英,更不用说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模式。乌克兰的国家宪法数度修改,其政体在总统制、议会制、议会总统制间不停转换。独立23年来,乌克兰共经历了4位总统、20位总理、两场革命、两部宪法、三次宪政体制的改变。悲哀的是,决定这种变化的不是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和民众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若干可以在政坛和实业界呼风唤雨的寡头及其支持的政治集团。乌克兰绝大多数政党不是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表,而是被寡头掌控,沦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大多数政党参与政治不是为了实现国强民富,而是为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本次危机中,正是寡头的倒戈将亚努科维奇最终置于权力之外。

寡头的政治垄断已严重阻碍乌克兰民主制度的运行,并滋生了严重的系统性腐败活动。乌克兰国内经济、司法、海关、警察、军队、卫生和教育等领域的腐败现象不胜枚举。从透明国际近10年所发布的各国政府清廉指数来看,乌克兰属于极度腐败的国家之列。寡头和腐败已成为乌克兰政治发展中的两颗毒瘤,如果不彻底清除,未来还会有爆发政治动荡的可能。

第二,经济长期凋敝加剧社会矛盾。独立至今,乌克兰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在这种脆弱的经济形势之下,乌克兰普通民众生活艰难,对腐败、两极分化等问题怀有不满情绪。民众渴望变革,期盼通过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来改善生活,缩小同邻国间的经济差距。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欧洲一体化政策在乌克兰社会得到广泛支持,民调支持率一直超过60%了。

资料链接

长期凋敝的乌克兰经济

世界银行资料显示,从1990年起,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连续10年下降。1998年,乌克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89年的39.7%。从2000年起,乌克兰经济才开始回升,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2008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乌克兰经济再次陷入困境,至今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2012年,乌克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1]2013年,乌克兰国家财政预算赤字已经逼近GDP的5%。2013年,乌克兰国民人均收入为3200美元,世界排名第120位,人均月退休工资仅160美元。[2]同时,乌克兰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2012年的失业率为7.5%,2013年为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1993—2013年,乌克兰GDP为零增长(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而同期东欧其他国家GDP增长了1.4~2.4倍。[3]

[1]参见《乌克兰政治危机背后的经济因素解析》,见http://news.ifeng.com/opinion/wangping/wukelan/,2014-03-04。

[2]参见《乌克兰居民收入》,见http://newsruss.ru/doc/index.php/。

[3]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乌克兰GDP近20年零增长》,见http://www.ereport.ru/stat.php?razdel=country&count=ukraine&table=ggecia。

第三,东西部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分歧。东西部之间的矛盾是诱发此次危机的催化剂。历史文化差异在东西部乌克兰人之间构筑起了精神鸿沟。公元882年在当今主要属于乌克兰的土地上建立的古基辅罗斯大公国是最早的东斯拉夫国家,那时的东斯拉夫人是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故乌克兰又被称为“俄罗斯文明的摇篮”。13世纪,罗斯大公国分裂,乌克兰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出现。16世纪,乌克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波兰统治之下。17世纪中叶,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国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后,东乌克兰并入沙俄,从此成为俄国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俄国取得东乌克兰后,开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在沙皇的高压统治下,东乌克兰人更加俄罗斯化。乌克兰中西部地区则先后处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奥匈帝国、波兰的统治之下,保留了乌克兰族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民族意识更加强烈。二战期间苏联完成了东西部乌克兰的领土统一。乌克兰加入苏联后,乌克兰族同俄罗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精神差异一直没有得到消除。乌克兰东部地区更多地讲俄语,西部地区讲乌克兰语。东部地区居民信奉东正教,西部地区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历史文化差异使乌克兰东西部地区和人民在精神上分别亲俄罗斯与亲欧洲。

1918年并入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居民以讲俄语为主。苏联时期,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庆祝俄乌结盟300周年,于1954年决定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当时乌克兰和俄罗斯均属同一个国家,此举并未引发争端。苏联解体后,乌俄关系平稳时,克里米亚问题也不突出,但双方关系走低后,该问题便凸显出来。

经济因素也使乌克兰东南部地区面向东方,西部地区面向西方。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分为三个经济区。顿涅茨第聂伯河流域经济区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是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区之一,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化工、电力、水泥等重工业部门发达,同时也是苏联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之一。南方经济区位于乌克兰南部,是苏联的加工型工业区之一,机械工业、食品工业、轻工业、海运业和旅游业发达。西南经济区位于乌克兰西南部,是农业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独立后乌克兰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东部经济总量占乌克兰经济总量的2/3,成为独立以后乌克兰经济的顶梁柱,并在经济上同俄罗斯形成相互依存关系。而西部产业空心化导致乌克兰西部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的劳动力开始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渠道流向工资水平更高的欧盟国家。目前,在波兰、德国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乌克兰劳工数量已经超过120万。[1]西乌克兰人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特别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获得合法进入欧盟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因此,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更倾向于俄罗斯,而西部地区则倾向于欧盟国家。

由于上述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东西部乌克兰人在对外政策取向上截然相反:东部地区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而西部地区则主张发展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因此,乌克兰的东西部地区分歧是现实的、深刻的,有时甚至称得上是分裂的。这就是此次乌克兰危机中亚努科维奇政府和反对派都有大量支持者的主要原因。

(二)大国博弈因素

外部势力的强势介入,是导致乌克兰危机持久不断的重要原因。对于美欧而言,其意图是塑造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远离俄罗斯,以达到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削弱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实力之目的;俄罗斯则是要重塑自己在全球的地位,要与西方平起平坐。

苏联解体后,美欧等西方国家不仅没有接纳俄罗斯,反而一直把俄罗斯视为威胁,把遏制俄罗斯崛起作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北约东扩、欧盟东扩、颜色革命、导弹防御等一波波攻势相继向俄罗斯涌来。在西方地缘政治学者眼中,乌克兰位于决胜欧亚大陆的关键区域。“谁拥有了乌克兰,谁就拥有了欧亚大陆。”“没有了乌克兰,俄罗斯就不能成为横跨欧亚的帝国。”只有把乌克兰彻底从俄罗斯手中分离出来,才能永远遏制俄罗斯帝国的复兴。因此,乌克兰独立后,美欧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大举渗透,培养了大批亲美反俄政治势力。

如果说乌克兰对于美欧来说,是手中的“战略棋子”,那么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是其“核心利益”。第一,乌克兰是俄罗斯西部重要的安全屏障,是隔离北约的缓冲地带。一旦失去乌克兰,俄罗斯整个西部地区都将沦为北约的可打击范围,其战略纵深将被严重挤压。克里米亚半岛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扎地,如果保不住,俄罗斯将面临失去南方出海口的重大损失。第二,基辅是俄罗斯文明发祥地,失去乌克兰,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将遭受冲击,普京主导的俄罗斯独特发展道路必将受到质疑,俄罗斯亦同时失去了对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伙伴。第三,没有乌克兰的参与,欧亚一体化进程很难深入,欧亚经济联盟将名存实亡,俄罗斯的“大国梦”将渐行渐远。

正是在各自的政策目标下,美欧片面支持独立广场反对派,承认过渡政府和基辅新政权的合法性,对俄罗斯进行多轮经济制裁和军事威慑;俄罗斯则拒绝承认过渡政府、出兵克里米亚以及支持乌克兰东部地区三州。


注释

[1]注释:参见《乌克兰政治危机背后的经济因素解析》,见http://news.ifeng.com/opinion/wangping/wukelan/, 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