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学习者正确把握“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内涵。掌握这一时期各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了解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掌握其代表作《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

【重要知识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中,西班牙和英国的文学成就最高。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作家。

1.塞万提斯以小说方面的成就树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堂吉诃德》对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已经被公认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之一。

2.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也是全部欧美文学史上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这是本章学习的重中之重。莎士比亚的创作主要是戏剧,包括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其代表作《哈姆雷特》在思想内涵、人物塑造、艺术成就等方面,均达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顶点。

3.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内容概述】


image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概况

文艺复兴是约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中世纪后期,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者们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武器,用来与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对抗。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思想核心,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15世纪以后,人文主义文学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1)在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3)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4)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image

(一)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早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就出现了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到了14世纪,又出现了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与但丁一起并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抒情诗集《歌集》,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直接肯定。《歌集》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以至人们把意大利的十四行诗称为“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时代精神,运用了框架结构,对欧洲各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薄伽丘晚年著有《但丁传》,该书是意大利研究但丁最早的学术著作之一。

(二)法国文学

法国的文艺复兴要晚于意大利一个多世纪,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开始,到16世纪30年代,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广泛开展起来。法国进步作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后,更致力于探索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法国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拉伯雷、以龙沙为首的“七星诗社”和蒙田。

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法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五卷本长篇小说《巨人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作,是法国长篇小说的发端,是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巨著以一系列离奇得近乎荒诞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统治和教会的罪恶,充分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战斗精神。小说塑造了父子两代全知全能的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儿子庞大固埃,用以对抗中世纪神学贬低人、否定人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的觉醒。

“七星诗社”由龙沙等七人组成,具有明显的贵族倾向。他们反对天主教会,肯定现世生活,主张用古典语言丰富法国语言,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传说,艺术上追求典雅。

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欧洲近代散文创始人。他的《随笔集》(三卷)是欧洲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三)西班牙文学

由于反动势力强大,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发展较晚。15世纪至16世纪之间,西班牙实现统一,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才开展起来,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已近尾声,西班牙文学才进入黄金时代,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了新型的小说,即流浪汉小说。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对欧洲小说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西班牙这一时期的戏剧也相当繁荣。维加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其代表作《羊泉村》,直接描写农民对领主的反抗,富有战斗性和民主性。塞万提斯称维加为“大自然的奇迹”。

(四)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早在14世纪,英国就产生了人文主义作家。乔叟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早代表。他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影响下写成的具有人文主义因素的作品。

到了16世纪,人文主义文学兴盛起来。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他的对话体小说《乌托邦》,通过一位回到英国的水手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这部小说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著作之一。

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文学达到繁盛。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歌以斯宾塞成就最高。他的代表长诗《仙后》,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创作的最杰出代表。这一时期英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是戏剧,涌现出一大批戏剧家和优秀的戏剧作品,成为欧洲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特别是出现一批“大学才子派”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在继承本民族戏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英国民族戏剧走向成熟。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马洛,主要著作有《帖木儿》、《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的悲剧》。“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莎士比亚的创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最高成就。


image

(一)生平及创作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塞万提斯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城。父亲是一位贫穷的医生。他1569年来到罗马,1570年加入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1571年参加了著名的雷多邦战役,左手致残。1575年归国途中被海盗劫持,1580年由西班牙三一教会募金赎回。回国后,塞万提斯一贫如洗,并几度遭受牢狱之灾,据说《堂吉诃德》第一部就是在狱中构思并开始创作的。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获得空前成功。1615年《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

塞万提斯的主要创作还有著名悲剧《努曼西亚》,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人民反抗罗马侵略者的斗争史实,歌颂了顽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是西班牙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继薄伽丘的《十日谈》之后对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短篇小说集。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顶峰,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社会无比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堂吉诃德在西方文学中已经成为与哈姆雷特、浮士德并称的杰出典型。

堂吉诃德形象十分复杂,因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对这一形象的理解会不同。堂吉诃德亦步亦趋地模仿骑士小说中的英雄,处处与骑士小说中的英雄作对比,形成了夸张滑稽的效果。堂吉诃德虽然惹人发笑,但他自己却非常严肃,堂吉诃德不仅是外表严肃,而且是严肃入骨,严肃到灵魂深处。他死心塌地、拼出性命地要做游侠骑士,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他的严肃增加了可笑性,同时也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同情和尊敬。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或许是作家自己一生辛酸经历的投射。塞万提斯一生追求理想,却只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他满腔热忱,到头来不过是堂吉诃德一般的疯狂。堂吉诃德执着坚强,从不丧气,可是拼到最后却只得承认失败,郁郁而终。这种失望伤感也许只有塞万提斯本人的体会才最为深刻。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堂吉诃德的仆从桑丘的形象也同样耐人寻味。主仆二人无论在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相映成趣。主仆二人的对话既妙趣横生又回味无穷。海涅甚至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在一起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这部小说深深植根于西班牙文学传统之中,汲取了拉丁文古典小说、英雄史诗、西班牙民歌、田园小说、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精髓,塑造了七百多个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广阔动人的画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小说在叙述方法上潇洒自由,不拘一格,它借人物之口,穿插不少可以独立成章的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断转换人称。这部小说打破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自由穿梭于虚构与现实之间,具有了现代小说的特征,给现代小说以深刻的影响。塞万提斯因而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image

(一)生平及创作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同时,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世界文学史上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大约在1585年,莎士比亚离开家乡前往伦敦,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1592年,文献记载表明,莎士比亚已经是当时伦敦相当成功的剧作家、诗人。约1608年,莎士比亚返回故乡。1613年,莎士比亚停止了创作,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逝世于故乡斯特拉福镇,终年52岁。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成就辉煌,一生共创作37部戏剧,一般将其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历史剧和喜剧时期、悲剧时期和传奇剧时期。在其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莎士比亚共创作了9部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加上1612年创作的《亨利八世》共10部。主要有《亨利四世》上、下部,《亨利五世》等。在第一、第二时期,莎士比亚共创作喜剧13部,最具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第二时期的莎士比亚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巅峰。在他的10部悲剧中,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写于第一时期外,其余均为第二时期的作品,包括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第三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了《暴风雨》等4部传奇剧。莎士比亚除戏剧创作外还创作了《维纳斯与阿都尼》等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创作四百多年来历久弥新,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的舞台上长演不衰,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瑰宝。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二)《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集莎士比亚全部艺术天才于一身的代表作品。它是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莎士比亚把一个原本充满血腥的中古式复仇故事写成了一个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思想深刻的现代戏剧。

四百多年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一直如谜一般地困扰着历代研究者,被人们称为戏剧中的斯芬克斯、文学中的蒙娜丽莎,而这也许恰恰是《哈姆雷特》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正如美国新批评派先驱T.S.艾略特所说:“我们最好每过一段时间,就另换一种说法……既然我们永远也谈不出真相,那么不如每过一段时间,便从这样儿的假象改换为那样儿的假象。真知灼见到头来会不会占据上风,可说不准。” 对哈姆雷特的思想、性格的剖析,以及对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估量,是十分复杂的。哈姆雷特在评论史上争义颇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正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雷特。

关于哈姆雷特性格忧郁的深度、佯狂的策略,以及复仇行动的延缓,是历来莎评界争论的焦点。要观照哈姆雷特的形象,首先要了解这一形象产生的特殊历史时期。《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正如剧中哈姆雷特所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面对这样一个“颠倒混乱”了的时代,时值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的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与混乱的社会的审美观照。

无论莎士比亚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至少客观上他把人文主义人生观、社会观注入哈姆雷特形象,从而让悲剧主人公用多种视角审视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人的生活。从悲剧一开始,王子就突破了为父报仇与复仇方式选择的范畴,让个人的悲哀与“世界的悲哀”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复仇的责任上又加上改变社会现状的重担。哈姆雷特的犹豫正是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达。在这里,政治悲剧、社会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个人悲剧先后发生,交错进行,并且充满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冲突,哈姆雷特则处于这些悲剧性冲突的中心。他面对失去一切的巨大不幸和痛苦,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责任。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他最后与恶势力同归于尽。文艺复兴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构成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的灵魂,各种性格成分则构成他的艺术生命,其典型形象的复杂性世所罕见。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

首先,表现在莎士比亚对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典雅华丽的语言特色与都铎王朝时期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它们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特征。

其次,剧作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悲剧以描写人与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感情、欲望之间的冲突,构成内外双重矛盾冲突,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因此,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最后,《哈姆雷特》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剧中以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复仇为主,辅之以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复仇,这三条线索同时推进,互成对比、激化矛盾,形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哈姆雷特》以其所具有的文化渊源的特殊性,所涵纳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所包含的审美价值的深刻性,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以及所凝结的艺术形式的完美性,成为语言艺术的绝唱、戏剧作品不可企及的经典。

【本章思考题】

1.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2.阐述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阐述《十日谈》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4.说明《巨人传》中的人物形象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认识。

5.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矛盾复杂的悲喜剧形象?(辽宁大学,2008)*注1

6.怎样理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说?

7.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0;天津师范大学,2011)

【模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创作为哪位剧作家的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

A.莫里哀B.莫泊桑C.易卜生D.莎士比亚

2.下列哪部作品的发表使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从此销声匿迹?( )

A.《堂吉诃德》B.《哈姆雷特》C.《玫瑰传奇》D.“破晓歌”

3.下列剧作中哪部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

A.《第十二夜》B.《仲夏夜之梦》C.《暴风雨》D.《大雷雨》

4.下列作品哪部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

A.《罗密欧与朱丽叶》B.《麦克白》

C.《李尔王》D.《奥赛罗》

5.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是( )。

A.夏洛克B.伊阿古C.克劳狄斯D.罗密欧

二、填空题

1.人文主义的发祥地是 ,但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

2. 被史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是 。

3.薄伽丘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它学习阿拉伯名著 ,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把 个短篇小说组织在一起,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作品。

4.法国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叫作 。

5.拉伯雷是 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 。这部作品的前两部写巨人国王 和他的儿子 的出生、教育、游学以及他们的文治武功。

6.被称为“西班牙戏剧之父”的剧作家 在其最优秀的剧本 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7.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城市发达,产生了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最早的流浪汉小说是 。

8.乔叟的代表作是 。书中含有 个短篇故事,绝大部分是用 体写成的。

9.称“圈地”是“羊吃人”的作家是 的托马斯·莫尔,他的主要作品是拉丁文写的 。

10.英国人文主义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家是 ,他的长诗《仙后》是第一部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11.宗教改革成就最大的国家是 ,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

12.塞万提斯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其代表作是 ,主要人物除了同名主人公以外,还有他的仆从 。

1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 成就最大,其伟大剧作家 把人文主义文学推至顶峰。

14.莎士比亚的喜剧 塑造了犹太高利贷商人 的形象以及一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

15.莎士比亚的10部历史剧反映了13世纪到16世纪的英国重大历史事件,其中 (上下)、 是莎士比亚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剧,塑造了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理想君王 的形象。

三、名词解释

1.《十日谈》(中国人民大学,2012)

2.七星诗社

3.流浪汉小说

4.大学才子派(天津师范大学,2011)

5.十四行诗(北京师范大学,2009)

6.福斯塔夫式背景

7.莎士比亚化

8.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辽宁大学,2007)

四、简答题

1.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2.简析《堂吉诃德》中桑丘形象。

3.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形象。(暨南大学,2007)

五、论述题

1.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怎样看待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北京大学,2012;苏州大学,2011;辽宁大学,2010)

2.试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性格之异同。(苏州大学,2009)

3.普希金认为奥赛罗不是天性嫉妒而是过分轻信,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北京大学,2012)

【本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1.文艺复兴:

(1)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2)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3)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用人权反对神权。

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

2.(1)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成就卓越,地位重要,是欧美文学史上继古代希腊罗马以后的第二个高潮,同时也是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文化的历史由此摆脱了漫长的发展缓慢的中世纪而进入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其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产生的新思想——人文主义,指导着近代西方的思想、科学、文艺的发展,并为日后西方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它在继承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文学成就的基础上,爆发了一次伟大的变革。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发端,逐渐形成全欧性的声势浩大的运动。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都先后进入近代文学的新时代,各国民族语言的新文学、各种新的文体(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等)在此时萌生。欧洲文学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为今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主要作家及影响。(略)

3.思想方面: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内容庞杂,它的主要思想是宣传人道主义,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

(1)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共同特点,但较先驱者但丁,薄伽丘进了一步,他的批判更加尖锐。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辛辣地讽刺了教会的腐败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

(2)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主要地位。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比薄伽丘更彻底、更热烈地讴歌人世间的生活的幸福。他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作家通过西蒙的故事、“绿鹅”的故事等表明真正的爱情不但不是罪恶,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的、可贵的。

(3)《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人的才智。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卑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他还摒弃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为罪孽代表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天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4)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谈》里有所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谐发展。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理想要求。

艺术方面:《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英国的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之作。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都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1)《十日谈》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该书以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巧妙地包容和串联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后世将这种形式称为框形结构,在欧洲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十日谈》的语言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4.《巨人传》从开卷卡冈都亚降生时的喊声“喝啊,喝啊,喝啊!”到篇末“神瓶”发出“喝”的谕示,体现了作品贯穿始终的思想——“使人的灵魂充满真理、知识和学问”,强烈地表达了渴望冲破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文主义理想。

(1)小说主人公父子两代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公正善良的品德和乐观主义的天性,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肯定。

(2)小说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应当造就“十全十美、毫无缺陷的人,不管在品行、道德、才智方面,还是丰富的实践知识方面”。这是对反理性、反科学的宗教教育的全面挑战,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3)约翰修士在卡冈都亚支持下创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人文主义理想国,它集中反映了拉伯雷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各方面的理想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个性解放。

(4)人文主义者都把反对神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拉伯雷也不例外。他对欧洲封建统治的强大支柱——窒息人性的天主教会的否定是大胆而彻底的。从普通教士到罗马教皇,从愚蠢的禁欲主义到无聊的经院哲学,从教会的盘剥勒索到宗教裁判所的残酷无情,都一一受到了拉伯雷的辛辣讽刺和猛烈抨击。

5.(1)喜剧因素。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堂吉诃德终日脱离实际。他把维护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其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等)而得到相反的结果,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喜剧性的角色。

(2)悲剧因素。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堂吉诃德不仅仅是个喜剧性角色,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甘愿承受种种艰难困苦。主观上他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

(3)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然而,他脑子里装着人文主义的理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既丰富又复杂。

6.(1)众多的作品。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一生共创作37部戏剧、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2)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哈姆雷特为例,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原型人物。关于他的犹豫、延宕至今说法众多。

7.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创作的伟大成就。

(1)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哈姆雷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念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内外双重矛盾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根本上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魅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心理蕴含的丰富性。在莎士比亚之前的欧洲文学史上,还不曾有任何一个作家塑造出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的原型形象。

其次,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在这方面《哈姆雷特》历来受人称道。内心独白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展示出来。哈姆雷特的多次独白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了他当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

最后,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不仅有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即使是同一类人物之间,对比色彩也很浓郁。老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同为君王形象,却反差极大。前者“相貌优雅”、“精神威凛”、“姿态矫健”、“仪表卓越”,如同“天神”一般;后者“乱伦奸淫”、“诡诈阴险”、“卑鄙无耻”,是“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

(2)在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剧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的特色。莎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递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哈姆雷特》一剧除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3)在创作方法上,《哈姆雷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此剧通过一系列具体场景的描绘,诸如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剑、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等,勾画出了一个矛盾重重、浊流泛滥、内外交困、险象环生的国家现实,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作者所生活的现实状况。同时,场景中活动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莫不显示出英国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但是,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的同时,也融进了浪漫主义的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加丰满诱人。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了他们的忧虑与悲哀、愤懑与激越、苦闷与彷徨。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设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异的色调。莎士比亚悲剧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其根源就在这里。

(4)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征。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贴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称相依。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等形象化的语言。《哈姆雷特》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这种语言特色。

【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A 5.C

二、填空题

1.意大利 英国 2.彼特拉克 《歌集》 3.《十日谈》 《一千零一夜》 100 现实主义 4.“七星诗社” 5.法国 《巨人传》 卡冈都亚 庞大固埃 6.维加 《羊泉村》 7.《小癞子》 8.《坎特伯雷故事集》 24 诗 9.英国 《乌托邦》 10.斯宾塞 11.德国 马丁·路德 12.西班牙 《堂吉诃德》 桑丘·潘沙 13.戏剧 莎士比亚 14.《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鲍西娅 15.《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

三、名词解释

1.(1)《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

(2)《十日谈》反映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多以爱情为主题,大胆地揭露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赞美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宣扬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3)小说所采用的框架结构,在欧洲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十日谈》文笔洗练,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

2.(1)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通过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

(2)《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

(3)七星诗社的主要人物是龙沙。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就是爱情诗。

3.(1)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它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2)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4.(1)“大学才子派”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大学才子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他是“大学才子派”中最具才华、最有影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其代表作为《浮士德的悲剧》。

5.(1)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短小诗歌。

(2)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被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彼特拉克诗体,后流传到欧洲各国。

(3)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特拉克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

(4)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诗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6.(1)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成功的喜剧形象。

(2)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密切,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馆、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

(3)恩格斯曾在1859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泰夫”(福斯塔夫)式背景,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7.“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1)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增加读者的可读性。(三条线索复仇:哈姆雷特为主线,雷欧提斯为副线以及小福丁布拉斯作为补充。)

(2)人物形象应该个性鲜明、真实可信,同时具有典型意义。(哈姆雷特由快乐王子转变为忧郁王子。)

(3)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宫廷—家庭、深闺—墓地、乡下—城市。)

(4)语言要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哈姆雷特:前语言明快,后忧郁。名言:“生存还是毁灭”。)

(5)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

(6)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8.(1)传奇剧是莎士比亚晚年戏剧创作的主要形式。

(2)主要特征: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悲剧情节在其发展进程中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带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积极信念,宽恕和和解的主题表达。

(3)审美特色:浪漫情节中的奇崛美、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

(4)莎士比亚共创作传奇剧4部,代表作是《暴风雨》。

四、简答题

1.(1)用喜剧手法刻画了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以讽刺夸张的手法,不断重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和喜剧效果。

其次,小说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之间的矛盾,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悲剧性的内涵。

最后,小说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堂吉诃德与桑丘,主仆二人构成鲜明对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注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2)广泛运用了戏拟的手法,《堂吉诃德》活灵活现地戏拟了骑士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获得了非凡的喜剧效果。

(3)为近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塞万提斯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是全新的观念。如他让《堂吉诃德》书中的人物谈论文学,让下卷中的人物谈论《堂吉诃德》上卷及书中人物,甚至谈论上卷中的自己。创作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几乎被彻底打破了。

第二,深刻全面地揭示不确定性。如堂吉诃德的名字的不确定性,小说一开始说堂吉诃德可能叫“吉哈达”、“吉沙达”或“吉哈那”,结尾堂吉诃德自己又说他是“吉哈诺”。

2.(1)桑丘是一个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互相映衬的人物,他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勤劳、善良、机智;同时他也有弱点,如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等。他跟随堂吉诃德行走四方,没有什么高尚的理想,也不为建立什么功勋,只是为了发一笔财,改变自己困窘的生活。但是他本性善良,同情那些与他地位相近而备受欺凌的人,在这一点上与堂吉诃德逐渐接近。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正直、智慧和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2)桑丘的性格与主人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他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他胆小怕事。在作品中,他的形象是不断发展的,最初显得愚蠢,后来逐渐愚中带黠。在下卷中,性格有进一步发展。在他被公爵夫人捉弄而做了“总督”时,断案公平合理且机智,为官清廉正直,尽管只有短短几天,却做出了政绩。但他不断地被人愚弄,最后弃官而走。作者通过这一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

3.(1)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著名的喜剧人物,也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喜剧典型之一,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2)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但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喜剧性格。

首先,他出身于没落骑士阶层,主导性格是厚颜无耻、乐观诙谐,吹牛说谎。他时常穷困潦倒,却又讲究排场,好酒贪杯。他既诡诈多智,又胆怯多情,头上已染苍苍白发,心中却燃着青春之火。他仗着自己和王子的亲密关系,招摇撞骗,甚至打家劫舍,趁征兵的机会与地方官勾结,公开受贿。他在战场上装死逃生,却还假冒军功。他逗笑取乐,怕别人嘲笑,也嘲笑别人。约翰逊称赞福斯塔夫:“无人模仿、无法模仿的福斯塔夫”、“情理和罪恶的混合物”。

其次,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并非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有优点,即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等。另外,不论是他的诡诈,还是他的胆怯,人们看到后都是开心而不是厌恶。他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学中不乏令人思考醒悟之处。他身为骑士,却把名誉弃如敝履;他从不把成败放在心上,也从来不自怨自艾,摔倒了就爬起来。因此,他失意之后,在默默无闻中死去的情景使人不能不对他生出一丝同情。

(3)福斯塔夫是封建贵族解体时期无依无靠的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也是莎士比亚全部戏剧人物中最著名的喜剧形象之一。

五、论述题

1.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雷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对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的看法如下: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然,是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雷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雷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2.(1)相同点。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具有渊博学识、出色辩才、深邃思想和深刻观察力的人文主义智者。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爱情、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和独特见解,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他们都胸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两人的人文主义理想在实现的过程都不被人理解,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挠。

(2)不同点。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堂吉诃德则是一个行动大于思想的人。

3.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参考答案如下。

(1)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普希金的观点。

(2)结合剧情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伊阿古的鬼话中有很多破绽,伊阿古所说的都是模棱两可的话,没说一句确实可信的话。即使关于“手帕”这一似乎确实的证据,奥赛罗也从未找过当事人进行查实,只是按照伊阿古设置的圈套凭空臆想,完全相信了伊阿古的挑唆,从而酿成惨剧,是奥赛罗性格中的轻信使他没有经过任何证实的过程,就认定了苔丝德蒙娜不贞而动手杀死了爱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换做哈姆雷特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哈姆雷特即使在其父亲的鬼魂叙述了自己被害的全部过程之后还要通过“戏中戏”来证实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在过分轻信这一点上,奥赛罗的性格中是存在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