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建立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
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性评估,即关于研究型大学这一竞争主体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的研究体系。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差异巨大,如何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比较,成为构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的一大难题。鉴于此,在系统解读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其内涵的国际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价值链分析三个角度对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构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以促进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背景下全面发展。
基于内涵的国际可比性,本研究将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分为“强”、“弱”、“无”三个等级:“强”是指该评价标准在内涵上能够反映研究型大学的全球竞争力,且在技术层面上能够直接测量。“弱”是指该评价标准在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界定,但内涵相似,有可能在一定的技术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测量。“无”是指该评价标准只能反映研究型大学的本国竞争力,或者在技术层面根本无法进行测量。
基于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可量化性分为“是”、“否”两个等级:“是”指该评价标准可以直接被量化或者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之后可以被量化,即分为直接可量化和间接可量化两种情形。比如,学术声誉本身不可以被量化,但通过同行评议的方式就可以借助数字来反映研究型大学学术声誉水平的高低。“否”指该评价标准即使经过技术处理也不能被量化,通常是指定性的评估标准,如培养模式、办学经费渠道等。
基于竞争过程的价值链分析,本研究将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价值链分析分为“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过程。“投入”是指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性要素,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运行”是指研究型大学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协调资源并将其发挥作用的技能,如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等;“产出”是指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产物,如科研成果、精英人才、社会服务、国际声誉等。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为大学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特别表现在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由优秀生源吸引力、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五部分组成(见表1—1)。
表1—1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优秀生源吸引力
研究型大学的优质生源从入口保证了精英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这些优秀生源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能力的最终体现。优秀生源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充足程度,通常用学生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的比例来衡量。一所研究型大学报考的人数越多,反映出学生对该校的热爱和向往程度越深。二是录取学生的优秀程度,用学生的录取成绩(如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AT)、高中优秀学生的比例来衡量。注103通常入学成绩越高、高中优秀学生比例越高,表明研究型大学所录取的学生越优秀。
2.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培养结构体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不同类型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职能。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上,其人才培养结构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数注104;另一个是研究生占全日制学生的比例。通常,研究生比例越高,说明该校的人才培养层次越高,即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越多。
3.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型大学是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体现在培养模式和科研支撑两方面:首先,在培养模式方面,研究型大学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建立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学术交流能力(如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使学生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注105其次,在科研支撑方面,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不断追踪当前该领域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注106
4.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大学对所培养的人才赋予的最大追加价值,集中体现为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上。注107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标准有两方面:一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及起薪(同行社会劳动力市场占有率以及就业层次)、获得国际奖项情况和发表国际论文情况;二是校友中成为学界精英(如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商界精英(如世界500强公司高管、国际组织负责人等)、政界精英(如国家领袖)的层次及数量。
5.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反映了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在国际竞争中的开放性、交流性以及通用性,体现为生源国际化、办学国际化、评估国际化三方面。注108在生源国际化方面,通常用留学生人数、比例以及国家分布等标准来衡量。研究型大学吸纳国外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树立大学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意外的创新和收获。在办学国际化方面,研究型大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和推进双语教学(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并积极与海外高校联合办学,鼓励并资助学生出国交流,同时推广跨国学分认可工作。在评估国际化方面,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评估办法和国际通用的认证评鉴体系(如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英国工商硕士协会(AMBA)等)分别对课程、学科专业进行评估。
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水平主要体现在科研条件、科研能力、科研产出以及科研质量四个方面(见表1—2)。
表1—2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资料来源:Geuna,A.and Martin,B.R.,“University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Fund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Minerva,2003(4),pp.277-304.
1.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是科研国际竞争力的资源要素,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创新氛围等方面。科研经费是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的“生命线”,是科学研究的物质保证。与此同时,创造性来源于人的智慧和潜能在其兴趣点上的自由发挥。因此,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注109,使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各种流派,耳闻目睹知识的日新月异,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分层的主要依据。注110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或学生往往将某些领域的尖端理论问题、科学的前沿问题和核心的技术开发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注111,因此科研能力的高低通常用是否具有引领学科前沿、承担国际重大课题、国际科研交流的能力来衡量。引领学科前沿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产出突破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承担国际重大课题能力具体体现在国际/国内重大课题项目和经费数等方面;国际科研交流能力体现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和经费数、组织和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情况等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尖端技术,单靠一个国家或一所高校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这就需要在科研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3.科研产出
科研产出反映了大学从事科研活动的直接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基础性研究集中于前沿的基础性学科,力图实现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突破与进展,主要体现为构建和论证出新的研究理论,以及形成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思想等,衡量标准通常有科学专著出版情况、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数;而应用性研究则是面向应用领域和社会实际生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获得的重大发明创造和突破的重大技术难题,衡量标准是大学的专利授权数量注112、非专利技术创新等。这些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成为解决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科技、社会、人类发展等领域中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成果库。
4.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反映了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的层次水平。在衡量科研成果时,只有研究型大学所解释的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取得的发明创造切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才能认为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型大学科研质量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方面,主要用科研成果是否处于国际前沿、国际学术获奖情况(如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来衡量;在权威刊物论文发表情况方面,通常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等发表或引用的论文情况来衡量;在成果影响力方面,常用学术影响力(如SCI、SSCI、A&HCI被引用情况等);在成果效益方面,通常用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来衡量。注113
社会服务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研究型大学与社会之间这种有效的合作表现在研究型大学对社会的技术转移能力、引领社会能力、人才培训能力和咨询服务能力四个方面(见表1—3)。
表1—3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技术转移能力
技术转移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将大学中的技术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最终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注114,通常用专利出售的数量及金额、技术转让的数量及金额、产学研合作项目及经费数等标准来衡量。专利保护和技术许可是研究型大学在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产业化过程中保护其经济利益不受侵犯的主要方式,在高校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型大学为众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提供大量高科技产品,有效地解决现实技术问题和突破技术难关,增加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此同时,研究型大学通过高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直接而迅速地把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紧密结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比如,硅谷科学园区围绕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所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发机构;128号公路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北卡罗来纳三角园区是以三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为三个顶点构成的。注115
2.引领社会能力
引领社会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主要表现在文化引领和社区服务两方面。研究型大学一般以知识服务于社会,其使命是在传承、传播、再解释、校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和产生各种类型的新知识。注116文化引领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办学和研究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对社会的辐射效应来完成的。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社会提供了新思想,引导了社会变革注117;像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理论重构的同时,对人类科学世界观有很大影响;像因特网这样的重大研究成果,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注118,这些新思想、新发现都源于研究型大学。在社区服务方面,研究型大学积极向社区开放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和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基本科学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义务医疗、法律援助等志愿者服务,日益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注119
3.人才培训能力
人才培训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将自身的知识和智力资源向社会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型大学往往针对市场需求和商业信息,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流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和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使之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注120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训方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各产业部门培养急需专业的人才,例如MBA、MPA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的一些培训项目;为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倡导终身教育理念。
4.咨询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面临越来越多且更加复杂的问题,研究型大学作为社会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结合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咨询服务也是研究型大学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开发年轻人的智力和技能的同时,积聚各行各业的人才和力量,形成有创造力的“智慧社区”,积极为政府、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法律咨询,使他们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通过充当高级咨询顾问的角色得以实现。鉴于此,研究型大学的咨询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政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法律咨询等方面。
师资队伍是研究型大学成功的关键注121,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质量、师资队伍培训、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四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4)。
表1—4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结构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师资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基本组织结构,是大学人力资本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师资队伍结构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队伍,有单纯的数量标准,包括大学专任教师总数;有反映结构的标准,包括年龄结构(老、中、青结构)、学位结构(博士、硕士、本科)和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注122二是专职科研队伍,有单纯的数量标准,包括大学专职科研人员总数,有反映结构的标准,包括年龄结构(老、中、青结构)、学位结构(博士、硕士、本科)和职称结构(研究员、副研究员)。注123三是学缘结构,是指获得非本校毕业教师的比例以及获得国外学历的教师比例。通常来说,数量充裕、年龄结构合理、学位水平高、职称层次和学缘结构布局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强劲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2.师资队伍质量
师资队伍质量是研究型大学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标志,谁拥有一流的师资,谁就能独领某一领域的前沿优势。比如:当大家谈到麻省理工学院时,会想到控制专家维纳;谈到斯坦福大学时,会想到为计算机科学和应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科努斯;谈到加州理工学院时,会想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师冯·卡门②……师资队伍质量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著名学术奖项获得者,即世界级杰出科学家和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等,其反映了师资的科研水平;二是国际荣誉头衔获得者,即国际著名学者,如各领域高引用科学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权威期刊编委等,其反映了师资的国际影响力。
3.师资队伍培训
师资队伍培训是研究型大学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师资力量的增强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来盲目吸引知名学者与优秀毕业生,更应注重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提高,充分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培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入职培训情况,如信息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申请培训以及国际化能力培训等,使刚刚进入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迅速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工作环境;二是师资发展提高,如学术休假制度和中青年教师进修制度等。学术休假制度是研究型大学教师在职发展的重要制度形式,其在提高教师队伍士气,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注124中青年教师进修制度使年轻教师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尖端科技,达到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和创新的目标。
4.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反映了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在国际竞争中的开放性、交流性以及通用性。注125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体现为外籍教师情况、本土教师海外经历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情况三方面,具体表现在:研究型大学聘请外国专家、外籍教师的数量及比例;具有海外学位、进修及工作经历的师资数量及比例;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会议人次和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及经费数。注126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往往会在全球范围聘用在各个科学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或者以访问学者的形式招揽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短期访问或讲学。注127《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大学,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香港大学均有超过80%的教师是外籍教师。注128
物质资源是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支撑性要素。研究型大学的物质资源主要由大学的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三部分构成(见表1—5)。
表1—5研究型大学物质资源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财力资源
财力资源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它的多寡决定了高等学校办学效能以及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能力。一些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就是通过吸引大量资金而发展起来的,如麻省理工学院在二战期间的崛起、斯坦福大学二战后的飞跃发展,以及哈佛大学实力的提升都与二战前后联邦政府资金的大量注入分不开。注129衡量研究型大学财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经费实力,即办学经费的绝对数额,既包括经费总量,又包括人均经费占有量。雄厚的财力资源能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物质支持,是大学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二是大学筹措办学经费的灵活性,即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如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服务收入及社会捐赠等。注130经费来源渠道越多,说明大学与社会的交融越多,某一种经费对大学的约束就越小,从而经费来源风险就越小;相反,如果大学的经费来源渠道非常单一,那么大学受这种经费来源的约束就会越大。
2.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体现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保障能力和科研基础能力,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科研设施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必备要素,是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基础。这里的教学设施主要是指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大学校舍、办公设备以及体育设施等;科研设施主要是指研究基地状况及其科研仪器的先进程度等。以实验室为例,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创建至今在这里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已经有20位获得诺贝尔奖,如今它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注131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中心、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在物理、计算机技术和集成电路研究等许多方面位居世界榜首。注132正是这些高水平的实验室,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成为重大发明、发现的发祥地,同时也为这些研究型大学树立了全球荣誉和声望。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研究型大学师生吸收国外前沿科研成果、获取外界信息、接受先进思想的有效媒介,研究型大学信息化水平直接体现了大学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连接程度和融合程度,它已经渗透到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甚至管理等各个方面。研究型大学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为大学基础环境竞争力的图书资源,它包括图书资料、期刊馆藏、电子数据库以及文献信息整合力度及丰裕系数等;二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它包含信息设备及开发程度、国际互联网流量、网络课程设置等。
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有力地决定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指出:“大学要成为成功的竞争者,需要可靠的经费,也需要有能够实现长远目标的管理和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运作的灵活性也许是大学进行变革的唯一机会。”注133研究型大学组织管理的国际竞争力由发展战略、配置资源、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四部分构成(见表1—6)。
表1—6研究型大学组织管理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的实施往往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运作方法、前进路径,为确定办学规模、学科布局、人才培养规格等提供依据,由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两部分组成。注134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水平体现在,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大学发展规律、是否突出大学办学特色、是否能够跟踪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率及贯彻执行程度等方面。研究型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为大学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突出大学的发展特色,做好科学发展布局。组织管理效能高的研究型大学能做出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合理规划,使日常管理服从于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对高校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达到使其高效运行的目标。
2.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研究型大学对所拥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综合协调的能力,其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及物力资源配置三个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实现了要素的最优结合,才会得到利润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份额会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资源的有效分配过程是研究型大学凝练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虽然研究型大学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毕竟是有限的,如何使资源高效地转化进而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通过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以实现学校价值的最大化。
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研究型大学内部各构成部分间所确立的组织秩序和权力框架,是大学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进行分工协作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注135高效的组织结构,可以理顺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之间的职责范围和职能分工,从而全力保障各院系的自主权。注136通常,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纵向层次结构,具体评价标准为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和管理幅度的大小;二是横向部门结构,具体评价标准是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如教学组织、科研组织、后勤组织等的构成;三是职能职权结构,具体指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和权力框架。注137衡量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大学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判断。
4.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投入——运行——产出”良性循环的桥梁和纽带,决定了大学组织内部的框架及其运作方式是否科学注138,其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行政管理机制,具体是指人事聘任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二是学术运行机制,通常指教学运行机制、科研运行机制及学生事务管理。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学术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因此,研究型大学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只是取决于该校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以及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学术运行机制。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其对一所大学的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办学理念、素质水平三方面(见表1—7)。
表1—7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选拔任用
选拔任用是为了判断候选人是否能够胜任研究型大学校长这一角色,领导大学向前发展,因此需要对品行、学识、办学理念、领导能力、精力、事业心等进行全面的考察,重点是素质和能力的考察注139,具体体现在大学校长的选拔范围、选拔标准和遴选模式三个方面。在选拔研究型大学校长时,必须考虑到候选人的人格、学识、能力、威望,以及与研究型大学校长相适应的管理才能、创新精神、研究水平,或者具备这些潜在特质的素质依据。研究型大学的遴选模式通常包括“公开招聘、民主评议、委员会集中、组织审查、国家任命”等步骤。注140
2.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研究型大学管理和运行的哲学基础,也是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其实质是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注141研究型大学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个跨国公司,校长对制定大学远景规划、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进行的有效管理,以及对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注142,都起着领导作用。研究型大学校长只有用一个明确的办学理念,把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师生凝聚起来,才能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注143,但这需要很高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3.素质水平
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往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学术水平。学术性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力所在,大学校长只有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背景,才能对知识分子的工作特点、性质以及成长有切身的了解注144,并且赢得学术界的尊重,广纳海内外学术大师前来任职。二是管理能力。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必须是出色的管理者,既能运筹帷幄,做好全面规划,又能协调内外,达到整体和谐,善于果断处理各种重大事务。三是开拓精神。研究型大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判断学校组织变革的方向注145,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勇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四是社会活动能力。研究型大学校长不仅要妥善地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依靠社会力量,组织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国际声誉的形成是公众认知变化的心理过程,由于心理惯性的影响,良好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声誉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才会形成。通常,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声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身份识别,通过学术声誉来体现大学的国际地位;二是大学通过沟通和交流等渠道向社会公众传导的讯息,通过社会声誉来体现大学的国际影响(见表1—8)。学术声誉是社会声誉创立的基础,社会声誉是学术声誉创立的媒介,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关系,缺一不可。
表1—8研究型大学国际声誉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

1.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是指研究型大学以科研水平为核心对学术界产生影响的深度、广度和美誉度。注146追求学术卓越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理念,学术声誉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与范围。研究型大学学术声誉的价值体现形式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一是师资力量,具体体现为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吸引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反映研究型大学学术声誉的根本标志,其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学科水平,具体体现在学科的完整性、特色性以及创新性三个维度。学科水平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声誉不可或缺的体现形式,是否拥有良好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决定着传统学科的生命力及新兴学科的生长力,决定着大学是否适应科学发展及时代需求。三是学术水平,由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两部分组成,它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声誉中最显性的体现形式。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而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
2.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是研究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给社会各界留下的综合印象的知晓程度和认可程度注147,即大学与学生及家长、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新闻界等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注148。社会声誉作为一种明确的信号,总是能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与兴趣,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研究型大学的态度和行为,这种不可比拟的“磁性”与“共振”效应主要体现在大学同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新闻媒体评价三方面注149:一是大学同行评价,主观表现为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对研究型大学进行的整体层面及部分层面的评价判断。二是用人单位评价,主要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某所大学的信任程度,通过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来考察。研究型大学之所以为社会所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培养的毕业生在某一区域或行业成为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闻媒体评价,主要体现在国内外媒体对于研究型大学报道时优先选用正面典型材料的大学以及大学出现频率、出场顺序等。这从侧面给予了大学社会声誉高低评价的客观指标,已经成为师生在众多研究型大学就职或入学时择优选择的重要标尺。通常情况下,社会声誉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士,由他们来评价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贡献”、“社会影响”和“社会知名度”等。注150
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关于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信息平台和分析平台,必然要求其评价标准不仅在内涵层面上具有国际可比性,还要在技术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综观以上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的评价标准及其内涵,可以从国际可比性、可量化性以及价值链分析三个角度作进一步剖析。
1.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分析
本研究共涉及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56个,其中24个具有强国际可比性,占全部标准的42.86%,23个具有弱国际可比性,占全部标准的41.07%,9个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占全部标准的16.07%(见表1—9、表1—10)。
表1—9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分析

表1—10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分布情况

2.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可量化性分析
本研究共涉及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56个,其中36个具有可量化性,占全部标准的64.29%,20个不具有可量化性,占全部标准的35.71%(见表1—11、表1—12)。
表1—11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可量化性分析

表1—12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可量化性分布情况

3.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价值链分析
本研究共涉及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56个,其中18个是投入过程的评价标准,占全部标准的32.14%,16个是运行过程的评价标准,占全部标准的28.57%,22个是产出过程的评价标准,占全部标准的39.29%(见表1—13、表1—14)。
表1—13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价值链分析

表1—14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价值链分析分布情况

4.构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趋势下,研究型大学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明确各自的定位,逐步确立各自的竞争优势,践行自主创新的理念,从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构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的意义所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物质资源、组织管理、大学校长、国际声誉等视角,重新审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潜能,整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成为许多研究型大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的有效途径,也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分析平台。
鉴于上述内涵的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分析,本研究选取具有强国际可比性且可量化性的评价标准,构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见表1—15)。如该表所示,该体系共涵盖24个评价标准,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物质资源、国际声誉6个评价要素,其中12个是投入过程的评价标准,1个是运行过程的评价标准,11个是产出过程的评价标准。
表1—15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

续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