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风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加减思维

——解决问题的奥妙就在“加减”中

加减思维的魅力

加减思维法,又称分合思维法,是一种通过将事物进行减与加、分与合的排列组合,从而产生创新的思维法。

所谓减,就是将本来相连的事物减掉、分开、分解;所谓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由于加减思维法是一种可以将资源重新打乱、重新配置的思维,通过加与减的不断变化和不断配置,可以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就是加减思维法运用的一个实例。

在中国,最初字是刻在竹简上,称为“简牍”,后来蔡伦造纸是一大进步。到唐代初年,雕版印刷术又被发明了,但局限性仍然很大。

宋太祖时要印一部《大藏经》,光雕版就花了20多年的时间,雕成的13万多块版子放满了几个大房间。再者,雕版中有了错字很难更改。另外,雕版很费材料,如果印过的书不再复印的话,一大堆雕版就成了废物,而要印新的书,就得重刻雕版。

figure_0079_0001起初也在使用传统的整版印刷术,但当他看到一块块精心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就丢弃了,觉得十分可惜,他想:这些字如果能够拆下来,不就可以重复使用了吗?

经过反复思考后,他选择用便宜的胶泥,将每个字分别刻成印章,然后按照文章的意思排列。

随后他又改进了制版技术。为了提高效率,他采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排字,交替使用,印得很快。

figure_0080_0002的发明主要有两点突破,一是字与字的分离;一是采用两个版,一个版印刷,一个版排字,时间上也就分离了。

这样就具有了原来印刷技术所缺乏的灵活性。由于开始就先强调“分”,到每一次印刷时,又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相应的“合”。这样一来,就彻底改变了原来那种死板的印刷术,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加减思维在产业中也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分分合合的加加减减中体现了商人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办事能力。

日本有个商人开了一家药店,取名为“创意药局”。一起步,他就拿出奇招:将当时售价为200日元的常用膏药以80日元卖出,由于价格比别人低了许多,所以生意十分兴旺。有些顾客宁可多跑路也要到他的药局来购药。膏药的畅销使这位商人亏本越来越多,但也使药局很快有了知名度。3个月过后,药局开始赢利了,且利润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前来购药的顾客单纯买膏药的不多,许多人会顺便买一些其他药品,而这些药品是有利可图的。靠着贱卖膏药多招顾客,靠着顺带售药赢得利润,所赢大大超过所亏,不仅有盈余,还深得顾客信任,拥有良好的口碑。

有加有减,时加时减,此加彼减;目标不变,策略灵活,这就是商家的精明之处。

曾有这样一个例子,说四川一家饭店在当地兴起吃蛇肉时,果断地以30%的幅度压下价格,招来大批食客,带动其他菜肴的销售,从而发了财。这家饭店与日本药局的做法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妙就妙在二者都是局部用减法,而全局得到的却是加法的效果。局部减法有广告功能,更有待人以诚的强大心理作用。

这就是加减思维的魅力。通过对事物进行加减、排列组合,使工作变得更便捷、效率更高,而且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1+1>2的奥秘

加减思维分为加法思维与减法思维,分别代表了两个方向的思维方式。

加法思维,是将本来不在一起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通过加法思维,常常会产生1+1>2的神奇效果。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日本的普拉斯公司,是一家专营文具用品的小企业,一直生意冷淡。1984年,公司里一位叫玉村浩美的新职员发现,顾客来店里购买文具,总是一次要买三四种;而在中小学生的书包内,也总是散乱地放着钢笔、铅笔、小刀、橡皮等用品。玉村浩美于是想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各种文具组合起来一起出售呢?她把这项创意告诉公司老板。于是,普拉斯公司精心设计了一只盒子,把五六种常用的文具摆进去。结果这种“组合式文具”大受欢迎,不但中小学生喜欢,连机关和企业的办公室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也纷纷前来购买。尽管这套组合文具的价格比原先单件文具的价格总和高出一倍以上,但依然十分畅销,在一年内就卖了300多万盒,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润。

以上的案例是较典型的加法思维,它的表现形式有扩展和叠加,并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就像画龙点睛故事当中那个点睛的神奇一笔,虽然就加那么一小点儿,原有的价值一下就倍增了。这种1+1的结果远远大于2,我们或许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它的功用:“100+1=1001”,这个“1”就是我们需要添加的那一点儿东西。

还有一种加法思维是在原有的主体事物中增添新的含义。主体的基本特性不变,但由于新含义的赋予,使其性能更丰富了。

腊月里的北京,着实寒冷。某电影院门口,一对老夫妇守着几筐苹果叫卖着。或许因为怕冷,大家多是匆匆而过,生意十分冷清。不久,一位教授模样的中年人看见这一情形,上前和老夫妇商量了几句,然后走到附近商店买来一些红彩带,并与老夫妇一起,将一大一小每两个苹果扎在一起,高声叫卖道:“情侣苹果,两元一对!”年轻的情侣们甚觉新鲜,买者猛增,不大一会儿,苹果就卖完了。

日本某公司为了促销它的巧克力,想出了一个绝招。他们在1984年的情人节推出了“情话巧克力”——在心形的巧克力上写上“你的存在,使我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我爱你”之类的情话,结果大受情侣们的欢迎,那年的销售额上涨了两倍。

在这里,主体不管是苹果或巧克力,由于加上“情侣”或“情话”这一附加意义,当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技术思想进行组合,以及将不同的物质产品进行组合的方法也称为加法思维。和主体附加不同,它不是丰满或增强主体的特性,而是直接产生一个新的事物。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之后,各国纷纷研制各种型号的飞机。飞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飞机和军舰结合起来,使它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呢?

于是海军专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给飞机装上浮桶,使飞机能在海面上起飞和降落;二是将大型军舰改装,设置飞行甲板,使飞机在甲板上起飞和降落。

1910年,法国实行第一种方案成功,随后,美国一架挂有两个气囊的飞机从改装的轻型巡洋舰上起飞成功,“航空母舰”诞生了。

飞机和军舰本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航空母舰”既不是飞机,也不是普通舰艇,但兼有他们各自的特性,同时,它的战斗力比飞机与普通舰艇战斗力的相加要大得多。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加法思维并非对事物的简单合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组合。在加法思维中,事物表现出了更深层的含义和价值,巧妙地运用加法思维,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创意。

因为减少而丰富

在减法思维下,如果要研究的对象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那么不要紧,将其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研究,分开而“食”就行了。

派克先生原来是一个销售自来水笔的小店铺的店主。他每天凝视着那些待售的笔发呆,想制造出质量更好的笔,但是他无从下手。

终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把这一问题分成若干部分进行思考:从笔的成分构成、原料组成、造型、功能等多个方面分开分析,并对现有笔的长短处进行综合分析。如从笔的构成方面分析,就可将之分为笔杆、笔尖、笔帽等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笔帽从造型方面分析,就有旋拧式、插入式、流线型等。

最后,他对笔进行改进,其发明的流线型、插入式的笔帽结构获得了专利。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派克自来水笔的由来。

派克笔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派克先生在开始进行研究时,也是一筹莫展,不知从何处入手。但是,他运用减法思维,将笔的各种要素进行分解研究,这样就很清晰地找到了下手的着力点,终于取得了非凡的创新成就。

计算机是当今时代高科技的象征。西方世界首先开发出计算机、微电脑,创造了惊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这方面落后了人家一大截,只能奋起直追。但也有思维独到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不做加法,而做减法,力图在简化中寻找出路。他们的劳动有了重要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将计算机中的光驱与解码部分分离出来,就成了千家万户都喜欢的VCD;将计算机中的文字录入编辑和游戏功能取出来,就成了学习机。VCD与学习机的问世,造就了一个消费热点,也造就了一大产业。比尔·盖茨因此盛赞中国企业家独具慧眼,开发出一个利润丰厚的VCD与学习机市场,首次领导了世界高新产品的潮流。

减法思维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有着较为成功的应用。

或许有人要说,节约是永恒的话题,算不上创造性思维。其实不然。有些事物本是明摆着的,可人们就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未能进入视野;而有思维敏感性的人,注意到了它,并认真思考了,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一名铁路工程师办事很认真,凡事喜欢动脑筋。有一次,他在铁轨上行走,发现每一颗螺丝钉都有一截露在外面。为什么必须有多余的这一节呢?不留这一节行不行?他问过许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经过试验,他发现,这一节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他决定改造这种螺丝钉。同事们都笑话他小题大做,说历来都这样做,谁也没说个不字,何必标新立异,多操闲心。这位工程师不为所动,坚持做自己的。结果每个螺丝钉节约50克钢铁,每公里铁轨有螺丝钉3000个,节约钢铁150公斤;他所在的公司拥有铁路1.8万公里,总共有5400万个螺丝钉,总计节约了2700吨钢铁。事实令同事们信服了。

减法思维涉及用人、用财、用物、用时等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篇永远做不完的大文章,需要我们认真去观察、仔细去思考。掌握了减法思维的要义,你会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分解组合,变化无穷

加减思维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分解或组合,以构成无穷的变化状态。在运用中可以先加后减,亦可先减后加,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美国的《读者文摘》是全世界畅销的杂志,它的诞生来自于它的创始人德惠特·华莱士的一个“加减联用”的创意。

28岁的时候,华莱士应征入伍,在一次战役中负伤,进入医院疗养。在养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杂志,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章抄下来。一天,他突然想:这些文章对我有用,对别人也一定有用,为什么不把它编成一册出版呢?

出院后,他把手头的31篇文章编成样本,到处寻找出版商,希望能够出版,但均遭到了拒绝。

华莱士没有灰心,两年后,他自费出版发行了第一期《读者文摘》。事实证明:他把最佳文章组合精编成一册袖珍型的非小说刊物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今天,《读者文摘》发行已达到2000多万册,并翻译成10多种文字发行。这种办刊方法也为他人所效仿,在我国,目前此类报纸杂志已有数十种。

在这里,“分”是将每一篇文章的精粹从文章中分离出来,或将每一篇文章从每本书里分离出来;“合”是每篇精选过的文章都要在《读者文摘》中以集合的方式刊登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精彩文章所组成的“集合效应”。

运用加减思维取得卓越成就的还有毛泽东主席。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人民军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功地应用了加减思维。当时,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又接受了侵华日军100万人的装备,且有用美国武器装备的45个师,更兼有美国人帮助训练的15万人的精锐部队,同时美国还将54万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内战前线。而人民军队则只有陆军120万人,没有海军、空军,没有外援,装备仅是小米加步枪。双方军力悬殊,难怪蒋军叫嚷“5个月内在军事上整体解决中共”。

在这种形势下,硬打硬拼,寸土必争,只能是以卵击石,肯定不是好办法。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一城一地为主要目标。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存人失地,人地两得;存地失人,人地两失”。从思维上说,这也是减法视角的应用——缩小我们的地盘,缩短我们的战线;减小蒋军的规模,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这是辩证法,是加法与减法的综合应用。

结果,经过8个月的激战,人民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和一些地方,却获得了消灭敌军65个旅、71万人的巨大战绩;而敌军虽占领了一些城市和地方,但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背上包袱,最后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

由此看来,“舍弃”是一种手段,“获得”才是目的。“舍弃”的是次要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获得”的是主要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这种舍弃是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舍弃。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条件不具备时,勉强去夺取或保存某种利益,往往吃力不讨好。如能暂时放弃它,去等待时机、创造机会,再将它夺回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三十六计》中有“欲擒故纵”一计,内容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译为今文,大意是: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以削减他的气势。要盯上他,不要逼迫他,以削弱敌军斗志,拖垮他的心力,待他气力散失,而后擒拿他。

这里说的虽然是军事上两军对垒时的用计,但与商场上、思想上的两相对垒道理是相通的。

我们不妨认为,擒是加法,纵是减法;擒是获得,纵是舍弃;擒是目的,纵是手段,加减联用,方为智慧较量之上计。

为你的视角做加法

怎样培养加法思维呢?

这需要培养我们为自己的视角做加法的能力。

可在一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把它加大一些,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这件东西和其他东西加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饼干+钙片=补钙食品;

日历+唐诗=唐诗日历;

剪刀+开瓶装置=多用剪刀;

白酒+曹雪芹=曹雪芹家酒。

这就是“加一加”视角。

加法体现的是一种组合方式。“加一加”视角就是将双眼射向各种事物,努力思考哪几种可以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功能。环顾办公室的用品、住宅里的用具,纯粹单要素的物件很少,大部分是复合物。社会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加一加”视角。

我们的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加一加”视角的产物,如在护肤霜里加珍珠粉便成了珍珠霜;奶瓶上加温度计便可随时测量牛奶的温度,避免婴儿喝的奶过热或过冷;汽车上安装GPRS定位系统,便可随时锁定汽车方位,为破获汽车盗窃等案件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香港市场上,中国内地、泰国、澳大利亚的大米声誉不错。中国内地大米香,泰国大米嫩,澳大利亚大米软,三者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但奇怪的是,三者都销路平平,不见红火。或许是特色太突出而难以吊人胃口吧。米商很发愁,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天,米商突发奇想,将三种米混合起来如何?自家试着煮着吃,味道好极了。他如法炮制,自己“加工”出“三合米”,谁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争得了一片好行情。

三米合一,十分简单,却耐人寻味。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共生共存、取长补短——三优相加长更长,三短相接短变长;三者杂处,长处互见,短处互补。

由此推衍开去,我们可以想到鸡尾酒,想到酱醋辣的三味合一的调味品,想到农业上的复合肥,想到医药上的复方药……航天飞机实际是火箭、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组合。机械与电脑相结合的工业品和生活用品已屡见不鲜,如程控机床、电脑洗衣机、电子秤、电子照相机等。

“加一加”视角可以使事物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更有价值的物品。掌握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增加思维敏感度,多观察、多思考,便可以随时随地产生加法的创意。

减掉繁杂,留下精华

减法视角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时,经常问一问:把它减小一些,降低一些,减轻一些,行不行?可以省略取消什么吗?可以降低成本吗?可以减少次数吗?可以减少些时间吗?

无线电话、无线电报以及无人售货、无人驾驶飞机等都属“减一减”的成果。用“减一减”的办法,将眼镜架去掉,再减小镜片,就发明制造出了隐形眼镜。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产品向着轻、薄、短、小方向发展。

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减一减”视角的产物,如:

肉类-油脂=脱脂食品;

水-杂物=纯净水;

铅笔-木材=笔芯。

“加一加”视角将简单事物复杂化,单一功能复合化,那是一种美,使人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减一减”视角则将复杂事物简单化,多样功能专一化,也是一种美,给人轻快灵便、简洁明了的愉悦。

“减一减”视角在组织机构优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军有个永恒的话题:精兵简政、精简整编。

解放军用“精兵简政、精简整编”的方式淘汰不适应甚至是落后的组织编制、人员,通过调整整合,注入新鲜血液,使部队保持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解放军经历了10次大裁军。通过裁军,解放军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由小变大的问题。没有一定规模,没有一定实力,就不可能是一个有影响的企业,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是用“加法”的方式把企业做起来。但企业由大变强,就需要调整企业的产业和组织结构,可以说,企业由大变强,再通过“强”变得更大,则是靠“减法”。

万科集团起家时靠的是“加法”,最红火的时期大约是在1992年前后。1993年后,逐渐成熟起来的万科开始收缩战线,做起了“减法”:第一,1993年,在涉足的多个领域中,万科提出以房地产为主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摊子平铺、主业不突出的局面;第二,在房地产的经营品种上,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公寓、别墅、商场、写字楼什么都干的做法;第三,在房地产的投资地域上,1995年底,万科提出回师深圳,由全国的13个城市转为重点经营京、津、沪,特别是深圳四个城市;第四,在股权投资上,从1994年起,万科对在全国30多家企业持有的股份,开始分期转让。

万科从1984年成立,到1993年的10年间,从一个单一的摄像器材贸易商,发展到经营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等13大类,参股30多家企业,战线一度广布38个城市的综合经营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加法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机会是非常多的,换句话说,诱惑是非常多的。但在1992年底,万科却走上了“减法”之路。正是这种“先加后减”,使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老大。

佛教中有个词汇叫“舍得”,正印证了减法思维的要义:有舍才有得。有时小舍会有小得,大舍会有大得,不舍则不得,这是经过了生活验证的,是普遍适用的。

增长学识,登上成功的顶峰

生活的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在这期间,知识成为一块块垫脚石,我们只有运用加法思维,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立足,才能有望攀上成功的顶峰。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是终极力量。

对此,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若你有知识,没有资金,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说,人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加法思维在这里的正确运用就是想方设法增加学识,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钱财。只有增加了学识,才能更顺利地登上成功的顶峰。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次,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里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几位工程师找不出毛病到底在哪儿,只得请来权威克莱姆·道尔顿。这位权威人士在现场看了一会儿,随手用粉笔在机器的一个部位画了个圆圈,表示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试,果然如此。在付报酬时,克莱姆·道尔顿开出的账单是1万美元。人们都认为要价太高了,因为他只画了一个圆圈呀。但是克莱姆·道尔顿在付款单上写道:“画一个圆圈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圆圈值9999美元。”

多么巧妙的回答。画一个圆圈是每个人都会的,然而并不是谁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这正显示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有了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学识,命运便会为你开启一扇幸运之门,使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年,华罗庚虽然辍学,但凭借对数学的热爱,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为他以后的发展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华罗庚在一本名叫《学艺》的杂志上读到一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文章,惊讶得差点儿叫出声来:“这篇文章写错了!”于是,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青年,居然写出了批评大学教授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

华罗庚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这位数学前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认为:华罗庚将是中国数学领域的一颗希望之星!

当得知华罗庚竟是小镇上一名失学青年时,熊庆来教授大为震惊!熊庆来教授爱才心切,想方设法把华罗庚调到了清华大学当助理员。进入这所蜚声海内外的高等学府,华罗庚如鱼得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旁听,熊庆来教授还亲自指导他学习数学。

命运再一次对这位努力不懈者展现了应有的青睐。到清华大学的4年中,华罗庚接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最后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讲师、教授。

华罗庚的事迹说明了,要增加学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对加法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如果将我们一生的成就比做一幢大厦,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添砖加瓦的过程。

学习已经越来越具有主动创造、超前领导、生产财富和社会整合的功能。面对信息的裂变、知识的浪潮,用加法思维进行“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放弃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是减法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选择与放弃,这几乎是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能够看破其中的奥秘,做到明智选择,轻松放弃,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

放弃,意味着重新获得。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坚持。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适时地放弃。放弃一些无谓的执着,你就会收获一种简单的生活。

日本著名的禅师南隐说过,不能学会适当放弃的人,将永远背着沉重的负担。生活中有舍才有得,如果我们想抓住所有的东西不放,结果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艾德11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鳟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它是一条鳟鱼。

月光下,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鳟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

“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四周,已看不到渔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无可更改。暗夜中,那鳟鱼抖动着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艾德成为纽约市著名的建筑师。他确实没再钓到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生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猎取到了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放弃,意味着重新获得。要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一些,你就有必要放弃一些功利、应酬,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成就。只有放弃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牵绊,才能够让你的生活真正简单起来。

中国有句老话: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去除那些对你是负担的东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觉得无味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杰克见到房东正在挖屋前的草地,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草你要挖掉吗?它们是那么漂亮,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呀!”“是的,问题就在这里。”他说,“每年春天我要为它施肥、透气,夏天又要浇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种。这草地一年要花去我几百个小时,谁会用得着呢?”

现在,房东在原先的草地种上了一棵棵柿子树,秋天里挂满了一只只红彤彤的小灯笼,可爱极了。这柿子树不需要花什么精力来管理,使他可以空出时间干些他真正乐意干的事情。

选择总在放弃之后。明智之人在做出一项选择之前总会先把自己要放弃的找出来,并果断地将之放弃。例如,当你决定要健康的时候,你就要放弃睡懒觉,放弃巧克力糖,放弃美食……当你要享受更轻松的生活的时候,你就要放弃一些工作上的琐事和无休止的加班,等等。总之,真正的智者,懂得何时该放弃,他们懂得放弃之中蕴藏的机会,放弃了才能再做新的,才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样的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是在放弃中开始新一轮的进取,绝不是低层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过来,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么情况下必须扔掉过重的行囊,以减轻负担、保存体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该扔的就得扔,连生存都不能保证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有放弃才能有所得。人不仅要知道进取,也要学会认输、知道放弃,进取和放弃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