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活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在学术上作为一门学科的统计学的历史却没有这么长。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欧洲,距现在300多年。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统计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古典统计学时期,是指17世纪中末叶至18世纪中叶的统计学的萌芽时期。其代表学派主要是政治算术学派和记述学派两大学派。

“政治算术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第(W.Patty)和约翰·格朗特(J.Graunt)。

配第的代表作是《政治算术》一书(1676年出版)。书中以数字资料为基础,采用大量计算手段和一系列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英、法、荷等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实力,为英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各种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资料,也为日后统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自配第之后的200年间,以用数量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算术”模式,成为统计学发展的主流。《政治算术》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

知识链接

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的“序言”里写道:“我进行这种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在目前还不是常见的,因为我不采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语进行思辨式的议论,相反地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作为我很久以来就想建立的政治算术的一个范例):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诉诸人们的感觉的议论,借以考察在自然中有可见的根据的原因”。显然,该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研究问题的方法方面。

马克思对威廉·配第和他的《政治算术》评价很高,他说“配第创造‘政治算术’,即一般所说的统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73页,人民出版社,1972),还说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02页,人民出版社,1972)。

政治算术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约翰·格朗特(J.Grunt,1620—1674)。他根据伦敦市发表的人口自然变动资料,于1662年出版了一部《关于死亡表的自然观察与政治观察》的统计学著作。书中利用大量观察的方法,对伦敦市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率作了许多分类、计算和研究,发现了人口与社会现象中重要的数量规律性。例如,新生儿的性别比例稳定在14∶13;男性在各年龄组中死亡率高于女性;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一般疾病与事故的死亡率较稳定,而传染病的死亡率波动较大等。在研究中,格朗特不但探索了人口变化和发展的一些数量规律,而且还对伦敦市总人口数量作出了较科学的估计。如果说配第是政府统计的创始人,则格朗特可被认为是人口统计的创始人。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18世纪封建制的德国。国势学就是以文字来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的学说。由于当时在德国许多大学里都开设“国势学”这门课程,故亦称德意志大学教授派。其主要代表物人是海尔曼·康令(H.Gonring,1606—1681)和高特弗里德·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

最早讲授国势学的是德国的康令,他于1660年第一个在德国赫尔莫斯达德大学以“欧洲最近国势学”为题教授这门课程,内容是各个国家的显著事项,方法则是文字叙述,目的是为了满足政治家所必需的知识。康令的“欧洲最近国势学”奠定了国势学的基础。

阿亨瓦尔是国势学的主要继承人和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在德国哥丁根大学教授“国势学”课程,一生在大学任教。其代表作是1749年出版的《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研究内容是“一国或多国的显著事项”。

国势学派在研究一国或多国的显著事项时,主要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关于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财产等国情、国力,以比较各国实力的强弱,研究中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重视数量分析,但在对比分析方面是较有建树的。国势学派对统计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阿亨瓦尔在其代表作《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中首次提出了“统计学”的学科命名,即首次将“国势学”称为Statistik,即“统计学”,这一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二是阿亨瓦尔对统计学的性质作了解释,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显著事项的整体;三是提出了统计学的一些术语如“统计数字资料”“数字对比”等。

知识链接

阿亨瓦尔在其《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中说:“Statistik的语源是拉丁语Status和意大利语State,前者是‘现状’或‘现势’的意思,后者是‘国家’的意思。”

“国家显著事项”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土、人口、财政、军事、政治和法律制度等,用这些来说明和比较国家的形势,因此称为国势学。

2.近代统计学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近代统计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时期。主要代表学派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著名的大数法则、最小平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分析法、时间数列分析法以及正态分布等理论都是这个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比利时学者阿道夫·凯特勒(A.Quetelet,1796—1898)为奠基者,代表作是《社会物理学》。他在统计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概率论引进了统计学,从而提出了关于统计学的新概念。凯特勒根据大数定律的原理提出了大量观察法,利用统计观察资料计算和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并用于预测未来的情况。他创立大数法则,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

凯特勒开创了统计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即应用概率论认识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理论和方法。这个新领域起初没有确定的名称,1867年德国数学家威特斯坦(T.Wittstein)发表了题为《数理统计学及其在经济学和保险学中的应用》的论文,因而定名为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产生较晚,但发展很快。后经过葛尔顿、皮尔逊、鲍莱、友尔、戈塞特、费雪等人的研究和实践,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新学科。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期,首创者是德国人克尼斯(Kniex),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尔、恩格尔,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研究方法是大量观察法,提出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3.现代统计学时期(20世纪初至今)

(1)欧美数理统计学。自19世纪末叶以来,欧洲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促进了数理统计学的发展。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出现促进了描述统计的完善,也是描述统计学派发展的顶峰。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细胞学的发展推动下,统计学迈进了推断统计的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推断统计学派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期间有影响的理论和大师很多,如世纪初的戈赛特(William Sealy Gosset,1876—1937)的t分布理论;20世纪20年代费希尔(R.A.Fisher,1890—1962)的F分布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内曼(Jerzy Splawa Neyman,1894—1981)等人的假设检验理论及置信区间估计等理论;20世纪40年代的瓦尔德(A.Wald,1902—1950)等学者的统计决策理论,多元分布理论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大师的努力,推断统计的基本框架已经建成,并逐渐成为20世纪的主流统计学。

20世纪中期至今的几十年中,是统计学全面发展的阶段。由于受计算机和新兴科学的影响,统计学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技术,成为数量分析的方法论科学。这一时期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得在现代统计学史中很难找到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当今的统计学家只能限制在有限的专业领域内从事某方面的研究,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特点。如科克伦(W.G.Cochran,1909—1980)的实验设计理论、安得森(Th.W.Anderson)的复变数分析等。

(2)东方社会经济统计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大多数统计学家受社会统计学派的影响,主张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1954年3月,由苏联科学院、中央统计局、教育部联合召开了统计科学讨论会,并把统计学定义为:“统计学是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在具体地点及时间条件下的数量表现的社会科学”。此后,这一定义对我国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都很大,在这些国家中形成了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派。该学派是在反虚无论、反消亡论、反万能科学论和反数学形式主义中形成的,并以物质产品为核算范围,建立了物质产品平衡表核算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uce,MPS)。该核算体系于1993年以后才逐渐被改革掉,但该学派的影响至今仍很大。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束缚,一直未能建立自己的统计理论,直到辛亥革命后,统计学界积极汲取西方统计思想,逐步形成了数理统计和社会统计两个学派。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苏联统计思想的禁锢,理论界长期认为只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则是数学的分支,即应用数学的组成部分,数理统计方法是“数学游戏”。此后,随着理论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经济统计不过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不是科学,只有数理统计学才是真正意义的统计学(1978年峨眉山会议之前)。

改革开放后,理论界被禁锢的思想获得解放,经过长期、广泛的认识和探索,我国统计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峨眉山会议之后,两大统计学派经过较长时间的争论,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都是一门方法论科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1993年底,贺铿、袁卫等学者提出了“大统计”理念后,再次引发了新一轮关于统计学科性质的大讨论。1996年10月,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数理统计学会、中国现场统计学会联合举办全国统计科学研讨会。会议达成了中国各统计学科,各统计学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共识,确立了统计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肯定了统计学是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内的一般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为今后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9月,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将统计学列为理学类一级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一举措不仅对我国统计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也为我国统计学界两门统计学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3)统计学的发展趋势。现代主流统计学有四个明显趋势: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更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统计学与其他新科学新理论的结合,不断产生新的边缘科学或新的统计分支;借助电子计算机,使大量数理方法得以普及应用,并已成为实证分析的主要工具;统计的作用,从描述向推断、预测及决策方向发展。

知识链接

2004年9月11—12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谭平祥在“十一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统计学科专家评审组在贵阳市召开的“统计学调研暨现代统计学研究”专家座谈会上,详尽论述了信息时代我国统计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统计方法制度标准化、国际惯例化;统计技术手段计算机化、网络化;统计数据处理自动化、高技术化;统计分析方法复杂化、数理化,统计学科力学化;社会对统计信息产品的需求大量化、多元化;统计信息产品形式艺术化、载体多样化、内容大众化;统计产业化、市场化;统计人员高素质化、统计教育终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