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综合技能训练](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16/25794716/b_25794716.jpg)
第四节 语言技能
教师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是教师与学生用于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主要方式。教学语言的场合及对象的规定性,确定了教学语言的思想交流是以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主要内容的交流,这种思想交流体现了专业性的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分类和技能。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用来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语言,叫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堂口语、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一、教学语言的目的
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要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环境应该是愉快和谐、启迪智慧、积极紧张的统一体,而这正是教师提供的,是教师运用完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的。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提请教师关心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他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这就生动地说明,教师教学语言技能的提高,同其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辩证统一的。
二、教学语言的构成
教学语言是由基本语言技能和特殊语言技能两方面因素构成。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以下诸要素。
1.基本教学语言
(1)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表达信息的符号。有了语音这一载体,才使得语言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被感知。在交际中,特别是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即要用普通话语音来讲话,方言是交流的极大障碍。如有的教师对“多”和“独”的音区别不开,这位教师若不借助于板书,学生就很难听清楚。与语音相关的还有吐字问题,人形容吐字不清是“嘴里像含个热饺子”,使人听不清楚。造成吐字不正确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唇、齿、舌)在发相应的字音时不到位。这种问题,只要有意识地矫正,并且经常练习,养成习惯,如对照标准的普通话考试录音进行经常性练习、多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广播与播音等,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2)音量和语速 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音量大小和气息控制有关,声音小听不清楚,声音过大没必要,使人听起来会感到不舒服,时间长了也会伤害自己的喉咙。音量应控制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最后一排也能听清楚。要达到一定的音量,就要注意深呼吸,特别要注意有控制地用气,注意音量的保持,避免听清前半句,听不清后半句,要把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进学生的耳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能把握好音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范生必须明白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但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语速是指讲话的速度。耳朵有一定的承受力,超载就听不清。语速太快听不清,太慢内容可能讲不完,教师语速应适中,以每分钟200~250字为宜(播音员为350字/分钟,太快不适合教师)。
(3)语调和节奏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适度的语调,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语调控制要做到抑扬顿挫,重点和难点知识语调要扬或升高,非重点知识可以抑或降低,使自己上课时的语调更有起伏,学生听得更加舒服。
节奏是指讲话时的快慢变化。它和语速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每个字音长音短时间并不一样,句中句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时间长短也不相同,这种不一就是节奏。教师善于调节音程变化,形成和谐的节奏,同样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4)词汇和语法 没有词就没有语言。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词汇量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于口头表达中,才能算具有一定的口语技能。在课堂口语中,对词汇的要求是规范、准确和生动。要用普通话的语汇交流,用方言会有很大的障碍;表达一个意思、客观事物,要用恰当的词语,不走样;注意用词形象性、可感性,注意词的感情色彩,能启发想象、联想,激发人的感情。教师要注意语言必须符合语法,否则让人听不懂或费解,还要注意合乎逻辑规律,这是基本语言技能,是课堂口语的基础。
2.特殊教学语言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教师的课堂口语技能是在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出发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形成了课堂口语的特殊结构,就是课堂口语的引入、介入和评价的三个要素(三个阶段)。
(1)引入 教师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引入又有若干细节。界限标志:指明一个新话题或新要求的开始。点题、集中:指明新话题或新要求的目的。指名:指定学生作答。
(2)介入 教师用不同方式鼓励、诱发、提示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或正确执行教师的要求,又分为提示:为使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提示问题、提供知识,提示行为的依据。重复:对学生的回答做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做出判断。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提出问题,以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3)评价 评价时教师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在评价要素中,又有若干细节,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和评论。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引起重视。更正:学生的答案依然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正确答案。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正确)继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扩展、延伸:在已经得到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做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广泛。
3.有声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发出声音的语言叫有声语言。有声语言主要包括解释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表演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四类。
解释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语言,是对事物的成因、功能或相互之间的关系、演变等做清晰准确的解说和剖析,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便最终形成概念。解释性语言要明白无误、语言简练、注重启发和有针对性。论证性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以证明论点或论题正确的语言。论证性语言要富有逻辑性、体现过程性、关注严密性。表演性语言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情感、较好的语言表现力,准确表达教学内容,以情动人、以情导学,使学生更深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表演性语言技能并不单纯指课文的诵读,更重要的是重音、停顿、语气和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运用。如讲授重点知识时重音的使用,各知识点之间停顿的使用,提问与解答问题时语气的运用,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时节奏的运用。评价性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问答、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的勉励和鞭策。评价性语言应情真意切、饱含激励、幽默风趣。
4.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又叫无声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体态语言主要包括目光、手势和表情等。检索的目光无疑是一种最重要的体态语言;教师恰当的手势、动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对课堂氛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教师的表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心情,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三、语言的应用原则与要求
教师的语言表述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活泼,不允许故弄玄虚、重复啰唆、紊乱的语言。教师要加强口语的针对性,要加强业务修养和语言修养,深入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选择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语言是学科的教学语言,因此必须应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如我们的化学学科则为化学用语。专业术语是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言,不用这些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而且往往会产生不严密,缺乏科学性,甚至可能出现错误,在教学中不注意运用教学术语还会造成混乱,如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就很容易出现混乱。学科性还要求教师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教学术语分别表示不同的特定意义,是教学中的共同语。如语文阅读教学中,分析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等;化学教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位构性关系等。
学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用词准确,必须合乎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合乎逻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教学中第一位的要求。如线段就不是直线,无色就不是白色,气体就不是气泡,无色气体看不到,而无色气泡则能观察到等。
2.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教师职业本身就使其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民族传统心理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尊师心理),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始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级越低影响越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注意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教师对学生尊重、鼓励、爱护的语言对密切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意识以及文明礼貌的语言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一致,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思想、道德、情操等各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
教师语言的针对性应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来研究。教师语言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思想感情相通的内容,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教师的语言不能太多,要做到一听就明白。就表达内容来说,一定是经过提炼和认真组织的,使用词语一定经过认真推敲,句式经过严格选择。简明的语言也包括留有余地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启发性包括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归纳、演绎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思想感情。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饱含丰富的感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性极强的语言。
总之,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还是社交场合,均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表达语言时的礼仪规范。教师语言礼仪要求表达准确到位、音量语速适中、忌“一言堂”、忌自我炫耀、忌挖苦谩骂。语言用词要适当,不能辱骂,谩骂学生,从语言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气,语气不对容易让学生产生误会。教师讲课时要以讲台为主,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不断调整好位置,学生小组讨论时要走到同学中间参与,与个别同学交谈时要距离适度。
四、语言的训练要求
教师语言技能训练主要是结合普通话和演讲与口才的要求,通过听取与观看部分录音和录像后进行练习,解决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普通话和语言、演讲与口才技能。为了提高学习的参与性,结合任务特点可以采用视听模仿的策略,让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围绕任务主题在网络中搜集各种语言技能和演讲与口才的录像与视频,并对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归纳整理形成自己规范的教师语言。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要求是有较强的朗读、演讲和讲话能力,口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有启发性。
教师语言技能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朗读、演讲、交谈和教学口语4种。朗读是口语训练的重要途径,朗读要求正确、清楚、流畅、恰当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还要求吐字归音、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演讲时要选好演讲内容,选择自己熟悉和听者关注的内容,以加强针对性,还要写好讲稿,注意观点明确、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生动,最后要进行充分的练习、准备,增强自信心。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开头与结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临场应变,加上适当的手势、表情、姿态等技能。交谈分为偶然性交谈、约会性交谈、拜访性交谈、采访性交谈等种类。教师的交谈技能主要是体现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如果担任班主任则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和家长交谈,更加要学会交谈技能。教学口语主要有复述、描述、概述、评述、解说等种类,而教育口语则有说服、评论指导等种类。
平时在训练朗读、演讲、交谈、教学口语、教育口语时多用音像资料进行模拟,由班级、学生会、共青团或其他社团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对朗诵和演讲好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还可以组织演讲团、朗诵团、话剧团等,以此来培养和考查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