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认识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对资金运动所作的第二层次划分。会计核算工作是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报告展开的。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组件,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企业会计的六大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反映,属于静态要素,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反映,属于动态要素,是利润表的构成要素。
二、资产负债表要素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3个方面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及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和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如企业有购买某项固定资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一项固定资产。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企业拥有或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项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如甲企业临时租用乙企业的A设备,A设备不能算作甲企业的资产,而乙企业将A设备出租,A设备虽然已不在乙企业,但乙企业能够控制,仍作为乙企业的资产。
(3)资产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如企业购买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所以原材料、机器设备是企业的资产。
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由于情况发生变化而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确认为资产。如变质或毁损的原材料,已经无法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在市场上也不能卖出价钱,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作为企业资产。
企业在确认资产时除符合上述特征外,还必须同时满足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和可能流入企业以及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才能确认其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处于货币形态,统称为货币资产或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或基金等。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包括原材料、周转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委托加工物资等。
(2)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投出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包括购入的股票和其他股权等。长期股权投资通常是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使用期限长,能够连续参与若干生产经营过程,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基本不变,其价值是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逐渐地,部分地以折旧的形式转移到费用、成本中去,并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和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或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3个方面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的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的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清偿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偿还或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得确认为负债。如企业5月份与银行达成了2个月后借入5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则企业在5月份就不能将这500万元确认为企业负债。
企业在确认负债时除符合上述特征外,还必须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以及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才能确认其为企业的负债。
2.负债的分类
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
(1)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和预收款项等。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等。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的应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2)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借款。
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债券的本金及应付的利息。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项。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也称为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3个方面特征。
(1)所有者是一种剩余权益。权益可分为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优先于所有者权益,即企业资产必须在保证企业所有的债务得以清偿后,才归所有者所享有。因此,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它是在保证了债权人权益之后的一种权益,即剩余权益。
(2)除非发生减资、清算,否则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加利润的分配。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股本)溢价。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内容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内容通常划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项目。
(1)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也就是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中所占份额的出资。
(2)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金等。
(4)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待分配或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三、利润表要素
(一)收入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3个方面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如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或销售活动,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活动,金融企业的存、贷款业务等。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利得,不是收入。如债务重组利得、接受捐赠利得,以及各项营业外收入等。
(2)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也是经济利益的流入,会直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是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定义,应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通常企业收入增加利润增加,所以所有者权益就会增加。虽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后,可能是利润也可能亏损,但是由于收入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以最终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收入的分类
根据企业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的内容,企业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1)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等实现的收入。
(2)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如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等实现的收入。
(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等。如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
根据日常活动在企业所处地位不同,企业的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很大。比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代修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收入,一般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如工业企业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等实现的收入。
(二)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以下3个方面特征。
(1)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是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而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出应当计入损失,不能确认为费用。如企业进行产品广告宣传,花费10万元,这10万元广告费应该确认为企业的费用,但若企业对外捐赠10万元,这是非日常活动,这10万元就不能确认为费用,只能作为损失。
(2)费用是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发生的结果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如企业支付的广告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消耗等。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不应确认为费用。如用银行存款归还企业短期借款本金300万元和支付利息1万元,归还本金导致企业资产和负债减少了,但并没有导致所有权益减少,因而不能确认为费用,但支付的利息导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减少,应该确认为费用。
2.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
(1)营业成本是企业本期已实现销售的商品成本和已对外提供劳务的成本。商品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等。营业成本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2)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及销售商品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项目中分项列示,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研究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收益和相关手续费等;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商品维修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三)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按构成内容的不同,利润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和投资收益(减损失)后的金额。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是企业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与收入直接配比的成本总额。
(2)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四、会计要素的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算,确定其金额。从会计角度来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成本,而不考虑以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待带来的预期净现金流入或流出。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或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