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文化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士人,孟子对齐宣王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言辞透露着无比的自信和坚定,而他之所以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即士人为什么能够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而没有像民众一样“无恒产,因无恒心”?另外,这里的“士”成长经历如何,又承担着怎样的价值导向,他们著述文献的社会基础又有哪些?本章的分析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