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文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教育爱心的培育养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心不只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素质教育资源,而且整体来看,国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心虽然不可谓之为稀缺,但是也是需要重点培育养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语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爱心的培育养成会对基础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转型提供重大支持。通过对现实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爱心的培育养成至少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努力改进。

首先,提升教师教育人文性。人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人文学为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信仰与理想等重大问题提供可能,特别是就这些重大问题提供的丰裕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拓展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个体难以达到的间接经验。因为对人生价值、信仰与理想等重大问题进行反省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拥有”[美]唐纳德·帕尔玛.西方哲学导论:中心保持不变吗?[M].杨洋,曹洪洋,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4.,而人文学为这种反思提供了资源和可能,所以人文学对于培育人这一事业非常重要。由于历史以及当前社会上经济实用主义盛行的原因,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人文学都不彰,被边缘化了。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关键一环是大学教师教育。现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由于基础教育对人文学的认识有谬误及不重视,进入大学教师教育环节的大学新生人文基础就不好,而当前教师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么是缺失,要么是理解有误。对师范大学而言,人文学科的发展具有历时性,需要多年的积累沉淀,所以人文学往往没有在学校发展战略中受到应有重视;而且投入更多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努力,一般是难以在当前强化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考核的语境中获得即时回报的,因为大学毕业生人文素养高低一般不与就业好坏有直接相关。人文素养是“软”的素养,在中小学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许多人文素养是难以短时识别的,或者是中小学招聘教师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在教师教书育人活动中的重要性,在选聘教师过程中没有就未来教师进行人文素养考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没有给予人文教育应有的重视。另外,教师教育在课程理念上也存在认识错误,有的师范大学开设了大量的人文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开设得支离破碎,有的课程学分只有一分,一周一节课,但是学生要选修的课却很多,每门课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大量的文献阅读,更没有师范生就人生重大问题的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师教育就没法使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就人生与社会真、善、美进行独立思考。提升职前教育的人文性,使教师能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真、善、美进行独立思考,是培育教师教育爱心的理性基础。

其次,关爱教师日常生活。这里所指的“教师”包括“未来教师”,也就是说,关爱教师的日常生活,包括为未来教师的整个成长提供关爱的环境氛围。因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爱心不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就突然拥有的,它存在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更为具体地说,就是,从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接受教育开始,包括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都是接受培育他们教育爱心的过程,所以,关爱教师的日常生活,就是要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与职中阶段两个时期的日常生活都给予关爱。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培育与职中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回溯到教师个体生命早期,所以对教师日常生活的关爱理应回溯考量。常识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爱的氛围中,日常生活中时常感受到被关爱,则也就学会了关爱他人。个体成长可以认为是从出生就开始“吸收”环境,接受影响,个体如果从生活世界中感受到更多的是爱,则个体也就具有了爱他人爱社会的自然基础。培育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心也是同理,需要从未来教师的早期成长开始塑造一种充满爱心的环境,也需要为职中教师创造一种受到关爱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学校管理中要高度注重手段的适恰性,不能过多采用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粗暴方式,这些都是关爱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举措。只有关爱中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才能够使他们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成为一种自然流露;对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进行真挚关爱,是培育教师教育爱心的感性基础。

最后,淡化中小学量化考核。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量化考核不但是中小学生身上的紧箍咒,而且也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破坏了他们培育养成教育爱心的环境氛围。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的管理逻辑是,学生考试的量化分数是教师教育品质好坏的指针,学生考试分数高无疑就代表授课教师教学水准高,另外,在分配体制上采用的往往是“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所以,学生考试量化分数高的授课教师就会得到更多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资源。因为中小学教师也是普通人,具有“经济人”的人性特征,都是在符合逻辑地追求个人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管理逻辑下,中小学教师往往会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来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手段的正当性,当然也就遮蔽了教育爱心。这种情境下经常会让中小学教师缺失对学生的教育爱心,学生会成为教师获取更多资源的工具。所以,这些教师对学生没有出自内心而无功利心的爱,只会爱所授课班级中少数学生,也只关注这些学生,因为他们能够在量化考试中获得高的分数,这是功利之爱,而非真正的教育爱心,更遑论本能之爱了。这些教师爱成绩好的学生,还可能常常是只关爱能够使这些学生考试考更高分数的维度,而对他们心灵与精神的成长,以及日常生活的幸福体验不管不问,这种教育爱心并非真正的教育爱心。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现实中有一些中小学教师面对强硬的量化考核,仍然以无私和专业的教育爱心关爱学生,但是上面所展示的情景更为普遍,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是普通人,难以逃离这种樊笼。上面展示的逻辑有力地证实了当前强硬的中小学量化考核对培育中小学教师教育爱心之害,淡化中小学量化考核是培育教育爱心所需要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