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镇化发展之路:以苏豫两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4.78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 个百分点。在城镇化率提高的背后,城镇化质量也在不断改进。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化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城市包容性得到提高,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突出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诸多“城市病”。

冯霞博士曾参与“中西部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同时她参与“农牧系统耦合原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及协同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拓展了关于耦合协同发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源于对城镇化问题的兴趣,她综述了若干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发现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同角度,探索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成果较少。

基于经济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她运用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两个典型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发展状况,从序参量角度分析入手,在源头探索各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可选择路径。

四年来,她收集了1996—2015年我国大陆31 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江苏省13个地市、河南省18 个地市的33 个指标,3万多个数据,分别使用熵值法、耦合法、象限分类识别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上万次数据的运算,从动态时间序列和静态空间格局相结合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同的演化机理及路径选择,探求各地区根据地域特点,以低碳、和谐、宜居、方便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的环境、消费、经济及社会的生态城镇,探索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书切入点比较新颖,分析方法比较独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从整体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县域层面的质性分析,期待她在本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马恒运

2017年6月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