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箕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箕子在中国典籍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与推崇,成为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位以“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在《逸周书》、《楚辞》、《论语》、《孟子》、《左传》、《韩非》、《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都用惋惜的笔调赞叹和惋惜这位殷商贤人、仁人。但都不过是“为奴”、“佯狂”、“被囚”三部曲,而对其深远的预知,深刻的哲理,以及完整的论著却少有提及。
《周易》与《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它们都给箕子突出的地位。《周易》的卦爻辞,指名道姓提到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有殷高宗、帝乙、箕子和康侯四人。《周易·明夷·六五》云:“箕子之明夷,利贞。”[1]四人中只有箕子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并有著作《洪范九畴》思想体系传世。《尚书》有《微子》、《武成》、《洪范》3个篇章都提到箕子。其中《洪范》全面体现了箕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化精神。中国儒家的开山祖孔子和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们都十分赞扬这位文化先师,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微子、比干称为殷商的“三仁矣”。汉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把古代著名人物分为九等,箕子被列入上等。《古今人表》的第一等人物是上上圣人,都是儒家作为道统推崇的人物,大部分是开创一个时代的“先王”。一共只有14人,即伏羲(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高阳、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孔子。第二等人物是上中仁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如女娲、帝挚、夏启、盘庚、武丁、成王等著名古帝,伊尹、傅说、召公、姜尚等著名大臣,还有儒家极力推崇的伯夷、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等。而箕子就被列入其中。
箕子享年93岁,但箕子一直活在后世人民的心中。他的《洪范》及其人格,被历代帝王所敬重:唐朝贞元年间,唐太宗下旨于淇县(纣王的都城朝歌)为箕子立庙,著名思想家与古文大家柳宗元撰写《箕子碑》,高度赞扬箕子。柳宗元认为伟大人物有三条标准,而箕子完全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正蒙难”的意思就是说,处在像纣王那样的黑暗时代,自身蒙受危难,却能够坚持正道,垂范后世;“法授圣”的意思就是说,在王朝更迭、时代发生巨变后,能够把古代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把《洪范》传给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帝王,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化及民”的意思就是说,箕子到了朝鲜,能够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柳宗元的“圣人”的三条标准,概括了箕子的三种生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