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产业政策保证了产业结构成功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经济学用语,是指一国经济发展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由于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水平,劳动成本上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低下,加之本国技术水平未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导致经济出现停滞的状态。没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并成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而东南亚和中南美地区一些国家陷入了这一陷阱,至今未能摆脱中等发达国家的状态。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一数字在此后也顺利上涨。2013年日本的人均GDP为3.85万美元。日本没有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理由包括以下两点:①为应对世界市场环境大概每十年进行一次产业结构转型;②国家以及民营企业旺盛的研究开发投资持续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表1-1概括了促使日本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20世纪50~80年代产业政策的特征。
表1-1 日本20世纪50~80年代的产业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小宫隆太郎等的《日本的产业政策》、伊藤元重等的《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以及综合各方面资料制作。
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战后经济复兴期和经济自立期,这一时期注重制造业整体的生产合理化以及以煤炭、钢铁为重点的生产方式,重点投资生产钢铁、化学、电力等基础资源的“装备产业”,并将其放在国家战略的高速进行培育。另外在50~60年代,作为长远布局,将合成纤维、石油化工、机械零件等纳入今后的增长型产业行列,针对这些领域重点进行研究开发的投资。
然而伴随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增长期,并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会员国,日本撤销了汇率限制,也加入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始真正着手实现经济自由化。因此60年代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应对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以及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被称为“官民协调方式”的独特政策手段对各产业的设备投资进行调控,促进了大企业的合并重组。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合并组成的新日本制铁、日产汽车和王子汽车合并组成的日产汽车等企业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为强化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时期还推行了“专业生产体制”。这一体制是指由于小规模企业众多,对于生产同一种物资、服务的产业推行事业统一化、合作化的政策。
由于日本60年代的一系列政策,到70年代国家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装备产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家电等“组装型产业”成功转型。
然而70年代对于日本产业来说是动荡的年代。以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出台包括黄金和美元停止兑换等的新经济政策(尼克松主义)为开端,世界经济陷入混乱,日本于1973年果断决定日元采用浮动汇率制。同年,以中东战争为契机,阿拉伯产油国实施部分地区禁止石油出口的措施,这导致原油价格疯涨4倍,日本作为石油进口国遭受巨大打击(即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正值日本应对尼克松主义导致日元出现过度流动性问题之际,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发表了《日本列岛改造论》,伴随而来的是土地投机,日本的通货膨胀率高涨而经济成长率低下,国际收支面临大幅赤字。另一方面,日本推行石油等能源的极限节约策略,用了大概3年的时间顺利度过这次危机。这也导致高耗能型钢铁、化学、纸浆等产业成为结构性萧条产业。机械、汽车、家电等组装产业取代上述产业地位获得了快速发展。
70年代,日本部分产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再配合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产业援助政策,日本产业结构也成功由原本的“组装型产业”向半导体、计算机、微电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带来的产油量减少导致原油价格再次急速上涨(即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高涨甚至波及进口原料价格,日本吸取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工会组织接受暂时性劳动者工资下调的政策,使日本在较短时期内度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日本吸取了遭受两次石油危机而陷入资源不足和通货膨胀的教训,于80年代开始重视发展节能型产业。
日本在1930年至1975年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实例,可以参考图1-1中出口产品构成比例(基于通关数据)情况。日本在这一时期,出口贸易规模明显增加,以1965—1968年为分水岭,一跃成为经常性收支盈余国家。原因之一便是如图1-1所示的产业结构持续成功转型。
图1-1 日本1930年至1975年出口产品构成比例
资料来源:《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
在产业结构转型期,日本的产业组织也实现了多元化。图1-2显示1950年至1980年日本各产业人口构成比率的变迁。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于40年代总结经济发展阶段中第三产业成长的理论,并命名为“配第·克拉克定律”(Petty-Clark Law),而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正是证明这一法则的实例。
图1-2 日本1950年至1980年各产业人口构成比率
资料来源:《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
日本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最后一个理由是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研究开发,实现了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当时日本的研究开发投资值得瞩目的特征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基础和长期性研究,而民营企业则负责产品及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良,各方分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