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1 何为创新

创新的概念已经被无数次提起了,广义的创新概念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或做不一样的事情。下面列出的是我所得知的定义中有独特视角和一定代表性的例子。


“创新一定必须使技术发展水平的重大进展商业化(突破性创新),也包括对技术知识的小规模改变(改进或渐进性创新)。”——罗斯·罗斯维尔和保罗·加德纳(Roy Rothwell and Paul Gardiner,《发明、创新、再创新和用户的角色》)

“公司通过创新活动取得竞争优势。它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从事创新,既包括新技术,也包括做事的方式”——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国家竞争优势》)

“所谓创新,就是通过人的管理或技术活动,创造或改进一种方法或产品,通过市场转化实现了价值增长或创造了新的价值的一种活动过程。”——代守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

“创新即不停地探寻独特的机会”——阿尔伯特·希格斯(Albert Segars,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商学院教授)

“创新指的是那些现在还不能做,但未来可以做,从而改变整个产业的事情”——约翰·麦考尔(John McGagh,力拓首席创新主管)

“对我们来说,创新就是改变,不停的改变,并走在变化的前面”——马正武(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永不停歇的、可以有多个出发点的、通过改变驱动价值的创造过程”。这个定义看起来很冗长,其中的关键是: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5个阶段:创意生成、选择、实施、商品化和扩散,形成一个两头宽、中间窄的哑铃状结构,我把它称之为“创新哑铃”有的创新研究也将这个流程成为“创新漏斗”。如Langdon Morris.创新的起点.The Innovation Master Plan(中译本).台北市:台湾商周出版,2013:183.创新漏斗没有包含商品化及扩散两个步骤,“创新哑铃”可以看作是两个“创新漏斗”对接在一起。,如图3-1所示。

图3-1 创新哑铃

“创意生成”阶段可以生成非常多的创意,这是一个“普遍撒网”的阶段,对创意没有过多的要求和限制条件。“选择”阶段需要对生成的众多创意根据公司目前的战略选择、现有的资源、技术和商业可能性等做筛选。企业往往在“选择”阶段对创意进行完善与细化,通过“选择”的创意进入“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企业将为创意投入最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功的“实施”阶段的输出即为阶段性的创新成果,比如说一项新的技术。从“创意生成”到“实施”,中间需要有一系列的过滤机制,所以整个的口径越来越小。到了下一步“商品化”,口径又将扩大,企业在这个时候需要将自己开发出来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应用于多个产品和服务。客户通过产品和服务来接触到公司的创新成果,而这些产品和服务进入社会以后,将产生一个联动的“扩散”过程,会有更多的不同社会成员,以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拓展出自己的新产品、服务和应用方式。这个时候,创新的影响已经融入整个社会,口径将变得更大。比如说:苹果公司开发出iOS操作系统,可以应用于iPhone、iPad等多个产品,而广大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会在iOS的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使得iOS和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个体发生联系。这个扩散的联系过程,提升了iOS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最终提升了iOS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