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从《后记》想到的
潮把她的《后记》送到我手上两天了,我一直没有成块的时间修改,终于在上午的时间里认真地阅读并进行了修改。修改的同时,百感交集,人的命运祸福无常,我进入了潮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深刻地感伤着。
潮的父亲是本地乃至全国比较知名的书画家,祖籍江苏淮安。潮的父亲47岁的时候才有了潮,从此视为掌上明珠。不幸的是,潮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发配到边地,一去就是6年。小潮和母亲在举目无亲的异地,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当1976年“拨乱反正”后,潮的母亲因常年的哀伤身体每况愈下,在潮14岁时去世了。父亲十分珍惜被平反以后的日子,日夜创作,那个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为繁荣当地文化做出了贡献,作品也因此走向全国。可是命运再次将小潮的命运推到厄运里,父亲因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因心脏病而猝然离世。
如果说在自己年少时失去父母是很悲惨的事情,可是更悲惨的事情在潮中年的时候降临了,潮倾注了近20年的时间培养的儿子,在2006年的夏天离开了人世。
我自认为理解潮,可是那深切的疼痛,刻骨铭心的创伤怎是言语上的安慰能够减轻的呢?我知道任何语言都没有了意义,发生在谁的身上都可能无法承受。整整半年,潮没有上班,把所有的电话关闭,她拒绝和任何人联系,几乎每天她都在家里,守候着自己的深度痛苦。我几次去看望她,碰巧她都不在家。
潮比较内向,虽然她大我六七岁,可是没有觉得有什么年龄的差异。她不爱说话,或许她经历的痛苦太多,从小就形成了比较忧郁的性格;她的工笔写意画都比较灰暗,也许与她的成长过程有关,她的语言都融进她的画中。
潮常常关闭手机——即使是孩子还健在的时候,因为工作忙碌,我没有时间跟她约见,就常常打她的电话,只要她的电话关机,要么是她的身体不好,要么是心情不好。我常常很惦念她,她的单位离我家并不远,可是电话一旦不通,我总很不安,常常十分心疼她。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爱人感情的不忠而产生了婚变,她常常在节日的时候,一个人在大街上度过。每次节日打电话给她,我总是心里惴惴不安,我不忍她一个人在节日的孤独。就想,如果我不是要回婆婆家陪婆婆过节,就把她邀请到我的家一起过,不要让她独自咀嚼孤独。
回顾我自己那些过往的日子,好多次被困难压得喘息不过来,常常以“今天就过去,明天,还有更多的明天就会来临,一切都会过去的”来安慰自己。虽然一直追求完美,生活的过程中仍有那么多不完美的日子,可是这些不完美才最让自己怀念,怀念过去那些不完美的日子,屡屡觉得自己很成熟了,可是与潮比,我实在很浅薄,我无法深刻体验她内心的苦楚和切肤之痛。
今日看着潮的《后记》,我进入了角色。很多时候,自己没有经历的时候,不懂得去关心别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真正觉得自己很自私,很少换位思考,更多的是接受别人的给予,而很少奉献。
我祈祷着能赐予人幸福和安康的上帝保佑潮,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就让健康快乐永远与她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