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转型时期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开局之年,文化产业发展须“实”字当头,务实推进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回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这一年,各地也先后针对“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出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利好为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仅仅有政策保障仍然不足,万事俱备,文化产业发展还需更加务实推进。

发展目标要“务实”

微评

★ 目标的制订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政府、企业都是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多个省市已经把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目标,那就要为之做好工作部署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到国家战略指导,小到区域战略布局,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全国31个省市的“十三五”规划均直接或间接部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中陕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足见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各地区的目标与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布局状态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各自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而如何让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加务实,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县市、乡村,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需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确定发展目标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数据搜集工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制度,提升产业监测的时效性,及时反馈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制定提供依据。其次,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要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地方建设相融合,不仅能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维护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保障。

相关措施要“牢实”

没有措施保障、制度跟进,这些目标就难以实现,最终将变为空谈。因此,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之后,配套措施要紧紧跟上。第一,措施、制度的设计要具有整体协调性,要统筹兼顾。这主要是指文化产业政策措施须与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组织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产业技术的支撑相互配套、协调统一。第二,措施的制定要注重产业结构平衡。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双效统一”,而其中的社会效益更应备受推崇与关注,因为它所产生的意义更加深远,更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乎民族的魂和根。第三,措施的制定需注重融合理念。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不仅要紧紧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更需要兼顾新型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用融合发展的思路设计各类配套措施,以助力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

文化项目要“硬实”

重大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建设,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大突破,在“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中,无论是新兴业态还是传统业态都须以具体的文化项目为支撑。首先,每一个文化项目的谋划都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相协调,都要有能承载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切忌“单打独斗”。其次,文化项目的发展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向前推进的,不能让项目仅仅停留在“雏形”,要紧随产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从而使其真正落地,真正实现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最后,文化项目的建设切勿只求数多量大,不求质高量强,急于求成,不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而是要注重文化项目的内容,以“质”取胜。

微评

★ 近年来,各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不断攀升,在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道路中,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应该做好把关和筛选,优先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项目的形式之一,多个省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园区做出部署。例如,天津提出“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湖南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福建提出“加快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海峡数字出版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点园区建设”等。这些园区的建立,不能徒有虚名,做实才是根基、才会有活力、才是落脚点。

评估机制要“切实”

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不断地评估、修正,这是保持其健康发展态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引入第三方的评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从我国现行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建设的评估机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现有的标准多将关注点仅仅停留于评估层面,仅着眼于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的探讨;二是还需加大分类细化研究的力度,更加切合实际发展情况。评估机制的落实需要有一整套的思路,使得能够“进得去”,也能“退得出”,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头作用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评估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各地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探索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分类监管的做法为文化产业的评估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微评

★ 北京市探索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分类监管的模式给其他省市的文化产业评估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调查数据要“证实”

近五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15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2.5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2%,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但在“一片大好”的数据背后,还需冷静思考——哪一方面的发展只是“虚热”?哪一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不实之处”?这些都需要我们理性对待。

只有进一步证实数据、现状所反映的结果,才能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症结所在。尤其是在文化产品市场中,如何做到与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紧密结合、如何在文化产品领域中化解过剩产能、如何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文化产品,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思考从而进一步做实。

好的政策要“落实”

所谓“好”的政策就是那些确实能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政策。但目前,许多好的政策却迟迟未能真正落地。例如,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融资难、税收担保等问题仍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瓶颈。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多个部门联动合作,除了文化部门之外还涉及财政、金融等多个相关部门,这就为政策的落实与协调带来难度。其次,在政策传递的过程中,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制约了文化政策的执行,在地方仍存在对国家政策进行曲解、延迟或空置的现象,制约了政策在各地的生根、发芽。

微评

★ 这些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利好文化企业发展尤其是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些企业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不得不说,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方面的瓶颈还有很多,虽然不能一蹴而就、全部解决,但还是要分清主次、依次推进,将好的政策真正能够抓到实处上去。

“务实”的发展目标指引文化产业未来的前进方向;“牢实”的相关措施为发展目标保驾护航;“硬实”的文化项目是实现目标的有力支撑;“切实”的评估机制、被反复“证实”的调查数据为发展做好实时监测、评估;最终将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保持良性循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通过六大方面的稳步推进,实字当头,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再度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