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一条微信被大量转发,受到众人瞩目,标题是“三十年来,已被毁掉的9个中文词”。9个词中有6个属于汉语称谓语:①小姐:从尊贵到低俗;②美女:从惊艳到性别;③老板:从稀有到遍地;④同志:从亲切到敏感;⑤表哥:从亲戚到贪官;⑥干爹:从长辈到情人……仔细一想,上文所谓的“被毁掉”,其实是社会称谓语的语义降格(小姐、美女和同志)、语义泛化(老板)和语义转移(表哥和干爹)等演变形态。这些语义演变大都体现了“始于尊贵,终于轻贱”的趋势和宿命,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和国人称谓观念的变迁轨迹。可见,研究汉语社会称谓语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本书是我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本书即将付梓,心中有一丝欣慰,也有一丝忐忑。研究汉语社会称谓语,说容易也容易,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先导,每个人工作、生活中都要用到它;说复杂,又何其复杂!它的使用和评价与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和地域无不关联。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它能反映人们即时的态度立场、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活化石”,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历史。可以说,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汉语通用称谓语使用状况的大规模社会调查较少,尤其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称谓特征方面的研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相互关联。例如,进入21世纪以来,“美女”“帅哥”“亲”等通称先后崛起,其他称谓词的生存空间因此受到挤压。有些称谓语的语义演变是剧烈而急进式的,如潮起潮落,起伏明显;有些称谓语的语义演变是缓慢而渐进式的,如水中暗流,不易察觉。不管是哪种演变形态,都需要跟进研究。同时,汉语长期存在称谓困境的现象,人们在很多场合找不到得体的称谓语,大大影响国人的人际交往和文明形态,这需要我们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称谓观念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称谓语规划建议,为解决社交称谓的混乱和缺环等问题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正是从以上主旨出发,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现状和最新语义演变进行了多项实证研究。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厘清了称谓语和称呼语相关概念。第二章尝试对六个汉语通用社会称谓语的语义演变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第三章详细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汉语称谓困境现象。针对这一困境,第四章对当前主要汉语通称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各个通称的使用频率、受欢迎度和主要语义成分,并概括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五大主要称谓特征。第五章至第九章为专题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聚焦北京市的党政机关人士、国企员工和欧美外企员工这三类人群的称呼模式和称呼特征。第八章尝试运用模因论梳理了“亲”这个新世纪新兴称呼语的语义泛化过程。第九章专门研究了网络拟亲属称谓语这类特殊亲属称谓用法的语义演变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曾分别发表在《语言·文学·文化论稿第三集》论文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语言文字应用》2015年第4期和《现代语文》2016年第7期。当然,本书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对文献进行了相应的补充。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是共时研究,但考虑到历时中包含有共时,书名便取为“汉语社会称谓语的语义演变”,力求简洁。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本课题有幸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现状调查及语义演变研究”(批准号12YJC740070)的资助,这使整个项目的运行和所有调研工作有了保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配套经费的支持。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事的热心鼓励和无私帮助。我的研究生郑双、朱娟、薛睿、张颖、刘海燕等参与了部分章节资料和数据的初步整理工作,马圆圆和张颖参与了文稿的校对工作。最后,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田贵森教授。当年我的博士论文出版时,田老师在“序”中鼓励我继续勤奋进取,逐步拓展,并对我充满殷切期望:“展望称呼语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引发的称呼语缺位现象;网络语言中特殊称呼语形式的使用与规范;称呼语变异与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证研究等”。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暗合了田老师指引的方向。此外,我还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刘晓庆编辑,她耐心、细致的工作使本书的出版最终成为现实。
限于作者的研究水平、时间和精力等原因,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及指正。我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为学术界朋友了解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现状及其最新的语义演变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刘永厚
2017年7月2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