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术研究
艺术学理论研究既需要宏观理论的把控,也需要微观研究、科学实证的方法。2012年度艺术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对象和领域包括对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理论阐释,对文化思潮和现象的总结归纳,而且关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艺术政策制定,结合人类社会探索艺术规律,思考艺术和审美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来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16项涉及艺术理论、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艺术文化综合等方面,相对其他四个一级学科较少,与2011年142项艺术学项目中26项艺术学理论项目的数量相比亦有下降,但国家重点项目从2011年的1项增加到2项(见表1)。
表1 具体立项情况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艺术基础理论研究8项,与2011年持平。项目如表2。
表2 结项情况
(二)出版物
在出版物方面,2012年度出现了不少关于艺术学理论的著作、译著和文集。
艺术基础理论方面,陈旭光的《艺术问题》(上海三联出版社)和陶宇的《艺术理论新探》(文化艺术出版社)都是从艺术的本质出发,前者探讨了艺术的本源、艺术主体、艺术接受等问题,后者对艺术的特征、艺术与人类文化、艺术的演变、艺术门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姜耕玉的《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都是对中国艺术思想的总结分析,前者聚焦主体、本体、特质、神采、流变等六个综合问题,后者则涉及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文学、戏剧、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实践。张晶的《艺术美学论》(中国文联出版社)从思辨形态的艺术美学、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和当代艺术美学三个角度出发,彰显艺术之美,揭示艺术创作与审美规律,建构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艺术美学理论。
艺术管理方面,谢大京的《艺术管理(新版)》(法律出版社,第1版, 2012)分上、下两篇:上篇以艺术管理的宏观制度构架的研究为主,介绍了发达国家各具特点的艺术管理模式,我国文化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历程,并对近些年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产权变革;下篇从第七章开始,以艺术管理的运行研究为主,介绍了演艺团体的领导者、演艺团体和剧场产业化运作、舞台管理、旅游演出、音乐剧运营、观众拓展、演艺业投融资、艺术基金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活动产业化运作等,并将这些内容置于宏观制度改革的框架内来进行研究。王希俊和李精明的《艺术管理》(中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2)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艺术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艺术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艺术市场、艺术策划、艺术创意、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等,并与艺术理论、文化学、管理学、创造学等相联系。张朝霞的《当代艺术管理论丛》(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版,2012)从微观上研究如何管理、处理各类问题,进而取得良好效果等问题,主要阐述了教育管理艺术的特征、组建和培养集体的艺术、教育管理群体的艺术、促进人们个性发展的艺术等。
此外,2012年出版的艺术学理论译著有马库斯·米森著、翁子健译《参与的恶梦》(金城出版社);鲍里斯·格洛伊斯著,苏伟、李同良译《走向公众》(金城出版社);让-马里·舍费尔著,生安锋、宋丽丽译《现代艺术:18世纪至今艺术的美学和哲学》(商务印书馆);理查德·霍尔海姆著、刘悦笛译《艺术及其对象》(北京大学出版社);布莱恩·沃利斯著、宋晓霞等译《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
(三)期刊论文
2012年,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以上著作、译著、文集等,还包括大量的学术期刊论文。这些文章多发表在《文艺评论》《艺术评论》《艺术争鸣》《艺术百家》等艺术理论评论类核心期刊,《美术》《美术观察》《当代电影》《戏剧艺术》《民族艺术》《艺术教育》等艺术类专门期刊,或者《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来看,各个院校根据其自身科研优势,呈现出了极具差异性的研究重点;而整体看来,这些文章涉及艺术理论研究、艺术批评研究、艺术史研究,还有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传播、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等多种艺术跨学科研究,同时能够从艺术领域内部跳脱出去,关注艺术与公民社会、国民素养、国家形象、传统文化等更宏观的范畴。
1.各类院校所呈现的不同研究重点
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所涉猎的研究面甚广、眼界甚宽,不仅仅有艺术领域内的深度探讨,同时注重从艺术领域向文化、社会、公民、国家形象、全球化环境的横向拓展,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主要代表。南京艺术学院之类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则更多地关注艺术学门类调整后的发展与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的学者、研究人员在2012年一年所发的约30篇期刊论文中,涉及了文学、美术、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艺术批评、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如刘梦溪的《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王文章的《为农民工塑像》、介绍民间手工艺的《马奔红绿彩》,田青的《科学·宗教·艺术——兼及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王能宪的《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解析》《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王列生的《艺术物化与艺术批评“被物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困境》《再论文化产业政策的边际内置谱系内置》《古典民本主义的立场分异与价值认同》,等等。
南京艺术学院涌现出十多篇关注艺术学学科发展、艺术专业教育的文章,如中国传媒大学仲呈祥教授的《当前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几个问题》,邢莉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解读》,王谦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与门类艺术学研究的重叠与区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主攻方向——以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两个问题为切入点》,钱为的《公共艺术专业立体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陈勇军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等等。
单科性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下设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艺术史研究、艺术批评研究或以本专业艺术创作和作品为支点的艺术理论、现象研究等。如中央戏剧学院沈林在《戏剧艺术》2012年第5期上发表的《刺目的盲点:再议“跨文化戏剧”》,麻国钧在《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2期上发表的《〈大傩图〉综合论说》;北京电影学院陈晓云发表在《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的《红地毯上的中国影星:身体表演、服装修辞与视觉政治》;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18期上发表的《培养有文化感受力的中国人——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潘公凯的《从实施到方法——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阐释框架的思考》《造型基础训练的意义》分别发表在《美术》2012年第1期和《美术研究》2012年第1期;还有西安美术学院李青发表在《美术》2012年第9期上的《谌北新油画艺术论》,彭德发表在《中国书画》第8期上的《水墨解梦》和2012年第4期《新美术》上的《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绘画创作情况》,以及赵农发在《美术文献》2012年第3期上发表的《满院飞花,渐成佳境——读姜怡翔的中国画》,等等。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相关研究者基于其专业设置(包括艺术传播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艺术美学三个专业方向),关注重点主要在电视电影传播方面,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如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课题组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传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和《2011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胡智锋、周建新的《2011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热点解析》《2011年度中国纪录片盘点》,胡智锋、张炜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问题三思》,胡智锋、刘俊的《需求与选择——谈中国影视人才的培养与锻造》,还有胡智锋在《当代电视》2012年第12期上发表的《电视艺术应高举“为人民”的旗帜》,郑世明的《论气韵与中国影视的美学品格》,等等。
而上海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中的研究优势主要凸显在电影领域,还有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照研究,同时也涌现出不少关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艺术与社会公众的论文。在电影电视领域,上海大学相关教授所发文章就有诸如金丹元的《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流变及其焦虑性诉求》《“华语电影”中的“民族想象”与差异性审美》《20世纪90年代城市题材中的后存在主义式审美管窥》等,蓝凡的《终成正果的犹豫:“新浪潮”电影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电影类型新论》等,还有林少雄的《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例》《“女性述史”:都市文化时空的影音呈现——以台湾纪录片〈跳舞时代〉为例》等。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出现的论文有蓝凡的《作为艺术的杂技的哲学维度(续)》,张建军的《荆浩〈笔记法〉及早期水墨山水诸问题》,邹其昌的《新近修〈营造法式〉序研究——〈营造法式〉设计思想研究系列》,刘基玫、邹其昌的《论朱子〈仪礼释宫〉设计美学思想》等。而在艺术与公众领域,有王洪义发表的《公共艺术就是公民优先》《丑陋城雕谁之过》等。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曹军发表的《2012:文艺学的回望与前瞻》《2011年文艺学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等均论及艺术学升“门”后各学科专业需要面对的多种问题与挑战。
多个学校共同申请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点,综合了各学校的专业优势,在学术成果方面也有明显的体现。如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共同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名义所申请的博士点导师在2012年一年所发论文的数量就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艺术创意与设计、工业设计、艺术与城市规划、艺术与产业等方面,如杨先艺、张弘韬的《知识经济时代设计创意的属性与价值研究》,雷绍锋的《中国近代设计史纲论》,管顺丰、张弘扬的《艺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管顺丰、曹南南、李燕敏的《艺术产品价值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研究》,王松、胡树华的《国家高新区强弱空间极化的演化分析》。此外也有徐晓庚的《一位被敦煌尘封的画家——姜豪》,张乾、尚慧的《唐佣显现的唐代审美精神》,等等。湖北美术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的研究优势则集中于其原先的专业领域并开始尽量向宏观和复合的方向发展,学术成果甚丰,湖北美术学院有陈孟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后学院”艺术——湖北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展前言》等;武汉音乐学院有李莉、田可文的《论桂林的抗战音乐活动》《1938:音乐家在武汉的分歧与对峙——兼及刘雪庵的活动》以及田可文的《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问题——兼及贵州的本土民族音乐》;等等。
2.年度学术热点
艺术学理论继2012年成为一级学科之后,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延续了以往的关注热度;艺术学理论的学历教育及其与国民素养的关系、艺术和艺术从业者在文化传承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的社会使命等仍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此外,在2012年整体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之下,艺术学理论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北京大学王一川发表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3期的《艺术学门下需要艺术学理论吗?》一文从艺术种类理论和涉艺理论之间的中间层面论证了艺术学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梁玖在《艺术百家》2012年第6期上发表的《艺术学独立成为门类后的四个核心问题》一文认为,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之后,需要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新的艺术制度确立问题、艺术本土学理研究的问题、艺术教育规划问题、确立学术艺术观念的问题。此外,相关文章还有北京大学陈旭光发表在《艺术百家》2012年第2期上的《艺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东南大学姜耕玉发表在《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上的《艺术学与美学的界限》,等等。
艺术学理论的学历教育及其与国民素养的关系方面。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引领全社会重视艺术教育》中强调,一方面要在各种场合进一步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南京大学尹文教授的《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一文提出了社会转型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视觉实践建构人们的现代视觉经验及其公民性。此外,相关文章还有清华大学李砚祖的《艺术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王一川的《通向公民社会的艺术批评》,重庆大学彭吉象的《艺术教育,辉煌廿年》,东南大学尹文的《当代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艺术素质教育》,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永武、郁正民的《以生成性策略加强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封钰的《20世纪早期“中西合璧”思想对当代大学艺术教育的启示》,等等。
艺术在文化传承与软实力建设中的社会使命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梁玖在《当下中国艺术族群的服务功能论》一文中认为艺术的族群现实关怀服务功能的内涵是显现艺术学科价值、证明艺术学科地位、创造族群荣誉、塑造族群形象、让民众经济获利、积淀民众幸福感,然而当下中国艺术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有所欠缺的。清华大学陈池瑜在《中国绘画之文化价值》一文中认为,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特定的文化内容,捍卫中国话艺术即是对中国文化本身价值的守护。此外,还有叶朗的《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丁宁的《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挑战》,向勇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理想——兼论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功能定位》,东南大学陶思炎的《论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等等。
2010年由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特别设立的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于2010年6月底立项,2012年12月顺利结项,成果丰富,从而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成为2012年度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主要文章有李心峰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造性实践》,田青的《找回祖先的声音——中国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简化字是我国古代文字遗产的承续》,王文章、李荣启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苑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等等。最终成果就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王文章主编)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关注现实主义则体现出艺术学理论领域内研究人员对当下艺术创作动向的敏锐把握,是艺术学理论对于艺术现象做出理性分析、从理论层面对艺术发展方向深入思考的综合表现。各位学者秉持不同的观察视角,呈现出的学术成果涉及电影、电视、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主要文章有北京大学王一川的《当前中国现实主义范式及其三重景观——以新世纪以来电影为例》,清华大学陈池瑜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中国传媒大学彭文祥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娱乐化的交会渗透与建构塑型——论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语境的嬗变及其审美现代性意义》《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中审美意识的现代性》,王军强、彭文祥的《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审美意识》,等等。
3.各学科均衡发展
根据2011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小组的决定,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是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2012年是学科调整后的第一个年份,各二级学科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呈现出互融态势。各个学科领域都涌现出了数量可观的期刊论文。
首先,艺术理论主要研究艺术发展、实践中的共通规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着眼于艺术的宏观层面,可融入多种学科理论,譬如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语言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传播学等。彭锋的《如画概念及其在环境美学中的后果》论及18世纪英国诞生的“如画”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环境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如画”概念探讨它们在中西方引起的不同美学后果。东南大学郁火星的《西方艺术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方法在西方20世纪艺术研究领域的状况进行了梳理。此外,还有东南大学姜耕玉的《中国古代原创性理论的发掘——〈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修订本)序言》,南京大学童强的《论诗画的表达》,南京大学周计武的《审美文化中作为感性形式的怪诞》,等等。
其次,本学科艺术史研究应强调打通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探寻某个地域或者时期内贯通各学科的艺术发展脉络,或者探讨艺术史研究方法。如清华大学陈池瑜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藤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探讨了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史观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对此的接受和挑战,以及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推动和影响。然而目前,本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仍然多停留在单科艺术之内。这种情况源于艺术学学科调整之后,老师及相关学者均是来自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研究方向必然偏重原先专业。相关文章有东南大学徐子方的《明杂剧曲体论》,南京大学封钰的《敦煌莫高窟早期雕塑源流》等。
艺术批评主要着眼于社会现实语境以及历史语境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等的价值、地位和发展态势,针对艺术思潮、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创作等现象进行评判,并探讨艺术批评自身的历史发展与原理规律。艺术批评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实践价值,关乎艺术的健康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根据其对象的不同,艺术批评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针对综合性的艺术现象,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评判。比如,王一川发表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上的《2011年: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悖逆景观》, 《当代文坛》2012年第1期的《历史影像再现中的价值取向——以21世纪头十年四部国产片为例》, 《当代电影》2012年11期的《身体美学与心灵美学的分离——〈英雄〉与中式大片十年回顾》,北京大学彭锋发表在《美术观察》2012年第11期上的《当代艺术中的回归》,朱青生、王思泓载于《东方艺术》2012年第3期的《艺术组的存在与价值》,等等。其二是从个体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出发,从特定角度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艺术作品的艺术技巧和价值以及社会影响进行评判。涌现出的主要作品,如北京师范大学王贵胜发表在《中国书画》2012年第10期上的《从传统精神的内核出发——咀嚼吴冠中关于风景画的三句话》;东南大学汪小洋载于《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的《当代文人画与文人化——阮荣春先生与中国当代文人画》;等等。还有针对艺术批评的方法规律进行探讨的艺术批评原理研究。如东南大学李贝雷、张祖华发表在《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上的《构建当代艺术的批评制度》一文认为,当代艺术需要建立一个批评的制度,这个制度不仅仅指涉艺术理论家或艺术批评家,还要指涉受众群体,要求中国当代艺术只有承担起培养大众认知艺术的能力,才能构建一个公共领域的批评制度,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辨别和防止艺术骗局的行为和事件。中国传媒大学彭文祥在《当代电影》2012年第11期上刊登的《电视剧批评活动的价值坐标刍议》一文指出,在电视剧批评的美学标准、现实诉求与历史趋向中,其价值坐标的建构要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为两翼,增强时代生活的贴近度、艺术感悟的敏锐度和思想智慧的启迪度。此外,还有艺术批评史研究,如东南大学刘道广刊登在《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上的《中国先秦宗法思想对“乐”艺术批评的历史影响》等。
最后,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止步于单纯的艺术范围之内,而是要跨越学科界限,获得更强的生命力。2012年度出现的此类文章有北京大学陈旭光发表在《当代电影》2012年第1期上的《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发表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3期上的《2011:中国电影产业与艺术备忘》;北京大学向勇发表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3期上的《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东南大学凌继尧载于《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的《企业的管理美学——兼与柳冠中〈美化?造型?还是设计?〉一文商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