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延庆县下辖有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443个自然村,仅在县城城区有3个街道办事处。在全县27.9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有16.4万人,几乎占六成,因此延庆本质上还属于农业县。
延庆的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3月开始,由市委农工委牵头,实行“1+6工作模式”,成立1个办公室,设6个工作组(产业发展组——农委;环境建设组——市容管理委员会;规划设计组——规划分局;公共服务设施组——发改委;组织保证和农民培训——组织部;宣传报道组——宣传部),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
短短几年,延庆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据统计,2009年,延庆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06.6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农民人均收入9971元,同比增长9.8%,经济发展势头喜人。在农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47.7%,第二产业占37.2%,第一产业占15.1%。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成效明显。
1.农村经济结构特色化、多元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延庆县不断加快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各乡镇、各村不再依靠单一传统农业发展经济,而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倾力打造特色牌,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多渠道发展经济,加速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延庆县充分利用“京郊”这一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实施多种经营。2009年6220亩设施农业建成投产,6579头散养奶牛实现入区管理,1200万盆草盆花实现了订单销售,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其中大榆树镇新建设施农业大棚457栋,设施农业占地近千亩。该镇的杨户庄和岳家营的越夏番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9年收入55万元。岳家营种植的花卉还供应北京城区节日摆放,并成功试种新品花卉,远销日本和俄罗斯。2010年,延庆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8832亩,累计达到5万亩。新增以果品为主的设施农业2248亩,总面积达到1.3万亩。
二是以民俗旅游业、“观光采摘节”为载体,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消费,带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延庆县岔道村依托八达岭长城,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建成民俗旅游一条街,沿街全部为典雅别致的明清风格店铺,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约占全村劳动力的80%,农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成为京郊百富村之一。岔道、柳沟等民俗村稳步实施改造,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接待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2009年延庆县全年接待游人269.3万人次,实现收入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28.4%。
三是积极发展沟域经济、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延庆县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绩喜人,加上交通便利,使得发展沟域经济有了优势资源和基础。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是全市沟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另有四海镇四季花海、沈家营菊园、井庄玫瑰、大庄科乡立体生态农业、龙庆峡郊野森林公园、八达岭镇石峡谷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竞相推出,基本形成了一沟一品,带动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地处沟域经济带的千家店镇和四海镇的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幅均高达15.5%,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2%。
四是走农业科技之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现代农业借助信息手段加速农业生产升级增效,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例如延庆县许多乡镇的鲜花大棚配置了国内先进的电子控温系统,对棚内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实施自动控制,实现了农业数字化、科技化。岳家营村试种的布利塔茄子亩产达2万公斤,比传统种植品种增产近10倍。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了设施农业,提升了产业效益。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民要实现增收致富,只有合作起来,才能扩大生产,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共享收益、分散风险。延庆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至2009年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6家,成员入社总数18875户,占全县一产就业人数的71%,带动非成员农户39100户,实现销售总收入23823万元,盈余4510万元。其中2009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6家,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有2家,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有20家,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17家,在50万元以下的有131家。在合作社中,沈家营镇西王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拓思路,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七彩甘薯的产业链条,生产五色粉条和薯粉,加工出来的产品利润比初级产品增加了30%。
2.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
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新农村建设以来,延庆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9年是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最多、任务最繁重的一年,按照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已在173个村全面开展“五项基础设施”(饮水净化、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如厕改造、绿化)建设和“三起来”(亮起来、暖起来、农业循环起来)工程建设,编制完成了150个村庄规划,完成178个村的农民安全饮水和1.43万户改厕任务,硬化街坊路24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节能灯2.2万盏,搭建节能吊炕1.1万铺,建成秸秆气化站4处,实施建筑节能改造960户。2010年完成街坊路硬化198万平方米,绿化美化118.2万平方米,实施引水管道改造840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2公里,完成如厕改造1.6万套,新建公厕133座,新建垃圾房132座,五项工程提前两年全覆盖。结合农村环境百日综合整治,延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八达岭镇创建全国卫生乡镇,张山营镇通过市级卫生乡镇验收,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调研中,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环境优美,柏油路平坦宽敞整洁,道路两侧配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许多农家都装有太阳能供热系统,绿树掩映下的农家庭院雅致清新,村里的公共用地(公益区)建设整齐划一,设施齐全,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如延庆县小浮陀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绿色村庄,村上组织村民开展了以各家各户门前三包(即包绿化、包秩序、包卫生)、村内五化(即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靓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美化工程,实现了柴草不进村,街道无粪堆。大街小巷都栽植了刺槐、香花槐、海棠等经济树种,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家家屋内装有北方特色、经过改良的吊炕,既美观实用,又环保节能。该村许多老党员还自发成立了“夕阳红”巡逻队,为村里义务巡逻,保护环境,维护治安。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以来,益民书屋、数字影院、体育健身点、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在延庆全面开花。
益民书屋内,整齐摆放的书架一字排开,书籍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科技兴农、农村生活、农村文化等。书屋还拟定了管理和借阅条例,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和借阅制度运行体系。
每村一个数字影院,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数字影院配备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多媒体影视播放设备,每周放映1~2场电影。播放的影片类型多样,那些反映农村老百姓生产、生活情况的电影尤其受到村民的欢迎。
根据村的大小不同,每个村在公共用地建立1~2个村民健身点,并配备了齐全的露天健身设备。平时健身点既是村民锻炼、活动身体的场所,也是聊天交流的地方,不失为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又一个公共中心。
村级卫生室干净卫生,建立了规范的机构管理、用药等制度,看病配药价格规范合理,接受村民监督。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卫生院统管,除负责所在村的医疗外,还开展了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和保健工作。
3.农民收入增加、生活丰裕
延庆县以农民增收为农村工作的核心,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农民收入得到了稳定增长。全县15个乡镇中,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7个,占46.7%。其中八达岭镇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达到14425元。全县376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的达到130个,占总数的34.6%,比上年同期增加53个村,增加14.1%。
2009年市县均制定出台了《共同致富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帮扶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在惠农政策下,2009年延庆县农民因政策性获益达到30390万元,人均达到1567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2596万元,生态林补偿资金4578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124万元,全年低保(含五保)资金1674万元,1.2万余生态就业人员资金5576万元;1000名水管员资金600万元,400名防疫员资金240万元,新农村建设务工74.2万人次,支付5508万元,城乡无社会保障老人养老补贴8494万元。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影响了农民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在益民书屋、数字影院开展的活动,农民群众乐意参与进去,并能够学到东西,有利于转变观念、实现致富。广大村民还对电脑和网络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许多农村家庭购买了电脑,大部分村民可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参与生产,积极学习产品供销网络化。
在延庆,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文艺队伍。农民自发成立了秧歌队、合唱队、戏曲队等,并主动约请乡镇、县里甚至市里的专业工作者来指导。有些村的文艺骨干还自编自演小品、山东快书、京东大鼓、京剧、评剧等节目,丰富了干群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团结凝聚了人心,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延庆县还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户创建相结合,提倡室内干干净净、室外整整齐齐、邻里和和睦睦。至2010年,已评建农村文明户2.2万户,在广大农村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延庆县还通过开展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在全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庆新农村建设明显优化了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美化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在延庆新农村建设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将为下一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1.经验一:政府积极扶持是前提
延庆县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国家、市、县的鼎力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指引下,依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方针政策,北京市对像延庆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郊区县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方面,北京市的财政投入向延庆倾斜,市里每年预算安排足量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村产业促进资金等。新增事业经费也向新农村建设倾斜,政府向郊区的投资比例由2002年的20%逐步提高到2009年的52%。另一方面,延庆有许多惠农的发展项目,得到了市各个委办局职能机关的积极支持,予以优先立项建设。与此同时,延庆县在自身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
2.经验二:整合社会资源是基础
一是充分发挥“帮扶结对子”活动的作用,寻找社会各界力量,依托科研院所、驻区单位的资源,从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寻求支持;二是为每个村选派两名大学生任“村官”,充分发挥他们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优点,合理采纳他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有效解决村民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整合群众力量,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员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
3.经验三:创新工作机制是保障
北京市完善了组织领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项目建设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运行机制,深化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社会力量参与、督查考核机制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延庆县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借鉴城镇管理办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起水管员、公路养护员、护林员等队伍,既解决了农民,特别是生态涵养区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问题。
4.经验四:文化凝聚人心是动力
开展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及建设文化大院等形式,使村民成为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思想上更加凝聚,在加快发展上信心更足。同时,延庆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使社会秩序更加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当然,作为一项重大的全局性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是整个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所逐步呈现出来的普遍现象。延庆地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北京地区,新农村建设又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遇到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情况也更为复杂。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这些复杂情况一定能被克服,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一定能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1. “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是按照“4年工程2年完,2年的资金4年还,钱不够贷款凑”的建设方针,时间过于紧迫。很多工程都是在没有结合村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就匆匆开工建设。这导致工程建设中通盘考虑不够细致,重复建设较多。在调研中有的村民反映,村里改“上水”要挖开一次村里的道路,后来改“下水”又得重复开挖一次,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建设资源没有得到集约使用。
二是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本意是希望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但投资不菲的污水处理设备建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困难。如农村各家各户生活产生的污水量并不大,即使集中到污水处理点处理,总污水量也不是很多,这使得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得不到发挥,效能较低。又如污水处理设备由政府投资建成后,没有长效安排其运行、后期维护费用,这直接导致农村和地方政府没有使用的积极性,甚至带来使用上的财政负担。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每村搞污水处理没有必要。”在调研中,发现某村一年前建成的四个无动力污水处理装备已经运转失效,废置在田间地头。
三是改厕工程。厕所使用时的防冻冲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在山区更为突出。延庆山区冬季较长,温度较低,水一冰冻,家里的厕所就没法冲水使用。有农民反映说:“厕所改是改了,但一冻就完了。”由于季节天气的原因,目前延庆山区有很多新改的厕所,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没法正常使用。
四是道路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以来,延庆几乎所有的村都铺上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先前下雨天满是坑坑洼洼的村道,目前在延庆已难觅其踪。但不应忽视的是,有些村的道路硬化建设存在质量问题,直接表现在路面使用不到一年就已开始损坏。村民反映,这些道路的厚度、当初使用的水泥标号都不符合要求。村民对此意见较大,反映政府花钱不当,怀疑工程建设存在猫腻,好处都由承建商占了。
五是路灯工程。从环保低碳出发,新农村建设中很多村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当初没有预想到的情况。一是每盏路灯造价是5000元,建设、更换的成本较高。二是自然损坏严重。以某民俗村为例,2006~2007年安装的280盏太阳能路灯40%已经损坏。这些路灯,蓄电池寿命是2年,每换一个需要600元;太阳能电板的使用寿命是1年,每换一个超过1000元。村里没有财力跟上这些后续的维修费用,所以很多路灯现在都是亮不起来的“瞎灯”。
简单来说,上述新农村建设的工程投入,典型的是“拿别人的钱,干别人的事”,建设中“只管建不管用”的情况正是这一资金投入建设方式存在问题的直接表现。
2.资源整合问题和“锦上添花”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多龙治水”投入局面,不利于资源整合。例如,益民书屋建设投入来自宣传部,数字影院建设投入来自文委,体育健身点建设投入来自体育局,此外还有老年之家、文化大院、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各个职能部门在考核各自归口的项目建设情况时,重在看房子等硬件情况,常忽视了如何让村民方便、集约使用这些资源。因此,在同一个村建设这些项目时,若如能考虑整合资源,本着提高集约使用率的原则,建成一个使用一个,避免重复、过度建设,相信建设项目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建设后的日常使用上,调研中发现很多村的这类资源利用率不高。比如,某些村的益民书屋长期处于关门状态,甚至有很多箱书带着外包装被堆放在角落中。有些书屋虽然墙上挂着规范的管理和借阅制度,但实际上书不外借,流通率不高。还有很多数字影院冬天不能采暖,温度低导致数字电影放映机启动不了,无法正常使用。更为现实的还反映在所有这些设施几乎没有后续维修基金,像很多村里露天的健身体育器材,一旦被自然或人为损坏,就只好搁置。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市里,项目资金由政府自上而下投入,新农村建设以来地方上出现了这样一些典型情况。
一是“立项”非常重要。尽管很多已建项目的实际使用状况不理想,但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继续立项,才有可能从市里争取到各个专项建设经费。地方干部现在更关心如何多多立项,以争取更多的建设经费,而相对忽视项目的实际使用效益。
二是工程建设呈现一种“锦上添花”的建设模式:示范村受投资倾斜,工程样样领先;普通村,投资拖泥带水,一个小工程可能都能拖几年。调研发现,有些小村、穷村,到现在连基本的饮水问题都没有解决,而在有些明星村,某些投资几百万挂着“新能源”“绿色”名号的项目则在最初的风光之后,被废弃在田间地头。扶强不扶弱,建设倾向示范村,固然利于出成绩,出政绩,但这种树典型的建设方式,违背了新农村建设应当遵循的“普惠”原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反映出新农村建设有走向“形象工程”的不良趋势。
3.财政和编制“一刀切”的问题
按照北京市的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自然村不管大小每年拨15万元办公经费;乡镇不管大小每年拨350万元办公经费。这种“一刀切”的财政拨款方式,导致农村工作中出现了不少“新现象”。
在村一级,原先热热闹闹开展的村之间的合并工作已经停止。在那些已经合并的村,村干部和村民对这一经费分配方案不满,普遍存在吃亏上当的心理,部分村民因此对新农村建设抱有一种要拿好处、将损失拿回来的心态。
在乡镇一级,干部工作中的心理不平衡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珍珠泉乡总人口就3000多,而延庆镇常住人口中育龄妇女就有10000多,两镇相比,“珍珠泉乡总人口不如延庆镇育龄妇女多”,但两乡镇同样都有350万元市级拨款办公经费。可见,如能按人口、职能等综合考虑财政分配更为合理。根据乡镇干部反映,自2001年以来,乡镇工作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增加了农村市政、垃圾处理等诸多工作。工作繁多,不仅使财政经费使用日渐困难,而且由于人员编制没有增加,具体工作时人员使用捉襟见肘。以综治工作为例,各个乡镇的综治工作只有1个编制,但要做的工作却包括综治、流动人口管理、信访、禁毒、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许多乡镇只能外聘或者“挪用”人员来干这块工作。据综治干部反映,现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执法权,老百姓根本不怕你。遇见“刁民”,只能说服、教育;老百姓骂乡镇干部,乡镇干部也不敢还嘴,否则老百姓就可能上来扭打。乡镇干部普遍反映现在执法约束太多,政府太“软”。
4.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新农村建设谁做主?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干部的说法,政府是投入的主体,农民是享受的主体。可现实中的情况是,政府主导的建设方案、建设形式、建设内容是否真正是农民乐意享受的?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民是否真正满意?在调研中,新农村建设给农民的突出印象是“咱们政府有的是钱”,但由于建设投入不够公开、清楚、透明,农民广泛怀疑政府官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捞取了好处。而县乡干部则反映资金的使用方向都不由县乡政府管理,县乡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也没有主动权。这反映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在市级的“条条”部门,比如市里面的农委、公路局等;而“块块”部门,如县政府、乡镇政府,往往无法调配资源。此外,新农村建设在巨大的投入之后,享受建设成果的人又有多少呢?山区乡镇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因外出就学或打工留在镇域内不多,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和幼儿。有的乡镇一到下午4点,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又都纷纷返回县城,偌大的镇域内晚上也就剩下几千人。可见,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虽然在镇域内全面开花,但建设成果的惠及面又有多大呢?乡镇干部在县乡之间的日日潮汐式流动,在农村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多考虑以人为本,具体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人口的实际资源使用情况为本。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会
1.新民居、新社区建设
按照北京市的统一布置,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2010年基本完工。从2011年开始,下一步的重点是新民居、新社区建设,简单说就是“农民上楼”。新民居建设的目标是将农民集中,组成一个个大约5000人的新社区。那么,原来每个村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不是就此搁下了?针对这一情况,有些干部认为是一种极大的建设浪费,也有干部认为“这是发展阶段中的问题”,即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民居建设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不能说前一个阶段的投入不用了就是浪费。此外,农民集中上楼后,存在农民在产业园如何就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工具如何安置等现实问题,农民的增收渠道也要做出规划,否则农村社会的稳定存在风险隐患。
2.村民委员会选举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刚有,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目前农村选举中利益竞争日趋白热化,争着当村干部的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为了选举上台,许多候选人用钱向群众买选票,几百、上千买一张选票的事情已不鲜见,请客送东西更是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利用家族势力拉票,影响选举。基层乡镇干部普遍反映:“换届选举难度特别大……大小村的干部全是抢着当。”一到选举的时候,县里、镇里、村里上上下下都很紧张,乡镇干部全被派下去“包干划片”。每村都有“包村干部”和民警去“指导”村里的选举工作,以防出事,影响稳定。乡镇的业务科室干部,极大的精力都花在包村工作上,甚至可以说是“副业(包村)盖过了主业(业务)”。
在2007年村委会选举中,延庆县大概有20%的村干部是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上任后,组织部的反映是“直接伤害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干部认为:“(这些人)对政策执行影响特别大,执政能力是一个大问题。”另一方面,有些村干部上任后,瞄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致富”机会,自己组织工程队,运用各种方式软硬兼施包下村里的工程,从中获利。有些村干部在竞选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投入,上任后就想各种办法将投入收回来。
对村民委员会选举,有干部还反映目前老百姓“缺乏启蒙教育……就直接进入选举的实际操作阶段,乱象不出才怪”。干部认为老百姓对“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不认可”,这使没有选上的人“对选上的一派绝对不认账,导致工作瘫痪”。某主管选举的镇党委副书记直言:“再不改这部村民选举法,农村出大问题……最民主的一部法放到最不民主的人群中去,不出问题,难!”不少乡镇干部还指出村民选举现在“一夜翻车”的事情很多。若要规范选举,最严重、最迫切的问题是“贿选怎么界定”。对于有实际证据的贿选事件,乡镇干部认为应当直接立案。而谈及某些村级班子的现状,有乡镇干部毫不讳言地说,“现在有些村支部,已经成为某些个人的牟利工具了”。
2010年的换届选举,市里要求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新政策,“一肩挑”比例要求不低于60%。延庆县将这个比例提到80%,不达标的,当地乡镇领导的年度工作将被“一票否决”。为此,乡镇领导就出台了这样的政策:已当选的村支书必须竞选村主任,且对于没竞选上村主任的村支书,将免去其支书一职。新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原来书记主任相互扯皮、工作瘫痪的现象大量出现,但新政策产生的一个直接副效应就是女干部比例大量下降。同时,也有乡镇干部反映,村级选举“一肩挑”政策,常常导致书记、主任两派人马争执不下,双方都拉选票,在村里人为地制造了很多矛盾,邻里之间也不和谐了。
客观地说,上述基层选举中的种种情况,不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但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投入,的确刺激了许多基层干部要在其中捞取一定的个人利益。
3.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在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下,某些地方农民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增收致富。例如在延庆,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2009年带动小丰营蔬菜市场共销售各类蔬菜3.05亿公斤,交易额达3.18亿元,带动农户3600余户,成员平均户收入3万余元,比非成员农户高10%,比非菜农收入高20%。又如,北京大柏老聚八方奶牛合作社,2008年率先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现了盈余返还,共分配盈余59585元,其中按投资股分配29792元,按交易量返还分配29793元,成员全年户均纯收入26000元,比非合作社社员的户均纯收入22000元增加了4000元,增长了18%。不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延庆也有不少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就业结构等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性依然存在,农民收入不均的情况有着多方面表现。
一是地区不平衡,山区农民收入低。按照干部的说法,延庆县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约1万元。但在调研中发现,农民的收入普遍比较低。靠近城区的地方依靠副业还好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其年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中巨大的建设投入使农村变漂亮了,但没能切实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农民享受、使用了新建的基础设施,但难能享受建设中带来的收益。因此,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细致考虑的问题。
二是村与村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继续增大。2009年,376个行政村中,农民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村有246个,占总数的65.4%。收入最高的村(八达岭镇石佛寺村)与最低的村(大庄科乡景而沟村)之间的差距达到27643元,差距十分明显。这一收入差距,较往年数据又增大了。
三是在农民收入普遍还较低的同时,同一个村农民的贫富分化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根据全县的统计数据,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的农户有65392户,占农户总数的91%,与上一年相比,所占比重增加了3.2%。可见,若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较快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均收入平均线以上的农户更高幅度的增长。在调研中,像柳沟这样的民俗村,民俗接待户大概占全村户数的20%。民俗户的收入,最好的可以到80万~100万元/年,好的可以到50万~60万元/年,差的也有5万~8万元/年。其余80%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是帮工和种地收入,那些单纯种地的农户,根据调查其年人均收入大概在4000元左右。
新农村建设既要改变农村面貌,也要让农民致富。目前的情况是农业、农村面貌改了,但农民还没有真正致富。而农民没有致富,意味着这是在农村经济基础比较弱、农业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试图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包括基层政治生活、农民消费方式等)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就是事倍功半。
4.农民就业
延庆的工业经济不发达,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就业。就业类型有打建筑零工、市区开出租、县城开“黑”车等。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是家庭自谋出路,非农化趋势明显。据统计,2009年农户收入来源上,来自农业的收入仅占19.4%,非农产业收入占到80.6%,比重比上年提高2.9%。不过,农民在非农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收入的不稳定性风险也很明显。当前延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总体上还比较多,青壮年几乎都不在村里,平日很多村都见不到20~40岁的年轻人。因此,农村发展的一个现实要求就是如何培育产业,能让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延庆,还存在一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生态就业”农民队伍。“生态就业”的农民绝大多数是“40、50”人员,分布在看山护林、护路、保洁等岗位上。目前,生态就业的补贴平均为每人500元/月。目前,生态就业岗位在很多村实行各户轮流当,生态就业在农户间的“平均主义”很明显,但也因为分配岗位中具体工作的原因,农户之间、农户和村委会之间的矛盾也不少。总体上,“生态就业”是财政花钱,并不是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不是“造血”,所以一旦政府资金不到位,农民收入就受影响。
5.农村精英和村官
农村精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力量,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延庆县农村精英的流失情况比较普遍。据乡镇干部反映:农村人口中,一类人考大学出去了;二类人外出就业、出去干自己的事;三类人留在村里。人才、精英流失后,农村管理人才的现状是:二类人、三类人在农村当家当政。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管理的新生力量,其本身在农村基层实践中也将得到锻炼。目前的现实是,村官三年任期满后需要重新找工作,未来预期不稳使多数村官难以安心工作,都在考虑、谋划三年后的现实出路。本来,村官任期满后进入乡镇政府工作是一个好“出口”,这也是从基层发现、培养未来干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现实是延庆每个乡镇目前只有2个面向村官的专项事业编制,全县总共才30多个这样的编制,而村官则有700多人,编制供求很不平衡。调研中某乡镇干部反映,“村官能安心工作的不到20%,大部分都是敷衍了事,能对付工作就对付过去。写份报告也不好好写,到网上随便下载的情况很多”。当然,该干部也反映有一些村官能认真对待工作,这部分村官往往在能力上锻炼很大。
农村现实生活条件不如城里、镇里,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难以适应村里的生活条件。对此,很多乡镇都抽调大量的村官到乡镇政府“帮忙”。一方面,乡镇政府能解决大学生村官们平时生活上的困难,如吃饭、住宿等;另一方面,村官也帮乡镇干部承担了许多具体工作,缓解了基层政府工作人手不够的现实困境。当然,村官也会下村帮村委会做工作,只是不常住村里。
可见,如何用好大学生村官,从编制、“出口”(工作出路)等方面稳定其工作预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管理队伍的稳定,以及管理机制的长效改革。
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在2008年、2009年试点之后,延庆已经开始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延庆县376个行政村中,2009年村民人均占有村级净资产在10000元以上的村有57个,占总数的15.1%。八达岭镇的程家窑村最高,达到162801元,最低的是旧县镇的白羊峪村,为负1878元。2009年,全县资不抵债的村有9个,资不抵债额110.2万元。这9个村分布在5个乡镇,其中千家店镇5个、延庆镇1个、沈家营镇1个、旧县镇1个、珍珠泉乡1个。
确权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有些改革成功的村,例如井庄镇的北地村、西山岔村,农民都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每年都有相应的集体收入分红。这些村多以“劳龄”为切入点,进行集体经济的分配。而在有些村,尤其是地处城乡接合部(如延庆镇)的村,由于牵涉巨大的土地出让利益,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进展缓慢,而且是举步维艰。如延庆镇某镇干部就说,“产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只能慢慢来,甚至只能等老一辈人都不在了,在新一辈人手里的时候再改革”。可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否顺利,是农村社会、农民利益矛盾的聚焦点,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五)延庆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延庆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突出的成绩,并带给我们五点深刻的启示。
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先导地位。延庆县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之初,就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新机制,严格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城乡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与此同时,区别城中、城郊、山区等不同类型,合理确定村庄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要坚持致富农民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新农村建设才有说服力,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只有农民腰包逐渐鼓起来,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在发展中,延庆县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路子,进一步壮大设施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热情。
三要开拓改革思路,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级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延庆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村村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以集体土地出租、入股、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开拓收入来源,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这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为村民打工、学技术提供了便利,同时村级组织也具备了配套市、县(区)两级加大投入的经济实力。可见,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组织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延庆特色。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延庆着眼于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态农业档次、加速都市农业发展进程的示范工程,努力把示范村建成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和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延庆在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在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农村信息化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各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彰显特色,树立典型,促进新农村建设向多元化发展。
五要坚持高端标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集中财力和物力。延庆县根据各个村的情况,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街道均实现了柏油化;给试点村安装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和太阳能路灯;结合气候特征,在广大农户中全面推行“吊炕”,冬季房间温度比以前平均提高了4℃~5℃。在沼气池建设上,没有采取单家独户的建设模式,而是村子集中建造大型沼气池,分管道通户安装,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超前,既体现了环保意识,又节约了能源,也避免了低层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