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非对称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表现和后果上研究中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而对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的深入研究很少。更为重要的是,关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即基于国际经济学研究和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是相互独立的,具有各自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然而,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是密切相关的,即经济联动模式与权力结构分配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这两种相互独立的研究范式,使得二者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基础。“从现实来看,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当前的国际层面上,既没有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单纯的政治问题。”参见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9页。为此,系统阐述和研究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和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将国际经济学分析与国际政治学分析相结合,即以经济联动为基础,同时探讨权力的分配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特征、属性及其政治含义,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在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中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的客观局面,为有关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视野,从而推动国内学术界对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指出的:“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强调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互动作用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较新领域。”参见〔美〕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第1页。

二 现实意义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版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50%;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增部分的贡献也超过50%。从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一维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作为一支重要的稳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以及随后的缓慢复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如2010年中国为全球名义GDP带来了6380亿美元的增长(而美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为4970亿美元)。继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后,2010年中国又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人民币,在总量上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分别超过日本的两倍和印度的五倍。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比较,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全球最具系统重要性的两个大国,正在构筑国际经济关系的两极格局,中国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同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催生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与分工布局的调整。为此,中国在这一全球性的调整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的步骤和节奏。同时,中美两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具系统重要性的大国,其相互依赖关系及其模式不仅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对贸易国家与金融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对中美两国而言,正确理解和把握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新型大国关系中,中美两国如何增强战略互信、如何实质性地推进双边合作,都与由两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所衍生的权力关系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了本研究有助于为中国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决策参考,以及为中国有关部门如何制定对美经济战略(包括对美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以及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