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研究(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试图从制度制定和制度实施交织的角度来理解制度的运作,并由此着眼对变通这种特殊的制度运作方式进行了考察。在实施中自行改变制度是变通的一个特征,正式制度—变通制度—次级变通制度……是中国制度运作总图景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变通不仅是一种制度运作的方式,而且是中国近年来的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某些方面作为示例,对变通概念和机制做了说明。事实上,变通在中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远不限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领域。在乡村、城市的广大领域中,它都起着重要作用。对变通的讨论,或许有助于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表面平静而内部深刻的变迁。

本文仅仅是对变通所做的一项初步研究,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比如,关于变通的制度背景问题。为什么在拥有极大控制权的体制之下,不采取正式的程序,而采取变通的方式?本文指出,正式制度制定权的高度集中和严格实施制度能力缺乏间的矛盾、正式制度和社会认可规范间的巨大差距,是变通产生的主要结构性基础。但这一问题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加以探讨。例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党组织之间特殊的结构性关系,和制度变通的产生、形成与运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如果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变通在其中发挥着一种怎样的作用?

这个问题与本文探讨的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性问题有关。对不同的制度结构来说,正式和非正式的含义、划分界限是不同的。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和西方民主制下,正式制度的含义显然有相当大的差异。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描述、理解中国当前的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界限随制度变迁而变化的条件下,变通运作具有怎样的含义和特点?

引入非正式规范将涉及文化问题。变通体现着中国改革前与改革后运作方式上的衔接,其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传统作用。那么,变通这种制度运作方式和中国传统的制度运作方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变通这种制度运作机制引致着某种多样化的制度运行趋势,甚至暗含着使原制度离散的倾向,那么,多样化的趋势聚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除了原制度的约束力量之外,还有什么力量会对变通导致的制度离散倾向发挥约束作用?变通制度的示范和竞争机制会起到一定的收敛作用,而这些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和边界如何?在怎样的条件下,变通的多样性制度会倾向某种均衡,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倾向于发散?这些问题涉及变通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总之,本文有关变通这种制度运作和变迁机制的讨论还很粗浅,许多重要方面尚未深入,甚至可能没有理解到问题之所在,这要留待日后进一步努力了。

参考文献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1994,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青松、威廉·伯德主编,1989, 《中国农村工业:结构、发展与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

马戎、王汉生主编,1994,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莫远人,1987, 《江苏乡镇工业发展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王耕今等编,1989, 《乡村三十年》,农村读物出版社。

无锡县经委、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1987, 《关于我县横向联合的发展趋势和探讨》,内部资料。

亚诺什·科尔内,1986, 《短缺经济学》,张晓光等译,高鸿业校,经济科学出版社。

Arendt, Havnnah.1961.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Buchanan, James M. 1986.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Wheatsheaf Books Ltd.

Carl, Friedrich J.(ed.)1954. Totalitarian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rl, Wittfogel A.1957.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ew York:Vintage.

Komhauser, William.1959.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North, Douglass C.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Inc.

North, Douglass C.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