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志愿精神的主旨内涵
一 志愿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1.志愿精神的概念
志愿精神主要是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中外学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表述“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演说词中曾这样表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志愿精神是“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的产生乃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2)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中国的志愿精神是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等精神财富高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中国在推行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推进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强调公平、道义和爱心等社会主义道德观指引下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志愿服务活动由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行为、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载体等要素构成,其中志愿精神、志愿者和志愿行为是最基本的要素。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彼此融合,缺一不可。
首先,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价值支撑,在志愿服务构成要素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构成志愿精神的要素有如下几个。
①对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工作进行回应。
②希望给以满足人们共同需求为目标的志愿组织某种回报。
③具有社会目标或者政治目标的使命感。
④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⑤对自身和志愿精神抱有积极态度。
⑥希望获得成功和变得对社会有用。
⑦希望成长为杰出的团队领袖。
其次,从志愿者的角度看,志愿精神强调“奉献服务”,即一种不计物质报酬、经济效益的奉献精神,能鼓励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完善自身能力、丰富生活经验、加强和社会其他人群的联系与互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再次,从接受志愿服务者的角度看,志愿精神强调“自助”,志愿精神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改善生活、服务社会的能力,志愿服务的对象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帮助者,而是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积极主体。
最后,从社会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志愿精神体现为“公民参与”,强调服务的人性化以及与志愿者个人的兴趣、特长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达到公民彼此奉献、互相帮助、平等助人的目标,从而为创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Tips
国际志愿人员日的来历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2.志愿精神的内涵
在对志愿精神内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比较注重从事业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概括,强调志愿精神的“自愿”“无偿”“全民参与”等特点。随着志愿事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其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他鼓励广大青年志愿者“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团中央志愿者协会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精神,一直沿用至今,这四个词也逐渐成为中国志愿精神最为核心和精确的概括。
“奉献”的原意是恭敬地交付、呈现,即不求回报的付出。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本质。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不求回报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所有活动都是“奉献”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友爱”强调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之爱跨越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不论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这就是“友爱”在志愿精神中的体现。
“互助”指的是“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受助者获得生活能力,走出困境后,也投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就是“互助”精神在志愿服务精神中的表现。
“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生命价值得到彰显,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促使人们通过不计回报的付出,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

3.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最完美的结合,也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理想人格。当代中国的志愿精神可以说是承接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激发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对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雷锋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提出,学习雷锋要激发社会正能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雷锋精神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一项崇高事业,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将雷锋精神融入志愿服务中,就是要在服务中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把“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变为志愿服务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新时期学雷锋的常态化。
二 弘扬志愿精神的重要作用
志愿精神作为人类美好的精神追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凝聚作用、行为教化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
1.文化凝聚作用
志愿精神具有将公民团结为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将各个分散的小团体凝聚成一个大家庭,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志愿服务活动以公民社会为单位,以志愿精神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全部社会力量加入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2.行为教化作用
倡导志愿精神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途径。为应对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体系的渗透和影响,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愿精神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正确导向,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将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生活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为和运动之中。二者结合,可以指导人们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生活方式。
3.榜样示范作用
2007年始,上海市文明委、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及上海市各区、委(办)文明办以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下发通知,每两年一次在全市开展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等的评选活动。2015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开展推选志愿服务“四个100”活动,即推选事迹突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和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城乡社区各一百个。从2015年开始,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央视网每年都开辟专题网页,刊播各地各部门推荐的候选人、候选项目、候选组织和候选社区的名单及事迹简介,接受群众投票监督。这些志愿服务先进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激励着每个公民投身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这就是志愿精神所具有的示范功能。
加油站
“最美志愿者”蒋舒文
蒋舒文是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义工服务站的志愿者团队长,是一个“90后”外企白领。大学期间就加入了徐中心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时间长达1280余小时。从初中开始就热心公益事业。她在20岁生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加入了徐汇区中心医院义工服务站,开始了医务志愿公益之路。她多次参加医院红十字慈善募捐活动,在“蓝天下的至爱”的募捐活动中,带头捐赠了徐汇区中心医院捐赠点的第一笔款项。蒋舒文还心系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与同事一起参与“爱·回家”助学行动,资助边远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帮助其完成三年的学业,圆留守儿童的求学之梦。蒋舒文富有组织力和亲和力,她积极带领志愿者一起走进门诊、病房,发放温馨祝福卡,为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喜爱。“蒋舒文团队”积极配合医院服务社区的义诊活动,为居民群众参与义诊提供引导和协助。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蒋舒文和许多患者、家属成为好朋友、忘年交,早已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在“3·5学雷锋”康复病友小组活动中,蒋舒文和小伙伴们策划了为患者佩戴红领巾的金点子,让患者们重温成为少先队员的光荣时刻,增强康复信心。蒋舒文在活动中与康复科的一位朱老师结缘。戴着红领巾的朱老师激动得泪流满面,不停地点头、敬礼,对她不停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动人的情景深深触动了蒋舒文。在之后的志愿服务中,小蒋经常去探访他,并惊讶的发现朱老师将那条红领巾系在自己的拐杖上。他开心地告诉小蒋,看到这条红领巾他就想起蒋舒文和志愿者们。他们将青春活力带进病房,用志愿者的精神感动了患者,也鼓励他们树立了康复信心。朱老师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动了蒋舒文,更激励了她坚持志愿之路。
三 中国志愿精神的发展趋势
作为志愿文化精髓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趋势
从历史传承来看,志愿精神源起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可以说西方的志愿精神与基督教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植根于基督教文化的宗教慈善行为而非真正单纯的民间自助、互助活动。
中国当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是伴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而逐渐为国内民众所熟悉的。如何理解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精神基础上形成的志愿精神,让我国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志愿精神,并自愿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的积德行善、守望相助等文化传统价值观中总结、归纳与志愿精神一脉相承的要素是一种民族化、本土化的思路;将雷锋精神等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为主要精神内涵的时代价值观加以发展、提升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些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领袖力图了解我国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点,希望从青少年人群较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入手,吸引相关人群理解志愿精神,关注志愿服务……。无论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目的均为力图让志愿精神更好地扎根本土文化,让志愿服务更容易为我国公民接纳和普及,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推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乃至社区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发展。
2.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2001年被联合国组织命名为“国际志愿者年”,说明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志愿精神的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乃至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也加入了国际公益性组织大家庭的行列,积极组织了诸如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国际维和等一系列活动,为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志愿服务的全球化趋势,使志愿精神的发展体现出两个特征:同质化和多元化。一方面,我们在与世界各国合作参与志愿工作的过程中,在志愿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理想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志愿服务所关注的领域和开发的项目也都逐渐趋同,志愿精神所坚持的平等、博爱、惠生、慈善等信念,各国也逐渐趋于共同遵循。另一方面,我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背景也逐渐被加入国际志愿服务的精神体系中,使我国公民践行的志愿服务带有明显的本国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3.大众化和精细化发展相结合的趋势
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广泛,(志愿服务)也会越来越得到公民的支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志愿服务将更为关注如何满足不同个体、区域的差异性需求。我国志愿精神的发展也呈现出不断研究人们的共性需求和越来越尊重所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两者并存的局面,并由此产生新的志愿服务形式、类型和内容。
思考题
1.你是如何定义和理解“志愿服务”的?
2.你认为志愿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你做志愿者的意愿是什么?
4.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哪些核心理念对我国志愿服务的源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6.志愿精神作为人类美好的精神追求,对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哪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7.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内在联系如何?
8.从志愿者和接受志愿服务者的角度,志愿精神强调的要点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9.从个人从事志愿服务的经历出发,谈谈您对志愿精神含义的理解。
10.举例说明我国志愿服务三种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