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湖北省防旱抗旱减灾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防旱抗旱减灾建设从适应利用自然为主的阶段进入到大规模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为主的阶段。针对湖北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水平低,群众生活贫困等省情,及时采取了发展灌溉等战略措施,农田防旱抗旱减灾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1.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
(1)灌溉工程建设
灌溉工程是防旱抗旱减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恢复时期,湖北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灌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造、扩建和更新,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应用当时的先进技术,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增建引水枢纽和改建渠系等措施,相应提高了老灌区的灌溉保证率,改善了引水条件,扩大了灌溉面积,有效地发挥了老灌区的防旱抗旱减灾作用。
自1953年开始,随着我国连续几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湖北省灌溉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以利用河川径流自流引水灌溉为主的发展阶段;从50年代末开始至60年代,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以控制洪水,调节径流,发展灌溉,同时,机电提水灌溉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以径流调节利用为主的灌溉发展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以及工业用水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出现了工程的供水能力跟不上用水需求的矛盾。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干其所需,采取蓄、引、提多种措施,增加水源,形成全面完善灌溉体系的发展阶;进入90年代,实行开源节流并重,灌溉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大力开展水库整险加固,挖掘有效库容,建设高标准塘堰,扩大灌溉面积,另一方面以建设节水增产示范区、节水增产重点县、大型灌区配套改造为标志,掀起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新高潮。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建设,湖北从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出发,建成了引、蓄、提相结合,大、中、小工程合为一体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平原和水网湖区的圩垸灌溉系统,在防旱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农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有效灌溉面积3525.6万亩。
由于灌溉事业发展,改变了湖北农业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少地区水田种植由一年一熟改为两熟、三熟,全国耕地复种指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为1.3, 1991年湖北省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13,
随着灌溉的发展,湖北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展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
(2)灌溉工程在防旱抗旱减灾中的作用
农田灌溉工程旨在调控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做到备水防旱、旱时能灌,使干旱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目前湖北省的灌溉农田约占耕地的2/3,却生产着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的粮食、80%以上的经济作物和90%以上的蔬菜。在旱年和严重早年,灌溉农田由于水热条件较好,往往可以获得比常年更高的产量,弥补非灌溉农田因旱减产的损失。1978年湖北发生全省性的百日大旱,旱情比1934年大旱还要严重,不少地方干旱时间长达200多天,由于抗旱能力增强,通过蓄、引、提等措施,全省粮食总产量不仅未减少,而且比1977年还增产11亿千克。全省保证灌溉面积,1995年达35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旱涝保收农田达29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湖北省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遇到8次大旱,但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7.8亿千克增加到1995年的246.4亿千克。
多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发展灌溉是提高防旱抗旱减灾的一项根本措施。
2.旱地农业抗旱技术的继承和创新
目前,湖北省还有1/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缺水旱塬等地,其中60%是坡地。显然,这部分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要密切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来进行。据统计,至2002年湖北省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平方千米,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4640万亩,修建基本农田(包括坡地改梯地、沟坝地、河滩造田)840万亩,修建拦河坝、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8.6万处。这对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基本农田抗旱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在旱地农业区,传统的旱地农业抗旱技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在改变和改善旱地基本生产条件方面所进行的改良土壤、建造坝堰、引洪漫地、平田整地、修梯田、培地埂、建水平沟和鱼鳞坑等;在改善耕作技术方面所进行的深耕、伏耕、中耕、除草、耙耱镇压、开沟培垅、水平耕作、带状种植、间作套种等;在蓄水保墒方面的夏雨秋用、秋雨春用、地膜覆盖等;以及在选育耐旱作物和品种等方面,也涌现了一批旱地农业增产的典型小流域和小区。这些先进典型展示了旱地农业存在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3.政府高度重视防旱抗旱减灾工作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洪涝旱灾频繁的严峻现实,历届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治水高度重视,结合湖北的省情和地处长江中游的特点,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水利建设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从总体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湖区和山丘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恢复和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重点地举办少数大中型灌溉、排水工程,以提高农田抗御普通灾害的能力。随后,提出了按流域进行全面规划和治理,综合利用的治水原则。20世纪60年代,在兴建大批蓄、引、提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龙配套,脱险受益的原则,加强了渠网化建设。70年代,围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进一步兴修了大批蓄、引、提水工程。80年代后,水利工程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服务,转轨变型,加强管理,讲究效益上来,从而使水利事业逐渐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将水利从“农业的命脉”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排列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位,从投入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省水利厅及各级水利局被明确为同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并逐步建立水行政执法机构与队伍,完善配套地方法规,使水利进入了依法治水、管水、保护水的新时期。全省已基本形成城乡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新局面。先后开征水利规费、筹集征收水利基金,有效地加大了水利的投入。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解决全国农村部分地区长期存在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也确定了用3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随着中央、地方对水利投入的加大,进一步提高了全省防旱抗旱减灾能力。